《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 科学三下全册教案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
2、做出判断。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三、材料准备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 网 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学生从杯中取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学 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 做 好 准备。混合沙和豆实验谈话:把这些豆和
3、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 主 要 特征。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 察 与 认识。“混合物”的概念。分离混合物实验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让学的方案。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
4、离结果是否理想。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各小组议一议,制定 各 小 组 的 分 离 方案。各小组交流方案。利用教师提供的器 材 或 自 制 装 置 分离。小组观察、比较。学 生 发 表 自 己 的 观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 当 的 评价。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油 与 水 的 混A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将 水 和 油 充
5、 分 混 合 在 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学生猜测、判断。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说说自己的方法。说 明 见 到 的 现象?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观察,发表意见。小结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混合身边的物质。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回答:回答: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
6、,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三、材料准备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教学活动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
7、名称。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猜测,并交流。从 观 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探 究 小 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实验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儿个方面的研讨: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2、气泡到哪里去了?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 究 的 过 程 和 注 意点。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学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明确研究任
8、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 进 行 整理。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对实验现 象 的 理解。实验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 流 对 此 现 象 的 想法。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整 合 两 种 混合的现象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 和 沙 与 豆 子 的 混 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
9、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 合 的 世界。扩展实验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机动)混 合 1/4 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种混合。学生做一做。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扩展认识,形成判断。生 活 中 的 混合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想一想说一说。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分 离 混 合 物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2、学生通
10、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课前准备: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复习导入实物投影仪展示1、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混合物很多,也经常要进行分离,你能说说有哪些分离的方法吗?2、揭示课题,并板书。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齐
11、读课题。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分 离面 粉和 粳米 的混 合物粳米面粉纸盒1、出示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2、提问:面粉和粳米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有什么作用?3、用桌上的器材你有办法把它分离吗?4,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5、指导学生分析分离不成功的原因。6、指导学生动手分离面粉和粉米的混合物。1,辨别物品。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5、汇报分离的结果。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7、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8、汇报分离结果。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
12、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分 离木 卜i和 铁钉 的混 合物。屑钉铁槽木铁磁水等1、出示木屑的铁钉的实物。2、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分离木屑的铁钉的混合物。3、你们各自是根据什么特点来选择分离方法的?4、总结:分离的方法要根据事物的特征来选择。5、巡视指导分离。1、说出物品的名称。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
13、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 对 所 学 知 识 进 行 巩固。分 离黑 墨滴管滤纸1、出示事先分离好的黑墨水样品。1、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墨水对于学生来说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别是水 和绿 墨水墨水等2、介绍制作的方法。3、指导学生进行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4、提问: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2、听介绍。3、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采用什么方法分离更是无从着手,教师通过出示分离好的样品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很顺利的进入对墨水的分离这一环节。通过分离黑、绿墨水
14、,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总 结延伸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分离混合物时应注意些什么?3、布置课外延伸的作业。(分离盐的水的混合物)1、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3、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离盐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对本堂课中运用的分离方法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常用分离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回家对盐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分离方法,同时也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课夕 卜。研究土壤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
15、。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 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1、土 壤 是 混 合 物吗?师 板 书学生说的要点。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
16、,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土壤不是混合学生讨论和交流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二、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杯、水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2、研究土壤参 照“王康这一组的研 究 方 法”分组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
17、(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 殖 质、泥土和细砂。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4、土 壤 里 还 有 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学生讨论并协商。讨论以后再参 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 制 定 计划。学生实验。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四、交流和表达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 壤 中 的 哪 些 成分?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 是 不 是 混 合 物吗?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 生 物 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
18、合物。五、拓展1、种花需要怎样的土壤?2、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中?了解空气一、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材料准备: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
19、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学 生 用(4 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谜语导入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1、收集空气。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塑料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形;扎一个小孔让分感觉空气,使感觉空气袋、气球上 来 研 究 呢?大家想想办法。2、感觉空气。3
20、、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三、纸的水槽、水、1、大家想变魔术?先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通过魔术,认奇遇玻璃杯、废认真读课文上“纸的水槽、水、玻璃杯、废识纸团不湿的纸片奇遇”这段文字。纸片做魔术。秘密是空气占师 介 绍 魔 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学生说说自
21、己的发现。据空间。么发现?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引领学生借助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可 见 媒 介-着,所以水进不去。水,使学生更这叫空气占据空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四、谁赶1、再来做一个魔术。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在,并且还占走了杯中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据 空 间 能 流的水上魔术师,大家还能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动。同时使学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生感受一种新做一个魔术吗?的。的科学研究方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法,即借助不的方法进行活动。可见物质对可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见 物 质 的“扰杯子里的水,占据了动”来研究不杯子里的空间?可见的物
22、质。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做这呢?个实验不仅亲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眼 看到了空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气 和 它 的 流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动,而且能够样?和第一个魔术里潜移默化地感的结果一样,说明空受到这种科学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方法的魅力。五、样的。结合经验,寻找结论。我们从哪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教师可引导学里还知道袋装空气,塑料袋鼓生结合经验去空气占据起来了,说明空气占说,并引导他空间据 了 塑 料 袋 里 的 空们去推想。间。空 杯子里有一拓展学生的思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路。六、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课外活动空间
23、?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第二课时材料准备: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 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1.引入。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2.瓶里的空气。透 明 玻 璃瓶(如带胶塞 的医用盐水瓶)、两 用 打 气筒、橡胶管、水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
24、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沏禧有O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学生实验。说 说
25、自 己 的 发现。学生实验。说 说 自 己 的 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 追 求 完 全 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先 猜 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 体 积,随时充满它所在 的 空 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 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 气 和 水,进一步认识空 气(一定量 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 体 积,随时充满它所在 的 空 间,而 水(一定量 的)虽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没有一定的形 状,
26、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 在 的 空间。3.称称空气透 明 玻 璃瓶、天平、气 球、线、小木棒1、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2、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3、我们发现了什么?学 生 猜 测 并 讨论。学 生 猜 测 并 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 殊 的 概念
27、,学生很难 理 解,这里主要还是渗 透,仍需要使用 重量、轻量的说法。认理比识液合整,认、气综,料、体和。4识资较固体体科 学 文 件夹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h,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
28、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 获,并进行 整 理,然后进行比较和 分 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 建 立 固体、液体和气 体 的 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5.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附:科学文件夹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石头水空气被压缩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2、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3、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三、材料准备:按组
29、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感知空气 可 以 被 压缩,初步感受压 缩 空 气 有弹力。小皮球1、(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2、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3、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4、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1、什 么 小 皮 球 能 被 捏瘪?2、松 开 后 为 什 么 能 弹回?3、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5、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1)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2)压缩空
30、气可能有1、学生回答。2、学生观察、记录。3、学生汇报、交流。4、学生汇报、交流。5、生 讨 论,汇报,交流。让 学 生 在实 验 中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弹 性,会产生弹力。(3)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1、(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用实注射器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1、分组探究,记验证假设。验的方法知弹力?录,上台汇道空气可以(做好记录)报、交流。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会产生弹力。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篮2、学生汇报、交球两个、3、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流。一支充气猜测是正确的。生上台实验。得出结论。针、一个打气筒。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
31、三)日常运里利用到压缩空气?1、学生汇报、交用2、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流。缩空气的知识?玩空气枪。(四)整理器空气枪学生汇报、交流。材流动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实物投影1、出示谜语;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
32、的学习兴趣。二、探1、T解风V C D1、播放关于风的V C D;2、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V C D;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 学 习 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究活动2、游戏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2、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 到 香 味 后 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3、实验(1)烟的实验实物投影1、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2、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
33、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2)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 流 动 产 生风;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
34、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二、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三、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四、材料准备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 师 行 为学生行为教 学 思 路一、导入1复习
35、,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2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3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4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1学生回答2学生发表意见3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我们离每人一张1游戏:1学生完成游通过游戏的不开空气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2游戏:憋气比赛3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4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戏并做好记录。2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3学生发表意见4学生回答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
36、气。三、收集资1出示:1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1学生回答料,讨论动漫画讨论:(1)在自然界里,我们小组讨论、交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2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3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4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流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讨论、交流4小组讨论、交流填好 我的调查记录采 用 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 学
37、 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钻等图片表四、举办展览图片展览组织举办展览会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受到成功的快乐五、延伸活动1你学了本单元后,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2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1学生回答2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 步 探究空气的欲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2.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亲活动的过程中学W 科学观察、科
38、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三、材料准备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r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2.学生用/牙签、蜡烛等。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 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演 示实验出示几种物体,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学生观察,引入活 动 一 一 我们来 研究物体在水 中 是 沉 还 是浮的一些问题。进察流物生发起生观交现与验引学的在发浮经,让单,中沉的盾。先简动察的中矛议首行活观体活生争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 沉 还 是浮。动 手实验观 察 这 些 物 体并推测,哪些物体 会 浮 在 水 面上,哪些物
39、体会沉入水底,并分堆,讨论:我们是 根据什么推测的检 验 自 己 的 推测,把推测错误的放在一起,讨论:物体的沉浮 和 什 么 有关?(学生可能得 出 物 体 的 沉这部分内容对观察活动提出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推测,再验证,再归纳,最 后 得 出 结论。只有在经验和事实产生矛盾时,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浮 与 物 体 的 大小、轻 重 无 关。)物体的沉浮和 它 的 大小、轻重有关 吗?怎样证 明?验乐察实观出 示 泡 沫 塑 料、胡萝卜、铁 螺 帽、橡 皮 块、回 引 针、牙 签、蜡烛等 到 物 体。推 测:桌上的这些物体 是 沉 还 是 浮,并归类。想 一 想
40、:物体的沉浮与 它 的 大 小 有 关 吗?想 一 想,物体的沉浮与 它 的 轻 重 有 关 吗?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先 观 察 这 组 材 料,它们 有 什 么 共 同 点 吗?有 什 么 不 同 点 吗?你能不能使大小一样的三个瓶子一个沉入水底,一 个 浮 于 水 面,*4 右*占 泞f讨 论:荡体初沉浮与轻 重 有 关 吗?把泡沫塑料、胡萝 卜、铁 螺 帽、橡 皮 块、回引针、牙 签、蜡烛等 物 体 按 体 积的 大 小 进 行 排歹I,再用卡片标出 这 物 体 是 沉还 是 浮。讨 论 并 归 纳:物 体 的 沉 浮 与大 小 轻 重 没 有关 系。学 生 实 验 使 大小 一 择 的
41、三 个瓶 子 一 个 沉 入水 底,一个浮于水 面,一个有点沉。讨 论:物体的沉浮 与 大 小 有 关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在前一部分已引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 意 义。当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 生 矛 盾 时,我 们 怎 么 想呢?这有两种可 能:或许是我们的观察有误、或许是物体的沉浮与物体 的 大 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即我们的推 测 有 误)。这样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物 体 进 行 比 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讨 论 归 纳:物 体 的 沉 与 浮与 物 体 大 小 有的影响?用刚才的这组物体与前面观察用
42、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利用上述第二组材料选出大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关。学生实验大 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 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物 体 的 沉 与 浮与 物 体 重 量 有关。思考与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什 么 样 的 物 体 容 易沉?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讨论归纳:重量相同,物体越大就上浮,物体越小就下沉。大小一样,物体越重就下沉,物体越轻就上浮。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四个思考和 讨 论 的 问题,引导他们对本课所做的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和探究
43、的过程进行研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一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 修 整 的 过程。课后延伸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玻璃瓶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一些沉浮的问题。2、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乐趣。3、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设计、制作的过程。教学重点:通宣.手改变玻璃瓶与浮标的沉浮,体会物体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沉浮问题。材料准备:玻璃瓶、浮标、小槽、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制 作“潜艇”的配套材料等。教上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
44、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改变玻璃瓶实物演示出示玻璃瓶讨论、推测。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沉浮。学生实验。学生实验问:把玻璃瓶投入水中会怎样?问:怎样使得手中的玻璃瓶下沉或上浮。学生验证自己的推测,思考:为什么验证的结果可能与自己的推测不一样。学生动手实验。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改变浮标的沉浮。演示观察。动手实验。出示浮标。问:怎样使浮标下沉或上浮。学生观察浮标的沉浮。学生实验:改变浮标的沉浮。讨论:改变了浮标的什么,它就下沉或上浮。谈谈浮标沉浮的方法与玻璃瓶的沉浮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部分的内容与上面相似,但内容扩展了。这里改变沉浮的方法,
45、因素更多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体验更多方法与物体下沉或上浮。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动手实验。演示观察。问:你能不能使桌上的其 他 物 体(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下沉或上浮。演示潜艇的下 沉 和 上浮。学生动手实验,想办法使这些物体下 沉 或 上浮。思考:我们利用的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说说:改变物体的沉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观察。通过活动提示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为下一教学内容作铺垫。制作研究我们的“潜艇”学生动手制作。想一”使上不作艇法或想制潜办沉.己“想下。问自个并它浮学生用自带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潜艇”。演示自己
46、制作的“潜艇”下 沉 和 上浮。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改变“潜 艇”的沉浮的。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有很大的自己活动和探究的空间。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课内延续到课外。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一发现推测一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02、在 探 点 程 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通过探究,初步研究出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教师:清水、盐水各一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橡皮一块。学 生(每组):蜡烛、铁皮、木夹各一个,盐、糖、味精各
47、一包,烧杯若干只,搅拌捧一根。教学过程:(-)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并试问:把大的马铃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马铃薯放入大杯中(盐水),是沉还是浮?学 生纷纷猜测。教师演示。(大的沉,小的浮)师问:那么,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 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各种引起马铃薯在水中沉与浮的各种原因。(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根据板书,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学 生自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分 组汇报探究结果,对板书的几种原因进行排除和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水质有关。(三)探究老
48、师演示实验中大杯子中的水。师问:根据我们的推判,这水里老师可能放了什么?怎样来证明?籍名学生上台取水样,并实验证明:水中放了盐。(四)体验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分发材料,学生自行调制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成功的小组展示在讲台上。请多组谈谈实验过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组,请成功小组介绍实验的注意点。不成功的小组再做一遍。(五)探究其他液体是否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师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盐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糖-)试猜:味精、糖等物体溶在水中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猜完后,师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六)延伸 师出示橡皮一块,试问:橡皮放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
49、测,教师实验。(沉)有没有办法使橡皮能浮起来?留到课后去进一步探究。造一艘小船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用:8 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 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 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一)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各小组间互
50、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学生动手制作。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三)船的展览会。教 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