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概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的基本概念.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一 章 总论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适应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创造出物质财富,取得 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各种劳动耗费,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基于这种客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需要对劳动耗费和生产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和控制生产活动过程,于是就产生了会计。在我国,远在原
2、始社会末期,即 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到了西周才有了“会计”一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并开始把会计提高到管理经济社会的地位上来认识,由此会计的意义也随之明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账簿的设置、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草流”(也叫底账)、“细流”和“总清”三账。会计结算方法也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 盘点结算法”发 展 成“三柱结算法”:根据本期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入-出=余”的公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到了唐、宋两代,我国创造了“四柱结算法”:通过“旧 管(即期初结存)+新 收(即本期收入)-开 除(即本期
3、支出)=实 在(即期末结存)”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为我国通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我国商人进一步设计了“龙门账”,把经济业务分为“进”、“缴”、“存”、“该”(即收、付、资产、负债)四大类,以“进-缴=存-该”作为试算平衡公式(当该公式会计学新编相等时称为合龙门),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即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此基础上,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四脚赈”(又 称“天地合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来龙去脉。“四脚账”属于我国固有的复式
4、记账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到清朝后期才从国外引入借贷复式记账法。在国外,会计萌芽的产生也很早。如古埃及法老设有专职“录事”,管理宫廷的税赋收入和官吏俸禄、军饷等各项支出。古巴比伦在瓦片上作商业交易的记录。但作为记账方法,在 13世纪以后才出现。在欧洲,13世纪初期,地中海沿岸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了高利贷者,他们从官吏、富商手中将闲散钱财聚集起来,贷给手工业者。用“借”和“贷”分别反映其业务。这是借贷记账法的萌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 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发行,在“簿记论”一章中,对借贷记赈法作了系统的介
5、绍,并介绍了以日记账、分录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以后相继传至世界各国,使借贷记赈法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赈法的出现是近代会计产生的标志,也是会计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里程碑。到了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匕速发展,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股份公司,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验证,以确保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于是出现了专门以查账为职业的会计师。1854年,在英国的苏格兰
6、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特许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出现被誉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从此,会计服务的对象从记账、算账、报账扩展到审查验证会计报表。与此同时,会计循环实务和理论不断完善,账务处理程序日渐标准化、规范化,会计的两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已成为较为规范的对外报表。2 0 世纪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上会计发展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 0 世 纪 5 0 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重视经济预测和决策,于是出现了专门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
7、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工作,并形成独立学科,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会计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树立,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会计基本上处于事后反映经济活动的被动局面,迈向了主动控制生产过程的新征途。与此同时,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2第一章 总论理论进行研究,发布了一系列会计规范,从而使财务会计越来越规范化。到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时代(或称知识经济时代),一 场“新的产业革命”时期到来了,这次革命的根本问题是知识的生产和利
8、用。由于任何知识都是人类创造和发现的,因此,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然而,迄今为止的会计却没有把人力资源这个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生产要素纳入核算的范围,于是些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在2 0 世 纪 7 0 年代初,开始提出和讨论创立人力资源会计这门新兴会计学分支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的未来和幸福提供了空前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使未来笼罩上阴影,因为它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如环境遭到破坏,空气和水资源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被严重污染,不可再生资源被过度开采等。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给会计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用会计手段
9、来揭示会计主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于是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责任会计(含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可以预见,在 21世纪,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将有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会计学科的新分支。二、会计的内涵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它要对经济过程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经济计算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关系(等价交换、所有权、分配、信贷、结算等)和经济过程(投入
10、、产出、收入、成本、效率等)所进行的数量计算的总称。经济计算既包括对经济现象静态状况的存量计算,也包括对其动态状况的流量计算,既包括事前的计划计算,也包括事后的实际计算。会计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计算,经济计算除包括会计计算外,还包括统计计算和业务计算等。(-)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将一个企业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提供有关企业的业绩、问题,以及企业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信息。同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信息咨询服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可见,会计是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3会计学新编 业经营的计分牌,
11、因而会计乂被人称为“企业语言”。(三)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直接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济活动中的财产物资都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如果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有关信息使用者而言的,那么说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则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来说的。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状况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出现,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变化,由单纯的记账、
12、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和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及开展事后分析和检查。由此可见,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会计都是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活动。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具体来说,是指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用。一般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完整的反映,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的反映职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反
13、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或金额而不是从质量方面进行反映。如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反映时,只记录其数量、成本、折旧等数量或金额变化,而并不反映其技术水平、运行状况等。会计在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货币量度,实物量单位、其他指标及其文字说明等都处于附属地位。2.会计主要反映过去己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反映经济活动就是要反映其事实,探索并说明其真相。由于只有在每项经济 业务发生或完成以后,才能取得该项经济业务完成的书面凭证,这种凭证具有可验证性,据以记录账簿,才能保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因此,会计工作必须是在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之后进行,至少
14、在传统会计上是这样的。虽然管理会计等具有预测职能,其涉及的范围可能扩大到未来的经济活动,但从编制会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来看仍然是面向过去的。4第一章 总论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反映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连续的,逐笔、逐日、逐月、逐年,不能间断;会计反映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对象要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而系统地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会计反映的全面性,是指对每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有任何遗漏。(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要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是在反映
15、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来进行的,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利,而且规定了监督者的法律责任:放弃监督、听之任之,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社会再生产过程不间断,会计反映就要不断地进行下去,在这整个持续过程中,始终离不了会计监督,各会计主体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进行反映,在反映的同时,就要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
16、,会计监督也就具有连续性。3.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己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业务方面,还体现在 业务发生过程中及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或预算时,就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于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查;事中监督是指在H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或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利用会计反映取得的资料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第二节会计工作规范
17、一、会计法会计法的全称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我5会计学新编国境内的所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法规也是以会计法为依据来制定的。我国的会计法,于 1 9 8 5 年 1 月 2 1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 9 9 3 年 1 2 月 2 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正,1 9 9 9 年 1 0 月 3 1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重新修订后的会计法于2 0 0 0 年 7月 1日起实
18、施。新会计法全文共7章 5 2 条,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第三条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19、。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六条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第七条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第八条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
20、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第二章会计核算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第十条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1)款项和有6第一章 总论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第十一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 2月3 1日止。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
21、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第 十 三 条 会 计 凭 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第十四条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
22、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第十五条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H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
23、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第十六条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第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第十八条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
24、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7会计学新编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第十九条 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第二十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
25、、会计报表附注利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第二十一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二十二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26、。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三)第三章 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第二十四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除应当遵守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第二十五条 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第二十六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1)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3)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
27、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4)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5)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四)第 四 章 会 计 监 督第二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8第一章 总论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第二十八
28、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第二十九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
29、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第三十一条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1)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30、;(4)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在对前款第(2)项所列事项实施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第 三 十 三 条 财 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第三十四条依
31、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9会计学新编第三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五)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
32、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第三十七条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第三十八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 也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第三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第四十条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
33、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四十一条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六)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
34、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2)私设会计账簿的;(3)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1 0第一章 总论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4)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
35、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1 0)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有前款所列行为 之 构 成 犯 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人员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俏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关法律对第一款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第 四 十 三 条 伪 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
36、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四十四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四十五条 授意、指使
37、、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第四十六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第四十七条财政
38、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 1会计学新编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七)第 七 章 附 则第五十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
39、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第五十一条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第五十二条 本法自2000年 7 月 1 日起施行。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信息生成、约束会计核算工作的规则,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会计准则可以由民间机构制定,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在我国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是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 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具体行为规范。我 国 1992年 11月 颁 布 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属于基本准则;1997年 5 月颁布第一个具体
40、准则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先后发布了若干个具体准则;2000年 12月 发 布 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 2 月,财政部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 及 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等 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 对 1992年 11月颁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修订后的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全 文 共 11章 5 0 条,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
41、等 38项具体准则是在对原具体会计准则修订和增补的基础上重新发布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 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12第一章 总论会计准则第4 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1
42、7号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 0 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 1 号租赁、企业会计准则第 2 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 3 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 6 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 7 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第2 9 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 0 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 1 号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 2 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 3 号合并财务
43、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3 5 号分部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 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 10月,财政部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主要对32项具体准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作出解释性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 6 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 9 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 2 号中期财务报告利 企业会计准则第
44、3 6 号关联方披露等 6 项具体准则未作出解释。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主要根据具体准则中涉及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规定了 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赈务处理,基本涵盖了所有企业的各类交易或事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与会计有关的其他经济法规除了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我国还陆续颁布了一些行政法规来规范会13会计学新编计工作,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止 匕 外,还有一些会计工作规定分散在其他经济法规中,如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税法、票据法等。这些法规中与会计有关的规定也都是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守的,因此也可将其归为财务会计规范的一部分。第三节会计
45、基本理论一、会计的目标会计目标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会计要为哪些人服务、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形式提供信息,因此,会计目标也称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目前流行的会计目标的观点有两大流派,即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投资者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受托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人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学派与受托责任学派的相同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都需要对外提供信息。这反映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2)都以两权分离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为前提条件。无论是决策有用学派还是受托责任学派,其立论基础都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
46、分离。由此所有者才要求经营者提供信息,以了解他们对受托资产管理的情况和效率;也由于有了两权分离,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才有了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如果是两权合一,则没有报告的义务。(3)报告的主要内容相同,即都是报告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决策有用学派与受托责任学派的不同点表现为以下三点:(1)立论角度不同。决策有用学派显然是站在以投资者为主体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立场对会计主体提出要求,这时会计主体是被动的;而受托责任学派则是站在经营管理者角度,为了解除自身的经济责任而承担的一种义务,这时会计主体处在主动报告的地位。(2)决策有用学派要求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对决策有用,因此不
47、仅要求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信息,还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者情况和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信息,以及面向未来的背景性信息及前瞻性信息。他们的口号是满足用户需要。而受托责任学派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经济责任。因此他们愿意提供的主要是财务信息,至于这种信息对投资人是否有用,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将作出1 4第一章 总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则不是经营者要考虑的问题。(3)服务对象的广度不同。决策有用学派提出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信息提供者应着眼于这些用户的需要。但是从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来看,信息的服务对象就是资产的委托人即投资者。
48、我 国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 4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会计目标是同时采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会计在确认、计量、报告时,必须首先明确会计主体,即为谁确认、计量和报告,确认、计量和报告谁的经济业务。为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 5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
49、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简称“会计主体”。也就是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既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更不包括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很显然,只有首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才能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得以明确,才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独立地反映出来,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其他使用者,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或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持续经营从企业经营的存续时间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在近期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 种是,在可以预见的
50、将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不同的可能性决定了企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了保证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正确性,就必须对此作出选择和判断。由于企业的本质规定是持续经营,并在持续经营中发展壮大。一般来说,尽管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但不可能预见何时破1 5会计学新编产、清算。其次,从企业经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确实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只是少数。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 6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简 称“持续经营”。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也将会按既定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在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