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9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9篇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为您带来了9篇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
2、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今
3、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首联:(1)客路青山外,(
4、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三、自主学习,鉴赏诗句: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四、小组交流,讨论疑难:诗句中景物的特点
5、与思想感情五、展示点拨: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
6、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
7、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
8、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
9、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六、总结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七、当堂训练:背诵这首诗,并试默写。八、板书设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景:(描述画面)情:乐观、积极、向上理:时序更替,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是
10、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学习课文、解题:题目是什
11、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
12、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
13、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
14、”“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韵。、齐读、背诵。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2、理解并掌握诗作文吧歌中字词的释义。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小常识1、按内容: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2、按形式:。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15、。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词曲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客路/青山外,行
16、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四、理解诗词大意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3、颈联写在江上行
17、舟即天亮时的景色。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
18、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十一、主旨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十二、写作手法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
19、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十二、作业。十三、板书设计: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颈联
20、: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教案篇四教学目的: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
21、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三、朗读明义(5):1、学生自由朗读;2、学
22、生齐读;3、学生个别朗读;(指导朗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教师范读;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四、感悟抒情(20):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
23、一个字);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五、拓展达理(10):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
24、。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六、背诵体味(5):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七、结束语(2):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
25、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3、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习。教师导学。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
26、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注释】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
27、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
28、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四、【名句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探究: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例如
29、“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第二首学习:赤壁一、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二、诗的分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
30、,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
31、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铜雀春深锁二乔。【怀古伤今】第三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32、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诗的分析: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三、预习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习四、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课堂小结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
33、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课外作业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铜雀春深锁二乔。【怀古伤今】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热
34、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次北固山下教案篇六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
35、义上了。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
36、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37、。三、鉴赏诗句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
38、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
39、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
40、,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41、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四、总结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课后习题次北
42、固山下教学设计篇七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说学生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
43、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
44、,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四、说教学方法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第一步、激趣导入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
45、思乡之情吧。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再以上分
46、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篇八教学目的: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