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汇编7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刻舟求剑教案汇编7篇.pdf(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刻舟求剑教案汇编刻舟求剑教案汇编 7 7 篇篇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1 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2、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
3、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3)请完成下面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 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语文教案刻舟求剑标签:七
4、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刻舟求剑,5、请背诵刻舟求剑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七、学习小结:1、内容小结_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2、方法归纳(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3、延伸拓展八、链结生活八、链结生活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九、实践探索九、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2、巩固练习: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5、十、板书设计十、板书设计人物:楚人事件:求件结果:没找到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2 2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
6、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 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
7、: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难点: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3、默读课文要求:把文中读
8、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同桌互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2)、指导复述方法。(3)、同桌互相复述。(4)、全班交流。3、指导朗读(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请 4 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教师小结。四、拓展想象。小组讨论: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1、学
9、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小结: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六、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2、预习揠苗助长。板书设计: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船移动记号捞不到剑 静止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3 3主备:沈丽丽 审核:沈丽丽复习内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复习重难点:目标 2、3自学一,郑人
10、买履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家学说集大成者。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 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5,背默课文及翻译。课文:翻译:二刻舟求剑1.刻舟求剑选自,亦称,是的 集。2.这个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3.背默课文及翻译。课文:翻译:展示质疑组织编写(时间)秦相,第二层写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2断句3掌握
11、正确的翻译方法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检测:一,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市罢,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吾忘持度。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3,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道理:现实意义: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2)何 不 试 之 以 足(3)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4)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之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A 而置之其坐 B 至之市 C 而忘操之 D 反归取之E 何不试之以足 F 是吾剑之所从坠 G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拓展一、阅读理解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
13、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揠()谓()2、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返归取之其子趋而往视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3、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二,读下面文段,回答问
14、题。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北人:北方人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吃。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仕于南方()席上啖菱()或曰:“啖菱须去壳。”()欲以清热()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三,阅读月怀一鸡,回答问题。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
15、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其:或:是:损:已:非义:2 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A、都相同 B、相同相同C、相同相同 D、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是非君子之道。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4 4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16、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二、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
17、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学生情况分析: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_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4 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成语接龙游戏师:
18、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二、学习字词二、学习字词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估计:遽 涉 契 亦(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
19、后(1)边读边看注释或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2)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3)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4)交流汇报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B、估计: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过
20、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估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A、随生板贴图片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
21、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他想(),所以()。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
22、的?怎样捞?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估计:他太傻了,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五、列举事例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总结课文.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事例 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
23、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
24、扬,还发了 100 元的节约奖。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事例 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杂货铺不见了,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事例3:有个同学說,我妈妈没有文化,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
25、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不及早做好准备,适应时代的要求,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习,只有我们学习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比喻试图不经过努
26、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七、讲述故事七、讲述故事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八、学习效果评价计八、学习效果评价计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
27、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教学总结】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28、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_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反思如下: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
29、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
30、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
31、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
32、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1、字音、字形履(l)遂(su)宁(nng)度(du量长短 d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四、指导复述课文1、_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
33、”,怎样看待“郑人买履”。7、体会_寓意(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
34、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涉 sh遽 j契 q矣 y若 ru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
35、。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五、总结学习成果。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6 6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刻舟求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领会寓意。导学过程一、导学:1、导入。2、简介作者。3、检查预习
36、情况。(1)文学常识。_选自(亦称),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2)疏通字词。sh()江者 zhu()于水j q()其舟 不亦 hu()乎(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1是吾剑之所从坠。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自学:解释词语,翻译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l 涉:者:其:l 自:遽:契:l 其:是:之:译: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所契者:求:之:译: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l 行:矣:而:l 若此:亦:惑:译:4、主题探讨。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三、
37、交流:四、展示:五、反馈:1一词多义。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郑人和楚人错误的共同点在哪里?3.本寓言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_寓意的句子是“,。”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篇 7 7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一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难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
38、在哪里。教具教具贴图、生词卡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5看图,再
39、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可能提出的问题:“船舷”是指什么地方?“催”是什么意思?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1学习第一自然段:齐读本段。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指导朗读:读出
40、意外、惋惜的语气。2学习第二自然段: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这两个词能省去吗?(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的句式说一说。(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
41、刻记号,是没有用的。)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4.学习第四自然段: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a“宝剑从这
42、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
43、何?他的心情样?)3.进一步领悟寓意: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快速开火车口述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二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难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44、教具教具贴图、生词卡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
45、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可能提出的问题:“船舷”是指什么地方?“催”是什么意思?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 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1学习第一自然段:齐读本段。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2学习第二自
46、然段: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这两个词能省去吗?(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的句式说一说。(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别人说这
47、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4.学习第四自然段: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
48、儿?(板书:江中)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3.进一步领
49、悟寓意: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快速开火车口述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三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难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具教具贴图、生词卡片教学方法
50、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