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开展的地理背景、开展条件、开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开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开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开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效劳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开展的关系4.区位的概念。答: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
2、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5.区位论的根本含义。答:定义: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其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那么。占有场所的事物即为区位主体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2)人类活动的最正确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根据其产生与开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和比拟本钱学说根底上,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开展。现代区位论形成于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论应运而生。古典
3、区位论:狭义、微观、静态,目标:经济满足。现代区位论: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6.区位条件答:定义: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注意:(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2)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一一动态观点。7.区位因子(区位因素)答: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8.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答:(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那么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9.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
4、活动的根本元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根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根本影响因子之一。(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根底(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本钱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根底(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
5、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欠兴旺地区)。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1(2(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本钱或效率的可能性。(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
6、存在较大差异。(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10.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一些生产活动(如感光器材生产等)对环境要求严格;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如冶金石化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人类制定各种形式的标准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3.)各国各地区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使得传统污染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11.通达度答: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1通达指数:指
7、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A i=E D i j 其中 i=l,2,3,D i j 为 i 点到j 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A i所 有 i 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A i 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D=E E Dij 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答:(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那么。杜
8、能(3)理论前提:“孤立国 的假定条件(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一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一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4)距城市8 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一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止匕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二)形 成 机 制(重点)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 t)Q式中:R-地租收入P一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一一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本钱Q一一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一一距 城
9、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2.地租曲线一一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门7 大地带。(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1 孤立化”(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说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
10、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五)、理论的局限性(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4(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答:1.背景:产业革命一一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
11、)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根本概念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本钱和运输本钱最小的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本钱,提高利润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二)理论前提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产品的消费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本钱固定且供给无限。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 i +1最小运费原理:当M 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当M 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12、当M i=l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综合等费用曲线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圆。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三)劳动力本钱指向论1.注意点:(1)劳动力本钱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的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2、劳动力本钱指向的判读理论上(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可以搬迁)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3)劳动力本钱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当劳动力本钱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
13、,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那么不可能14)劳动系数一一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当系数1可搬迁;当系数1不能搬迁(四)集 聚(分散)指向论1.概念:(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根底设施的共同利用等。集 聚 分 为:纯 粹 集 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分散: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
14、2.原因一一节约本钱,获取最大经济效益3.集 中(分散)指向(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根底上考虑集聚、分散当 集 聚(分散)节 约 费 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当 集 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当 集 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 判 断: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评价:1.积极意义:(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那么,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正确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开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2.局限性
15、:(1)未考虑运费体制的复杂性和运价体系的差异。(2)假定的前提不够现实。(3)工厂经营性质的差异: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的追求目标不同。(4)无视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差异。(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的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6)交通运输的开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等。1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重点)答: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 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开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目的:探 索 这 一 课 题。二、根本概念L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
16、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效劳的地点。2.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Y-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M一一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效劳的总量;应一一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效劳量。3.货物的供给范围一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三、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效劳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效劳的中心地相对级别较高,反之较低。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效劳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效劳的种类也多;低级中心地那么数量多,分布广,效劳范围小,提供的商品
17、和效劳档次低,种类也少。介于二者之间的那么有一些中级中心地。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中心地三原那么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市场原那么与中心地系统1、假设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门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一一均质平原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一一便捷交通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置,以减少交通费。一一最近中心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效劳在
18、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置商品和享受效劳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一一完全竞争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效劳的空白区。一一充分效劳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一一最大利润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一正六边形1)均质平原上只有一个商品提供点,市场区就是园形,其效劳半径为R (商品的实际供给范围)。2)新进入的商品提供商与原有的提供商的距离应不少于2R。3)不断有新的提供商的进入,每个提供商的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圆与圆之间相切,留下了未被效劳的空白区;4)要不留空白区,圆与圆必须重
19、迭。重迭区被平均分为两局部。正六边形市场区形成。3.市场原那么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市场原那么下的中心地系统 K=3 系列在市场原那么根底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那么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0a3;K=3“T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2,6,1 8,54,-o(二)交通原那么下的中心地系统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
20、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交通原那么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 6,6 4,25 6,。AM系列或后4,系列(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 2,4 8,1 9 2,。(三)行政原那么根底上的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那么根底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附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1,7,4 9,3 4 3,=7 系 列 或 系 列(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 2,29 4,20 5 8,。三原那么适合的条件L市场原那么是根底,交通、行政原
21、那么是对其修正。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那么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那么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那么布局。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意义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根底。2.3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根底之一。对于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中去。2、存在的问题(1 )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 消 费 者 看 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无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
22、究需求增加、交通开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15.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答: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2.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4.来自竞争的压力。原因:从积极的方面看,开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横向一体化物徐: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意义纵向一体化概念:方式:纵向一体
23、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给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葭义: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到达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给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部门扩张便成为其惟一的增长战略多样化概念: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1 6.产品周
24、期理论概要。答: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重点)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局部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本钱,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3.标准化产品阶段:(二)邓宁的折衷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3.区位优势17.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答:(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本钱。(二)集中于边界地区1.相互了解2.政府在
25、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三)减少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和防止劳资冲突。18.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要。答: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念: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经济地理学通常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根底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关联产业配套(三)根底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开展19.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概要。答: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1 .市场机制:通过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变化。2.政府干预:政府运用
26、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乏,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理论:1.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2 库兹涅茨法那么3.霍夫曼 定 理(重点)(1)揭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消费资料工业f生活用品的生产资本资料工业一用于生产用品的生产(中间产品)(2)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总收入一本钱)/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3)据霍夫曼比例:在工业开展过程中二者的比例经过四个阶段I 51II 2.5+1III 1+0.5IV 14.雁行形态说20.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答: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 业 结 构(多数情况下以它来衡量)、所
27、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开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21.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要素答:1.概念(1)点一一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特点:1)点的空间规模、集聚规模不等,如村、镇、市、工厂、工业区等2)区域内点有等级关系,并形成等级体系3)点在空间分布上多表现以某一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经济活动中心(2)线一一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线状分布,如交通线、水源供给线、
28、石油管道等特点:1)区域内线的数量与集聚程度有差异2)具有等级并形成等级体系(3)网络一一是由区域的点、线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特点:1)使空间中分散的点、线连为一体2)有等级系统,有单一功能、综合功能的网络3)使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得以分散或集聚4)域面一一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面状分布如农田、市场等2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答:1.极核式空间结构极-最、顶端;核-中心、核心极核一一区域中经济活动最为集聚的地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一地区集聚,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点状物).2.点轴式空间结构(1)点、线构成;点规模不等的增长极、极核;线一一生长轴(2)原理:增长极在不断增长扩
29、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各种线状物不断增多,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较理想的新的投资环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并沿线状物进行布局形成轴(开发轴、开展轴)。假设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点轴系统。3.网络式空间结构特点:(1)线交错纵横,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2)点与点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3)点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开展的主要经济中心(4)通过网络形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功能:通过网络式将空间上分散的各种要素加以整体组织、调控使其充分发挥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取得最正确的结构性效益推进域面的整体开展
30、。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我国地学家(矿物学家)叶大年2000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2001年进一步提出我国城市分布的5 条对称原理。城市分布有8 种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2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开展机制答:(一)区位指向1)区位指向一一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开展。区位指向性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尽量趋近特定区位的趋向。(2)主要的区位指向(依据经济活动对要素的依赖程度)1)自然
31、条件与自然资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燃料动力指向4)劳动力指向5)市场指向6)运输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1)集聚一一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趋向与过程(2)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3)结果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资源、要素、企业等向优势区位集中)。23)产生区域结构的不平衡性一一马太效应2.扩散机制(1)扩散一一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扩散趋向与过程(2)原因:12)为寻求新的开展时机3)政府政策引导(3)结果:1)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等趋于相对均衡;2)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协调开展。3.集聚与扩
32、散的关系:二者的对立与统一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不同阶段有主次之分。一般区域开展初期以集聚为主,成熟期以扩散为主。2)集聚与扩散是有惯性的,某种过程一旦形成如果不是人为干预会沿固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只有出现某个过程的不经济现象,两者的地位才会转化。(三)空间近邻效应1.概念: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中,各种经济活动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相互间发生联系的时机和程度也就存在差异。进而,这种差异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2.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带来各
33、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开展上的相互促进。24.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答:(一)资源禀赋1.概念:(1 )资源一一指有经济价值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因素(自然和社会)(2)禀赋禀-承受、生成的、原有的赋一一给予、赋予资源禀赋一一区域内所赋予的资源禀性即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与结构.(二)资源配置力(1)资源配置力一一即对资源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2)作用:企业是企业经济的根本活动单位,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三)区位条件1.区位一一经济活动单位的地理空间位置;这里的区位条件是指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条件.2.影响(2)区位条件影响到一个区域外部开展
34、时机,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开展(增长)及经济结构。(四)外部环境1.全国的经济开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走势(122.区际经济关系(1)区域在区际分工协作中的功能及其功能强弱(2)区域的可介入性(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文化)3.国际经济背景(国际经济环境)(1)国际经济开展水平 高,管理水平技术、组织水平高,可以为区域开展引进、扶植开展)(2)国际地域分工,国际经济需求(市场情况)(3)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开展趋势25.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答:(一)区域增长极理论(重点)1.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
35、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开展产生影响。2.区域增长极理论(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2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3)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开展方面,增长极
36、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开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1.支 配 效 应2.乘 数 效 应3.极化与扩散效应(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掌握)(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掌握)2 6.罗斯托理论概述。答:1.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根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良,其效果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
37、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人们开始储蓄,为资本循环提供条件,投资时机和就业时机增加。3.起飞阶段经济增长发生质变,持续、高速地增长,开始起飞。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高速开展,同时有一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的增长。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的部门间转移加快,大量的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开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4.成熟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将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
38、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5.高额消费阶段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趋剧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经济生活中出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物质生活需求得到高层次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27.产业集群概要。答:L概念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
39、化供给商和效劳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2.特征1)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2)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345)空间特征明显,即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集聚。二、产业集群的类型1.2.韩国朴衫沃产业集群的类型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由小企业为主,无主导企业。2)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两类):区内有中心企业,它控制着地方经济。3)卫星型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多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间合作较少、地方性联系十分有限。4)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两类):新企业对地方性网络的发育产生重要作用。5)高级卫星型
40、产业集群(包括两类):是卫星型产业集群进一步开展。6)首创高技术产业集群:地方性网络和非地方性网络的供给者及其顾客联系都很强。三、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偶然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 资源禀赋的作用 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接近相关的原料和设备供给商 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 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 政策鼓励等等(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第一,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节约运输本钱,获得区域品牌效应)。第二,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减少不确定性,克服时机主义,降低交易的本钱。促进分工,循环累积,集聚持续)。第三,创新理论的解释(环境条件及竞争有利于创新
41、)。四、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第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开展导致极化现象的加剧。第三,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转换及整体开展产生影响。第四,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产业集群对区域开展的作用:1.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2.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3.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8.区域管制。答:(一)概念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到达最大程度发动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缺乏,最终到达“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二)区域管制的特点:区域管制是要在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根底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开展。区域管制是要各个利益主体通
42、过平等协商的形式解决区域开展中的问题,协调好公平与效率、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关系。区域管制需要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三)管制的模式:集中管制分散管制多中心管制29.区域分工理论答:(一)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存在的客观性一一经济开展要素的区际差异;经济开展要素不能完全流动。2.意义1)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2)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3)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二)本钱学说1一一绝对本钱学说(1)主要观点1)每一个区域有生产产品的绝对优势,每个区域
43、都生产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产品的本钱绝对降低。2)用绝对价格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自由贸易,会使每个区域用低的价格购置大量的低价产品,会使世界产品大量增加。缺 点:12)形成脆弱的经济生产链,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链锁反响,致使国际经济瘫痪。2.李嘉图比拟本钱学说(1)每个区域都有比拟优势产品.(2-大局部产品(全部)开展的劣势产品,但总有一种是有相对优势的。(3(三)要素禀赋 学 说(H-0,赫克歇尔一俄林学说)12.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拟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四)新贸易理论(五)竞争优势理论30.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答
44、:一、区域经济差异(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开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开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一一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开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开展的实际差距。相对差异一一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开展的差异,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开展的速度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影响1.区域
45、经济差异对经济开展的影响增强开展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兴旺、落后地区)误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短期行为、地方保护强化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开展的马太效应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开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社会开展水平差异人口区际迁移(2)助长地方主义造成区域之间的心理失衡、情绪对立,增强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助长地方保护各区域推卸责任、躲避风险、增强独立性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根底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区域之间的开展机遇大不一样。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1.
46、1)威廉逊的倒U 形假说:区域经济差异呈小一大一小的自然变化过程。2)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区域开展目标。2.对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对区域开展有不利影响。倒 U 形假说只是理论上成立,实践上难以完全证明。影响区域开展的因素多样,区域经济差异并不完全按照倒U 形轨迹开展而呈现多种变化趋势。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区域经济协调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的概念(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开展;(4)推动和标准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
47、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开展;(6)31.经济全球化。答:一、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范围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根底和客观条件。二、影响因素1.科学技术进步一为全球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1.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1.2 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根底1.3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开展一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作用2.1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1)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2)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开展4)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5)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2.2 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1)生产网络2)生产网络管制3)生产网络空间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开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开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