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7744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8.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pdf(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教育:教 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教育与教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与智育教学: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教学与智育是途径和内容的关系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最终内涵:教学就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教育与教学O教学与上课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即课程的进行教学: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二、教学的 意 义(单选题)教学

2、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三、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单选+简答+辨析)第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首要任务)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智育)第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体育)第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德育、美育、个性发展)口诀:双基四育有个性真题辨析(2 0 1 7年下)2 3、教学具有教育性。答:(1)题干中的观点是正确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

3、同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样具有教育性。(3)综上,该题观点是正确的。(一辩二析三总结)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概念: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2、作用: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3、要 求(三备、三计划):三备:备教

4、材-备学生-备教法三计划:学 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 元(课题)教学计划课 时 计 划(教案)4、形式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上课1、上课的作用: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课的类型教学任务: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完成教学任务的数量:单一课、综合课3、课 的 结 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4、一堂好课的要求(简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 氛 热 烈(根本标准)(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

5、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3、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课外辅导1、对象:成绩好、成绩差的学生2、内容:答疑、补课、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和态度3、要求:第一,教师应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第二,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五)学业考评1、内涵: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的结果。2、作用:一方面检查教学完成情况,通过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改善教学,提高质量;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3、测验的四个指标一个测验经

6、过多次测验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效度试题的难易程度-难度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单选)孔子:学-思-行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凯洛

7、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单选)本质内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神身心发展的过程。特殊性表现:认识的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交往性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简答+辨析)(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者要相结合,防止偏废其一。(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规律(辨析题常考)(教学的发展性规律)考虑不下4次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是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既要重视掌握知识,又要重

8、视发展能力。Q:知识重要还是智力重要?形式教育论:注重智力、能力发展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论:注重知识传授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问题对还是错?相对于形式教育论是对的,相对于实质教育论是错的。(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促进知识的学习;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要有机结合。(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五、教学过程的结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单选+简答引起学习动机(起始环节):兴趣与求知欲领会知识(中心

9、环节):感知教材与理解教材巩固知识:作业、练习、复习运用知识:知识的迁移,用到实际检查知识:测试评估口诀:引领巩运检真题辨析(2 0 1 7 下、2 0 1 8 )2 3.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答:(1)该说法错误。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括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而且包括-个人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掌握了知识,而不进行练习,也无法掌握该技能。(3)故该说法错误。(2 0 1 8年上)2 5、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答 此 题说法错误。

10、(2)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3)综上,上述说法不正确。(2 0 1 9年上)2 7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第 三 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11、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教学指导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直 观 性 原 则1、基本含义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他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的。2、直观手段实物直观、语言直观、模象直观3、实施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代表人物观点(1)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他的图像呈现给学生。(2)乌申斯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二)启 发 性 原 则1、基本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

12、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相关教育思想(带表人物及观点)“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或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在教学中运用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对话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的助产作用。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关于启发教学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全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3、

13、实施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应讲得“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5)发扬教学民主(三)巩 固 性 原 则1、基本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2、相关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及观点)历代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

14、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够达到彻底的境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3、实施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抓好学生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四)循序渐进原则1、基本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2、相关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教学就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要 求“学不蹑等”“不陵节而施”

15、,还提出了“杂施而不列则坏乱而不修”,阐明了教学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孟 子 提 出“盈科而后进”,强调教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朱熹 进 一 步 提 出“循序而渐进”,明确 提 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未得平前,不敢求其后)在国外,夸美纽斯主 张“应 当循序渐进地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3、实施要求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之间的问题。(3)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 材 施 教 原 则(个别差异性)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 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

16、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 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2、实施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3)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3、代表人物及观点朱熹:因材施教,各因其材(六)理 论 联 系 实 际原则1、基本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

17、学以致用。这一原则也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代表人物及观点读卷书,行万里路纸上谈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行(七)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1、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为指导)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实施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

18、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保障。(A)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基本含义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一原则的提出是为了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的状况。2、实施要求(1)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2)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恰当把握教学难度3、代表人物及观点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含之可也。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

19、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去,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指导思想:注入式教育、启发式教育)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单选+材料)(一)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直观感知 演示法、参观法(三)实际训练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情 感 陶 冶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讲授法概念: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类型: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讲究讲授的策略与艺术;讲究语言艺术。讲授法的优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大量

20、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讲授法的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教师的个人语言素养依赖较强;容易束缚学生讲授法的地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2、谈 话 法(问答法)定义: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类型: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基本要求:谈话前,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谈话中,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谈话中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后,要做好归纳、小结。优点: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充分

21、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缺点: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花费的时间更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3、讨论法定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讨论前,问题要有吸引力。讨论中,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讨论后,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目的:辨明是非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缺点:受学生知识基础、经验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讨论容易脱离主题,流于形式。要有一定基础,以学生主体为主,

22、多在高年级使用4、读书指导法定义: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识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基本要求: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四种教学方法的比较讲授法:老师讲VS学生听谈话法:老师问VS学生答讨论法:学生VS学生读书指导法:学生读VS老师指导5、演示法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化代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使所

23、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6、参观法定义: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实地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类型: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7、练习法定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

24、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8、实验法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实验前,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实验中,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9、实习法定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

25、作业法。教学方法简答(模板)前做好准备,做好计划一中,注意引导,启发,维持秩序,保证安全一后,做好总结和归纳。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一)个别教学制1、概念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2、评价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足: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一名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

26、限的,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地位: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二)班级授课制1、概念: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17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1 6 3 2 年,夸美纽斯出版了 大教学论 一书。该书最早从理论 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1 8 6 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是培养翻译人才)首先采用这一形式。1 9 0 2 年,清政府颁布 钦定学堂程(壬寅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

27、广泛推行。3、评价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地位:课堂教学的基本(主要)形式(三)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一一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将学生带领到生产或生活相关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教学组织形式。(四)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一一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里,由一位教

28、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适用范围: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有利于普及教育。(五)其他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也称分层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多实行分组教学。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1)分组教学的类型(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惯统)分组教学可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等。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编组。外部分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

29、,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编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的学习年限不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的学习课程不同。(2)分组教学的优缺点分组教学的优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分别进行教学,便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交流,发挥主体作用。分组教学的缺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同时,由于缺乏不同水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发展的机会受到了限制。2、贝尔-兰卡斯特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也译为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

30、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卡斯特在1 8世纪末1 9世纪初创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适应能力强、年龄较大、成绩优异的学生(导生),而后由他们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质量一般很低,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等人于1 9 1 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

31、 特 于1920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上课时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改造的)3、文纳特卡制是美国人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市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活动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文纳特卡制的特点: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

32、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 配 以 小 步子的自学教材;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特朗普制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在20世 纪50年代创立的。它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 0分钟 为一个课时。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之后分成小组,研究讨论 大班课上的教学材料,由1 5 2 0人组成;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大班上课占40%,小组讨论占2 0%,个人自学占40%第六节教学模式一、教

33、学模式的内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二、常见的教学模式(一)范例教学模式(二)抛锚式教学模式1、代表人物:构建主义(理论基础)2、主要内涵:又 称“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故事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问题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而定。(三)探究性教学模式1、代表人物:布 鲁 纳(美国课改之父)2、具体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 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

34、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3、教学环节:问题、假设、验证和总结提高。(四)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1、代表人物:奥苏泊尔2、具体内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 生 要 通 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3、教学环节: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知识 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五)程序教学模式1、代表人物:斯金纳2、主要内容: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包括问题的显示,学生的反映和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的过程等,使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3、主要特点: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映,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

35、习(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特点:以学生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目标:培 养“完整的人”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第七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二、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根据评价功能区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实施时间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后评价目的摸 清 学 生 底 细以便安排学习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检验学习成果,评定学习成绩评价方法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日常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考试

36、或考察作用查 明 学 习 准 备情 况和不利因素确定学习效果评定学业成绩(二)根据评价标准区分1、相对性评价;你和别人比(常模参照评价)2、绝对性评价:和客观标准比(目标参照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自 己 比(个体差异评价)真 题 解 析(2 0 1 8 年下)2 7、简述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答:(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严守职业道德,讲究教学艺术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每一个个体身

37、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和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二、品德的结构(一)道 德 认 知(品德的核心)(二)道 德 情 感(内在动力、催化剂)(三)道 德 意 志(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四)道德 行 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真题 解 析(2 0 1 9 年下)2 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答: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 的 核 心 部 分。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

38、以实现一定道德 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 是 看 他 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三、品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青少年)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年龄;5-6 岁,无规则阶段特点:处于无纪律期,规则对于他们,还不具有约束力。2、权 威 阶 段(他律道德阶段)年 龄:9-1 0 岁特点:规则是可以通过商量来改变的,应该是互惠的,并能同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结果。3、可 逆 阶 段(自律道德阶段)4、公 正 阶 段(利他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单选题)前习俗水平-惩和服从阶段

39、-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普遍伦理取向阶段1 前习俗水平(0-9 岁惩罚与服从阶段:看行为的结果受到表扬的行为是好的,受到惩罚的行为是坏的。相对功利阶段:看是否满足自身利益符合自己要求和利益的行为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2、习水平(9-1 6 岁)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阶段):得到认可取悦别人,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就是好的遵守法规阶段:遵纪守法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不是好公民3、后习俗水平(2 0 岁以后)社会契约阶段:契约可以改变如果契约不合理,则可改变普遍伦理阶段:良心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无)习俗惩罚与服

40、从避免惩罚(9岁以下)相 对 功 利(朴素利己)符合自我利益习俗水平(9-1 6 岁)寻 求 认 可(好孩子)符合大家意见维护秩序尊重法律/规则,法律不可变后(超越)习俗水平(1 6岁以后)社会契约看中法律的效率,法律可变普遍原则道义高于一切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伦理道德的发展特点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走向成熟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二、影响品德发展的一般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4

41、、同班群体(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三、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单选题、背含义)(一)依从从众: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自愿的)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 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被动的)(二)认同:指人们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与榜样一致.(自觉、主动、稳定)(三)内化:指人们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坚定性)品德学习过程三

42、者的区别依从:具有盲目性、被动、不稳定认同: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内化:具有坚定性四、品德的培养(主观题)(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优良品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角色扮演(五)价值辨析(六)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口诀:说服榜样约定角色辨析奖惩地立人张载真题解析(2 0 1 9 年上辨析)2 5.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情感是品德形

43、成的影响因素之一。第三节中学德育的概念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广义德育的形式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社区德育 道德教 育 社 会 德 育 心 理 健 康 教 育狭义的德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道德道德感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特征社会性:各个社会共有现象(金迪斯:一个社会,长期而言,如果没有说教机构一一例如教堂、学校、报纸或家庭的灌输等

44、,那么,长期而言,这个社会必定瓦解。)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德育(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德育(封建:君权神授 资本:自由民主 社会:三热爱)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德育(中国:集体主义美国:个人主义)继承性:德育的承上启下(尊老爱幼)三、德育的意义(为什么重视道德教育?)1、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四、德育内容(单选、辨析)(一)内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45、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二)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德育所面对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三)德育内容的构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教育政治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道德教育(核心)第四节德育教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和品德过程的关系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多边影响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

46、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直经典真题辨析题: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视济解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德育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从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把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等同。三、德育过程的结构/构成要素(单选

47、)教 育 者 受 教 育 者 德 育 内 容 德 育 方 法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单选)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辨析居多,单选也会考)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中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稳定的、必然的矛盾、联系或关系。是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它,却不能改变或废除它,更不能制造或创造它。(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规律(一)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

48、展1、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知)、陶冶品德 情 感(情)、锻炼品德意志(道德意志)和培养品德习惯(道德行为)。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3、德育过程有多个开端,并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任何一个开始进行。(二)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内化与外化2、内因与外因3、教育与自我教育(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2、不脱离学习,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

49、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且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其次,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与消极因素的矛盾斗阵此起彼伏,且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第一步:阅读题干,考查知识点,考查题量 第二步:阅读材料,链接知识点,圈点勾画。第三步:撰写成文。总:理论+评价分:论点+结合材料阐述分论点1内涵解释材料中,分论点2内涵解释。材料中,分论 点3.内涵解释材料中总:照应开头,总结强化+结合自身言之有理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概念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

50、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贯彻要求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性原则1、基本概念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概念是指在教师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换为学生的品德。2、贯彻要求合理正确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