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3分)以下四个图都是我们物理书上的,与它们对应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是()A.用牙齿可以听到声音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这是一个有效减弱噪声的装置D.2.(3分)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B.C.D.3.(3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
2、过程的有()A.水烧开后水壶嘴喷出“白气”的过程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4.(3 分)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 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5.(3 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年放炮,有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
3、音大,主要是因为房间里空气不流通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6.(3 分)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7.(3 分)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醛温度计物质水水银酒精乙雄熔点/0-39-117-114沸点/1003
4、5778358.(3 分)工业上常用“分镭法”把石油中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矿物质提炼出来,具体方法是给石油加热让其温度逐渐升高,在不同温度下得到各种油的蒸气,再让其分别冷却,得到各种油的液体。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不同的矿物油具有不同的()A.熔点 B.凝固点 C.温度 D.沸点9.(3 分)在校运会中测量立定跳远成绩时,选取最合适的测量工具是()A.分度值为1cm的 10m皮尺B.分度值为1mm的 1.5m钢卷尺C.分度值为1mm的米尺D.分度值为1cm的硬杆尺10.(3 分)甲和乙两辆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知()B.在第6s末,甲乙相距1.2mC.以甲为参
5、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11.(3 分)把四个声波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展示的波形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A.与响度相同C.与响度相同B.与音调相同D.与音调相同12.(3 分)某一物体,已知它在前24m匀速运动,速度是4 m/s,后 24m也是匀速运动,速度是6 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 B.4.8m/s C.5m/s D.6m/s二、填空题。(每 空 1 分,共 24分)13.(6 分)(1)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小林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五次测量结果为:18.82c
6、m、18.83cm、18.81cm、18.28cm、18.82cm,其中属于错误的数据是 cm对此物体测量的结果应为 cm。(2)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甲图中铅笔的长度读数 是 cm,乙 图 中 铅 笔 的 长 度 读 数 是 cm,图丙中停表的示数为1 4.(3分)吹笛子能发出声音是因为 振动,人说话、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是靠的振动。声 音 在 真 空 传 播 速 度 为。1 5.(6分)如图是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该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在B C段时,该物质处于 态,需要 热量,温度 (选 填“升高”、“不变”、“降 低
7、物 体 在DG段发生的物态变化温 度(C)12。口100_ B _ c X E _ F80-6。么 、G40-20-时 间(分)是。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1 6.(2分)地 震 时 产 生 的 (选 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 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1 7.(2分)蝙蝠利用超声波能准确判断障碍物或者昆虫的位置,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
8、了 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1 8.(5分)把 干 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些霜是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 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选 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三、解 析 题(19题12分,20题8分,共20分)1 9.(1 2 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 0 m 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 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 1 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 0 m 才能
9、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2 0.(8分)据报道,石家庄到北京的“京石高铁动车”铁路通车后,北京与石家庄之间将实现铁路公交化。据 悉 石 家 庄 到 北 京 的 距 离 约 2 8 0 k m ,现在的动车运行时间是2 h l 5 m i n.求:(1)原来的动车平均速度。(得数保留整数)(2)通车后,高铁动车的行驶速度为3 5 0 公里/小时,按这速度计算,求从石家庄到北京需用多长时间。四、实验题。(每 空1分,共20分)2 1.(7分)如 图 1 所示小明在做声学实验:(1)他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
10、,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2)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选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 有关。(3)然后他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选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 有关。他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 o(4)爱动脑筋的小芳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2所示。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图1图2
11、2 2.(5分)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宜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2)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和(3)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 3.(8分)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的液体温度计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外侧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 隔Im
12、 i 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4 m i 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 93 5 7酒精-1 1 77 8时间/m i n012345678温度/8 89 09 29 49 79 89 89 8(4)请在图丁方格纸上画出“温度-时间”关系图像。(5)有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从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了节省燃料,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写两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3分)以下四个图都是
13、我们物理书上的,与它们对应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是()这是一个有效减弱噪声的装置用牙齿可以听到声音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D.声音可以发生反射【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4)声呐就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解答】解:A、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通过牙齿的传递可以听到声音,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14、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声呐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它可以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距离,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调、防治噪声途径以及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2.(3分)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
15、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B.C.0 D.【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解答】解: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
16、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的。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故选:Ao【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解答。3.(3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A.水烧开后水壶嘴喷出“白气”的过程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根据我们对于物态变化的了解,分析出ABCD四个选项中的物态变化然后判断吸放
17、热情况。【解答】解:A、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不合题意。B、固态的樟脑球受热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符合题意。C、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不合题意。D、液态的钢水变成固态的钢锭,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不合题意。故选:Bo【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并且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4.(3分)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 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C.
18、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解答】解:A、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A错误。B、D、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 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运动的。故B正确,D错误。C、风迎面吹来,风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风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
19、 C错误。故选:Bo【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3 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年放炮,有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音大,主要是因为房间里空气不流通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3)声音向前传播时遇到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遇到小障碍物时可以绕过去:(4)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在声源处;在
20、传播过程中;在在接收处。【解答】解:A、放炮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会把耳朵震聋,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音大,是因为声音经过墙壁形成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因此声音听起来响亮,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o【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一道声学基础题。6.(3 分)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
21、法中正确的是()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结合选项分析判断是否正确即可。【解答】解: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
22、噪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对防治噪声的途径的判断问题,要根据题意分析是否正确。7.(3分)下表是1 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物质水水银酒精乙醛熔点/0-3 9-1 1 7-1 1 4沸点/七1 0 03 5 77 83 5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醛温度计【分析】液体温度计的测温范围最低不低于它的凝固点,最高不高于它的沸点。【解答】解:我国寒冷地区的气温会达到-5 0 ,低于水和水银的凝固点-3 9 C,故 AB错误;有的地区气温超过4 0 ,故 D错误;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
23、过7 8,最低也不会低于-1 1 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故 C正确。故选:C o【点评】本题考查了熔点、凝固点和沸点的有关知识。液体温度计使用时必须保证里面的物质是液态,所以最低不低于它的凝固点,最高不高于它的沸点。8.(3分)工业上常用“分储法”把石油中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矿物质提炼出来,具体方法是给石油加热让其温度逐渐升高,在不同温度下得到各种油的蒸气,再让其分别冷却,得到各种油的液体。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不同的矿物油具有不同的()A.熔点 B.凝固点 C.温度 D.沸点【分析】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指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沸腾是汽化的一种,是指
24、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解答】解:常温下的石油是液态的,得到的蒸气是气态的,所以这是石油的汽化,汽化中的沸腾具有沸点,故选:D。【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石油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9.(3分)在校运会中测量立定跳远成绩时,选取最合适的测量工具是()A.分度值为1 c m的1 0 m皮尺B.分度值为1 m m的1.5 m钢卷尺C.分度值为1 m m的米尺D.分度值为1 c m的硬杆尺【分析】刻度尺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要求要选择不同量程分度值的尺子,以满足不同需要。【解答】解: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成绩,成 绩 一 般 在 米 左 右(世界纪录约3.4米),故最小刻度值达到1 c m就比
25、较适当,量程大于3 m就可以,故选A。故 选:A o【点评】本题考查人们对身边常见的测量结果有所了解,能对结果的精确程度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的刻度尺去测量,准确性高。1 0.(3分)甲和乙两辆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B.在第6 s末,甲乙相距1.2 m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分析】(1)从图中读取甲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同理求出乙的速度,便可知道甲、乙速度的大小关系;(2)从图中可知经过6s时,甲、乙各自通过的路程,进而可得出甲、乙相距的距离;(3)根据
26、甲、乙的速度大小分析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的运动情况。【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的速度为:v 田=里=工 q=0.2 侬;乙的速度:”=甲t 甲 8s 乙t 乙=j.zm.=O.lm/s;12s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 A 错误;B.由题图知经过6 s,甲运动了 1.2m,乙运动了 0.6m,则知经过6 s,甲在乙前面:1.2m-0.6m=0.6m;故 B 错误;C D.因为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
27、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II.(3 分)把四个声波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展示的波形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A.与响度相同 B.与音调相同C.与响度相同 D.与音调相同【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解答】解:A、与振动的幅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 A 错误;B、与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不同的,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 B 错误;C
28、、与振动的幅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 C 错误;D、与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影响音调、响度、音色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从图上分析物体的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是关键。12.(3 分)某一物体,已知它在前24m匀速运动,速度是4 m/s,后 24m也是匀速运动,速度是6 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 B.4.8m/s C.5m/s D.6m/s【分析】根据t=且分别得出它在前24m、后 24m所用的时间,进而得出总时间,利用vv=旦得出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t【解答】解:它在前24m所用的时间ti=L=
29、L=6 s,V 4in/s后 24m所用的时间t2=-2-=4S,v2 6in/s总时间 t=ti+t2=6s+s=10s,总路程 s=si+s2=24m+24m=48m,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v=W _=_=4.8m/s。t 10s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二、填空题。(每 空 1 分,共 24分)13.(6 分)(1)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减 小 误 差:小林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五次测量结果为:18.82cm、18.83cm、18.81cm、18.28cm、18.82cm,其中属于错误的
30、数据是 18.28c m,对此物体测量的结果应为 18.82 cm。(2)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甲图中铅笔的长度读数是 4.7 c m,乙图中铅笔的长度读数是 4.70 c m,图丙中停表的示数为 225【分析】(1)长度测量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在取平均值时,应先去除错误数据,再取平均值;(2)刻度尺读数时,要用末端所对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机械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机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1)估测产生的误差,每次测量可能不同,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有利于减小由此而产生的误差;从
31、测量结果 1 8.8 2 c m、1 8.8 3 c m、1 8.8 1 c m,1 8.2 8 c m 1 8.8 1 c m 可以看出数据 1 8.2 8 c m 与其它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测得的结果应为L=1 8.8 2 c m+1 8.8 3 c ln+1 8.8 1 c m+1 8.8 2 c n=8 8 2 c m.4,(2)图甲刻度尺上1 c 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5 c 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 c m;物体左侧与2.0 c m对齐,右侧在6 c m 和 7 c m之间,估读为6.7 c 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
32、=6.7 c m-2.0 c m=4.7 c m;图乙刻度尺上1 c m之间有1 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 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 m,物体的长度为:L=6.7 0 c m-2.0 0 c m=4.7 0 c m;图丙中,秒表的中间表盘上,I mi 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 n,指针在“3”和“4”之间,偏 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 mi n;秒针读3 0 s 以上的示数,指针在4 5 s 处,所以秒表的读数为3 mi n 4 5 s=2 2 5 s。故答案为:(1)减小误差;1 8.2 8;1 8.8 2;(2)4.7;
33、4.7 0;2 2 5。【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1 4.(3分)吹笛子能发出声音是因为 笛子内的空气柱 振动,人说话、唱歌时发出的声音 是 靠 人的 声 带 的 振 动。声音在真空传播速度为 O n V s o【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子声靠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人说话、唱歌声是人的声带振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所以声音在真空传播速度为Om/s。故答案为:笛子内的空气柱;人的声带;Om/s。【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
34、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15.(6 分)如图是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该物质是 晶 体(“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80,在 B C 段时,该物质处于 固 液 共 存 态,需要 吸收 热量,温度 不变(选 填“升高”、“不变”、“降 低 物 体 在 D G 段发温度(C)12010080604020时间(分)DB生 的 物 态 变 化 是 凝 固。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分析】(1)在观察熔化凝固的图象时,有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是辨别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2)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
35、的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且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此时所对应的温度为熔点;晶体的凝固过程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且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此时所对应的温度为凝固点。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解答】解:读图可知,该物质是在约80左右熔化的,有固定的熔点,因此属晶体;该物质在AB段时,还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在 BC段时,该物质处是熔化过程,故该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 C 段的温度不变,但是需要吸收热量;D 至 G 段叫作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答案为:晶体;80;固液共存;吸收;不变;凝固。【点评】观察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时,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是我们辨别物质是晶体和非晶体
36、的关键。16.(2 分)地震时产生的 次声波(选 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20 H 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只能听到20Hz到 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次声。结合题目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判断。【解答】解:地震可以产生能量很大的次声,这种声音对人体危害极大,而且由于人无法直接听到,所以一旦受到伤害,后果就很严重。故答案为:次声波,20。【点评】本题考查学
37、生对次声定义的了解情况,同时要知道次声的特点和人耳的听觉范围。17.(2 分)蝙蝠利用超声波能准确判断障碍物或者昆虫的位置,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 定 位,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 声 呐 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分析】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从而做出判断。【解答】解:蝙蝠能够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它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产生回声,也就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故答案为:回声定位;声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与信息,以及声音与能量的
38、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8.(5 分)把 干 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些 霜 是 水 蒸 气 经过凝 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 蒸 气 液 化 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 放 热(选 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选 择“内侧”、“外侧”、“内、夕 卜 侧”)。霜【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解答】解:(1)罐里的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39、,使罐的温度降低,罐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2)寒冬,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液化;会放热;内侧。【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三、解 析 题(19题12分,20题8分,共20分)19.(12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 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40、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 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丫=且可求汽车制动t前的速度;(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4 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15m=20m/s;t 0.75s(2)由于反应时间t=4t=4X 0.75s=3s,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s=vt=20m/sX 3s=60m;s 总=s+s 滤=60m+30m=90m;所以s 总 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0m/s
41、;(2)计算可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本题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20.(8 分)据报道,石家庄到北京的“京石高铁动车”铁路通车后,北京与石家庄之间将实现铁路公交化。据 悉 石 家 庄 到 北 京 的 距 离 约 2 8 0 k m,现在的动车运行时间是2 h l 5 m i n.求:(1)原来的动车平均速度。(得数保留整数)(2)通车后,高铁动车的行驶速度为3 5 0 公里/小时,按这速度计算,求从石家庄到北京需用多长时间。【分析】(1)知道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和原来动车行驶的
42、时间,根据丫=且求出原来的动t车平均速度;(2)知道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和高铁动车的行驶速度,根 据 t=亘求出从石家庄到北京v的时间。【解答】解:(1)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s=2 8 0 k m,原来动车行驶的时间t=2 h l 5 m i n=2.2 5 h,则原来的动车平均速度:g 1 2 4 k m/h;t 2.2 5 h(2)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s=2 8 0 k m,高铁动车的行驶速度v =3 5 0 k m/h,从石家庄到北京的时间:t =一(=_2,。1.=0.8 h=4 8 m i n。v 3 5 0 k m/h答:(1)原来的动车平均速度为1 2 4 k m/h;(2)高铁动车从
43、石家庄到北京需用4 8 m i n。【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四、实验题。(每 空 1 分,共 20分)2 1.(7分)如 图 1 所示小明在做声学实验:(1)他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 于 物 体 振 动 产生的。(2)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 够 听 出 声 音 的 音调发生了变化(选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 频率 有关。(3)然后他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I发生了变化(选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44、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 振幅 有关。他 这 里 用 到 的 实 验 方 法 叫 X制 变 量 法。(4)爱动脑筋的小芳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 图 2所示。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管的长短不同,发 出 声 音 的 音调(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图1图2【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解答】解:(1)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改变刻度尺伸出
45、桌面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此时刻度尺的振动的幅度是相同的,但由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导致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的振动幅度变化,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他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控制变量法。(4)当对着管口吹气时,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就发出声音;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使声音的音调就不同。故答案为:(1)物体振动;(2)音调;频率;(3)响度;振幅:控制变量法;(4)音调。【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以及特性的区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能利用这三个特征解释实际问题是解决
46、该题的关键。2 2.(5 分)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v=-g-;t(2)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斜 面 长 度 和运 动 时 间:(3)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12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 于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的原理是v=旦;t(2)根据原理分析所需要的器材;(3)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求出前
47、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解答】解:(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丫=旦t(2)由实验原理知需要测量斜面长和运动时间;(3)由图小车运动距离即斜面上s i=60 c m=0.6m,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l-=-,皿=0.12 m/s;t 5s(3)上半程:S2=0.3 m,t 2=3 s,下半程 S3=0.3 m,t 3=t-t 2=5s-3 s=2 s,由丫=且可知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t故答案为:(1)v=亘;(2)斜面长度;运动时间;(3)0.12;小于。t【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
48、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2 3.(8 分)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的液体温度计测温物质为水 银 的温度计;(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外侧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管壁外侧;(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 隔 Im i n 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4m i n 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9 6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9 8: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 93 57酒精-11778时间/m i
49、n012345678温度/889 09 29 49 79 89 89 8(4)请在图丁方格纸上画出“温度-时间”关系图像。(5)有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从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了节省燃料,缩短实验时间,可 以 采 取 的 方 法 是 提 高 水 的 初 温、减 少 水 的 质 量(写两种)。【分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 0 0;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 8 ,水银的沸点是3 5 7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比较合适;(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外侧时会发生液化现象;(3)由题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 6。由表可知
50、,当水的温度到达9 8 时就不再升高了;(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在方格纸上画出“温度一时间”关系图像即可;(5)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可以节省燃料,缩短实验时间。【解答】解:(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 0 0;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是 7 8 ,水银的沸点是3 5 7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测沸水温度时水银不会沸腾,而酒精会沸腾),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外侧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3)由题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