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082704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5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 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篇一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局部在小学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熟悉、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悟新意图,树立新思维,实行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当实行的根本策略。

2、(一)、突诞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意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进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育学生关注社会的参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讨论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识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熟悉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亲密所学学问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忙学生顺当地建立空间观念。 1、严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

3、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事物的规律,向学生供应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根据肯定目的,有挨次、有重点地去观看实物、模型,帮忙学生积存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阅历,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拟、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方,教学“角的熟悉”时,(1)首先从学生熟识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识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根底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

4、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查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查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识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很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行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熟悉、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纳直观几何、试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阅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阅历,

5、设计生动好玩、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阅历,启迪思维火花,展现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嬉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和熟悉“空间与图形”,鼓舞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加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熟悉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头,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分,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圆,有肯定的学问根底,充分利用已有生活阅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嬉戏经受,创设哪种方式更公正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沟通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争论与沟通中,有局部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嬉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

6、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全都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正。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由于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熟悉才会有比拟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学问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学问阅历。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把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头的,他们首先被详细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留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构造及运

7、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依据由德国的库仑发觉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楚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学问和阅历,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进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珍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阅历,找准进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忙学生积存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熟悉图形的外形、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看、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进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

8、生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动身,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日教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常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答复有走、乘汽车等,教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其次,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答复,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

9、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仿照动作、边思索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推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答复。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仿照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进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讨论说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与进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局部,

10、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观看、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阅历,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经受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学问点,北师大版教材注意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方,由熟悉、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受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究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学问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学问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拟简单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需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

11、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索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需引导学生进展操作试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稳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看相结合。 观看是一种有目的、有挨次、长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阅历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学问可以从观看活动开头,在观看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外形、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熟

12、悉,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存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展观看。学生通过观看、测量、动手操作,以及沟通与争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熟悉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展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索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宏大培育者,又是才智的制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效劳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索,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

13、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熟悉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构造,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简单做起来难。比方,在课堂教学中,特殊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喧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展“数学思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索。例如,教学熟悉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美丽,然后进展比拟,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

14、在底层要留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教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拟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看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看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看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育了学生的想象力量又培育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熟悉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看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绽开”,

15、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绽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规律与阅历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阅历,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索,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熟悉教学中,通过讨论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讨论半径和直径有很多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全部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很多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当是直径条数的

16、两倍,可见动态讨论能引发学生的思索;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外形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局部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到达这样的熟悉,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讨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嬉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展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

17、,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状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绽开想象,假如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沟通。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共性的学习活动,培育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展观看、测量、动手操作、对四周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究、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加,合作沟通。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气氛,鼓舞学生大胆争论

18、沟通、合作试验。同时,把握好合作沟通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沟通,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承受同伴的正确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索,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构造。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争论全都认定想方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当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

19、探究,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终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争论沟通,想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共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受观看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仿照,然后引导学生思索、沟通,在不断观看、思索、沟通中学生肯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依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沟通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沟通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精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舞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拟各种走法

20、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熟悉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力量。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熟悉的源泉,也是检验熟悉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把握学问、运用学问、形成力量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分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的敏捷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进展空间观念。比方,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外表积。”我在教学这局部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局部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

21、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全都:大正方体的外表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外表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外表积固然就削减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外表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展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看有什么发觉。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觉。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外表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外表积就肯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

22、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假如在8个顶点上切,外表积的大小不变;假如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外表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终,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全部的学生都必需用统一的方法来熟悉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共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忱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

23、让学生富有共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局部,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供应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供应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漂亮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漂亮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好玩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看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24、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由于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定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灵敏的学生立刻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很多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学问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其概念,了解其外形,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量。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学问;有神无形,学生承受的学问,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行,因此要“形”“神”兼备。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 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篇二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共性化阅读 永福县第一小学 余幸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