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杜甫,字子美,京兆人。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解,弥年艰篓,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
2、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 号“李 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节选自 唐才子传选译 卷 二 杜甫)【注释】:羸服:贫贱人的衣着。篓:贫寒。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橡栗:橡树的果实。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廓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C.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邸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D.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9.下列对原
3、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B.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C.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D.杜甫与李白齐名,并 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关辅饥,辄弃官去。(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参考答案】8、A 9,D10、当时关中地区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开。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
4、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参加进士没考上,困居长安。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逃入蜀地,杜甫避乱奔逃于泾、渭等三江流域。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哪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廓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亲自前往廓州探视。(杜甫)从廓州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漓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后 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因
5、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2021湖北黄石)颍川太守髡 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6、元方日:“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低 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 方 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回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巴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 自 世说新语)【注释】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但,驼背。绥,安福县。恣,听任。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8
7、.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陈元方称颍川大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8、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1 0.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1)足下言何其谬也!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字“足下”“谬”,注意句子语气。(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注意语序。【参考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
9、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
10、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2 0 2 0湖北黄石)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薛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
11、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节选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薜食:薜,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下:即为胯下。蒲伏:同“匍”。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12、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 是()(2分)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 是“授予大将军”。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D.列传,是 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韩信为布
13、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 分,共 6 分)(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参考答案】8.C 9.C 10.A1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
14、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当
15、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
16、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八月,汉王率兵向东出陈仓,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又出关,收服了魏与河南,韩王、殷王都投降了。(2 0 1 9湖北黄石)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涓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履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F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
17、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久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 归去来。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埼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 选 自 萧 统 陶渊明传,有删改)注:偃卧瘠馁:卧床挨饿。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奉送的一项是()(2分)A.博学善展文(属
18、:写)B.州召主簿不感(就:赴任)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D.便埼客(语:告诉)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无题的一项是()(2分A.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无聊的一项页是()(2分)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 现 了 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I).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
19、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1 2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 题3分,共6分)(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参考答案】9 .C以为:让担任(做)1 0 .B1 L D“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1 2.(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涪阳柴桑人。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
20、性率真,清高自负。曾 经 著 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
21、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 下 了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2 0 1 8湖北黄石)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
22、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久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俘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寿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土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援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跳,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节 选 自 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络:用绳子编的网
23、兜。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爱的一项是()(2分)A.行十余里,广 御E (佯:假装)B.广雅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暂时)C.广之您兵,乏 绝 之 处(将:带领)D.与人居则画地为军毓(陈:通“阵”,阵地)1 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减的一项是()(2分)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必磁的一项是()(2分)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
24、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1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 题3分,共6分)(1)鞭马南驰数十里。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参考答案】9.B 1 0.A 1 1.D1 2.(1)(李广)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2)(李广)估计射不中就
25、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参考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四年以后,李广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病情加重,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
26、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专门以射箭为消遣。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2 0 1 7湖北黄石)【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
27、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 自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F 1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I,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 选 自 后汉书烈女传)注:趋,快步走向 捐,抛弃 亡,通“无”
28、,不足 懿,美好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殍有送的一项是()A.如 往 事 耳(了解)B.冬鲁 肃 过 寻 阳(到了的时候)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D.举 七 年 不 返(才)1 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硬的一项是()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11.下列说法不氐耐的一项是()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29、。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2)何异断斯织乎?(2分)【参考答案】9.D;10.B;11.A1 2.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参考译文】【乙】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
30、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 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2016湖北黄石)【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 选 自 左传 曹刿论战)
31、【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 选 自 史 记 孙子吴起列传)【注】白:使露出白木。烛:照亮。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读 其 书 未 孕(全部)B.小 惠 未 编(通“遍”,遍及、普遍)C.乃 斫 大 树 白 而 死 曰(写)I).牺牲玉息(指古代祭祀用猪
32、、牛、羊等牲畜)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刀入见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D.读其书未毕 期 无 马 邪?9.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掌握。A:于是,就B:比;在 C:代词:助词,的 D:代词;难道。故 选A。【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
33、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10.C【解析】试题分析:甲文中,并没有显示曹刿有周密的部署。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 力 层 级 为 理 解B。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何以战?(2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2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1)凭借什么
34、作战?(2)(孙膑与士兵们)约定说:“晚上看到火把举起来就一起射箭。【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结合注释翻译“以、何”“期、暮、俱”等关键词。【参考译文】【乙】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日落之前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多可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事先与那些弩手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
35、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便用剑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2015湖北黄石)【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36、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 自 柳 宗 元 小石潭记,有删节)【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选自张孝祥 观月记,有删节)【注】: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尽却:使全部退去。夺:争。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 止耳:而已,罢了。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君空游无所依B.似与游者相乐C.当亦如图而止耳D.虽
37、未尝身至其地徐公不荐君之美也山水之不,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问今星何世后狼止而前狼又至9.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以其境过清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期八月之望过洞庭C.意将隧入场攻其后也 D.咨臣多当世之事10.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11.把上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2)书以为金沙堆
38、观月记。(2分)【参考答案】8.D 9.A 10.D(每题2分共20分)11.(1)(2分)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2分)写下来把 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参考译文】【乙】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
39、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2014湖北黄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40、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 诊 魏 晋(无论:不要说)C.处 处 事 之(志:记住)D.寻 病 终(寻:不久)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若林 基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售
41、万钟于我何加星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己,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11
42、.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参考答案】8.C(通“志”,做标记)9.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10.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11.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 略 的“渔人”、“所”,每 点0.5分,共2分)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
43、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 点0.5分,共2分)(2 0 1 3湖北黄石)【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面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 雎 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 雎 曰:“此庸夫
44、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楼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乙】十年春,刿日:“肉食者鄙,必以分人。”对曰:对曰:“小信未孚,(选 自 唐雎不辱使命)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神弗福也。公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 自 曹刿论战)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7ABC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3)虽千里不敢易也(公 将 鼓 之(今 日 是 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 分)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以君为长有,故不错意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肉食百鄙,未能远谋安能辨我是雄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8AC9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臣未/尝
46、闻也 D.下 视/其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 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参考答案】6、(1)虚 报(2)击 鼓 进 军(3)交 换(4)这 样(每 空1分)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曹刿唐雎7、B8、B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与”,每 点0.5分,共2分)(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
47、 狱”“虽”“察”“必”,每 点0.5分,共2分)10、(2012湖北黄石)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曹刿深 谋 远 虑(远谋)唐雎不 畏 强 暴(敢于斗争)【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48、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 选 自 出师表)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暮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选 自 智囊)【注】薜食:坐在草席上吃饭。1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先帝不以臣字鄢 (2)深入不韦(3)韩信始为布本时 (3)吾哀手势而进食1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B.受命以来,夙
49、夜忧叹C.韩信始为布衣时D.奉命于危难年间信钓于城下吾必有以重报母不为具食人多厌本1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信既贵,酬以千金。1 6 .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乙】文则用,叙述了,表明了。(2 分)1 7.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 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2分)【参考答案】1 3.(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3)平民(4)对人的尊称,相 当 于
50、“公子”,也可理解为“你”。(共2分,每小题0.5分)1 4.(2 分)A1 5.(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1分)(2)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1分)1 6.第三人称的写法。(1分)叙述了韩信平民时受人资助的经历。表明了韩信低微的出身和知恩图报的性格。(1分,意思相近即可)1 7.受人之恩常思报答。(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参考译文】【乙】韩信最初是普通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曾经向人乞讨食物,很多人都讨厌他。曾经向亭长(官吏名称)乞讨食物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