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9064662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二、能力目标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三、德育目标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2、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3、。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学案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是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山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应该读zh,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

4、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或有哪句诗不理解,划下来一起探讨六、小组展示,教师指点参考:1、山的那边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象征坚持不懈奋斗。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运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3

5、、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4、可能有以下问题(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妄想,笑我幼稚可笑。(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

6、,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

7、”“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七、总结与提升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内涵,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教师寄语: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们健康成长。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

8、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

9、的启示。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

10、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示例: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

11、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三、合作探究1、初读,读出音韵美。(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2、再读,读出形象美。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我的形象。”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3、三读,读出意蕴美默读全诗,分组探究(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

12、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当堂检测1、积累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例: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痴想()铁青()凝成()一瞬间()隐秘()扎根()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腾()()喧()()诱()()漫()()藤()()渲()()绣()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

13、;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典型习题潮汐(王家新)月光下大海涌起爱的潮汐月亮离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荡不息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涌向了海滩苦地寻觅.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虽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大海呵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一排升腾起来一排又跌落下去就这样来回往返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却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这个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夹进一粒沙子又旋即紧紧地合闭只给观潮者留下一个永恒的谜这是沉默又是默许练习: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寻觅()羞涩()吮吸()跌落()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_3、本首诗

14、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_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

15、“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

16、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

17、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教

18、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2、写作背景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二、初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19、学生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痴想(ch)隐秘(m)苦涩(s)凝成(nng)诱惑(yu)喧腾(xun)耽于(dn)一瞬间(shn)喧腾(xun)枯干(k)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隐秘:隐蔽,不外露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枯干(k):失去水分,没有水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三、研读与赏析默读诗歌,思考问题: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

20、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四、小结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诫子书教学目的

21、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22、,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23、澹(d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成:达成,成就。慢:懈怠,懒惰。励:振奋。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理解结构要

24、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第二步,精读课文。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

25、梳理: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第三步,熟读

26、课文,现代审视。一、个性解读。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拓展阅读诫外甥书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n)吝(l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总结固趣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

27、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诫子书知识目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能力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情感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

28、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班齐读课文。【教学备注】教学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教师强调中点词句。(1)重点词语解释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无以广才(扩展);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

29、慢)年与时驰(消失、逝去)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2)重点句子翻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生译全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候再学习哪来得及!教学提示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教学提示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

30、格特点。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

31、,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示例一: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