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古代美洲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第十三章古代美洲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3第十三章古代美洲建筑电子课件第十三章古代美洲建筑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玛雅建筑第三节托尔台克建筑第四节南美洲建筑第一节概述在世界五大洲的古代文明中,只有美洲文明发源于在丛林中,而其他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它一直充满着神秘气息。古代美洲文明发源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中美洲出现很多印第安土著部落建成的国家。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发源于美洲的墨西哥湾海岸,据说今天的墨西哥圣洛伦索就建立在它的遗址之上。考古表明,奥尔梅克文化遗留下来很多宫殿的遗址、造型奇特的陶器、奇异的人形美洲虎图案,最著名的是奥尔梅克石像。这些巨大的人物头部雕像被雕刻的细致传神、栩栩如生,具有纪
2、念碑式的雄伟大气,体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均来自很远的地方。后来出现玛雅文化(Maya)、托尔台克文化(Toltec)和阿兹台克文化(Aztec),有人把这些文化总称为玛雅文明。19世纪中期至今,大批探险者对玛雅文明进行考古挖掘,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形成了专门的“玛雅学”。公元12世纪左右,在南美洲西部兴起了印加文化(Inca)。中美洲和南美洲这些国家的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奇特,是美洲建筑文化的代表。第二节玛雅建筑玛雅人生活在在中美洲(Mesoamerica)核心地带,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部是尤卡坦半岛(YucatanPeninsula),有两条狭窄的
3、陆地与北美洲和南美洲连接。玛雅地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食,以及木瓜、香蕉、柑橘、椰子等,农业不发达。玛雅人信仰的神是库库尔坎(Kukulcan),形状是长有羽毛的蛇。玛雅人长期观测太阳和星辰的运行,发明了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玛雅人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了“0”这个符号,还知道相对值(RelativeValue)的用处及20进位法。玛雅文明萌芽于公元前2500年。根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以把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分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前2500-250年)、古典期或繁盛期(250-900年)、后古典期(900-1520年)。1492年10月,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舰队抵达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
4、各岛。他把这里称为东印度群岛,其实是美洲大陆,玛雅人居住的地区。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率领军队横扫墨西哥,之后的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中美洲地区后大肆掠夺财富,把玛雅文明体系破坏殆尽。1839年,美国人约翰史蒂芬斯(JohnLioydStephens)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FredericCatherWood)在美洲探险,发现很多玛雅文明的遗迹。1848年,提卡尔(Tikal)古城在丛林中被发现。之后又有数百处的玛雅遗迹陆续被发现。史蒂芬斯的画像卡瑟伍德绘玛雅建筑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Mexico)东南部及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危地马拉(Guatemala)、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Hon
5、duras)等地。最著名的是五大城邦:提卡尔(Tikal)、科潘(在今洪多拉斯境内)、帕伦克(Palenque,在今墨西哥恰帕斯州境内)、雅克齐兰(Yaxchilan)、米拉多(EIMirador)。提卡尔是玛雅人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被誉为“玛雅之珠”。大约建成于公元前600年,最盛时期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提卡尔中心大约有3000座建筑。其中500多座是用石头建造的,包括大型金字塔10余座、宫殿和神庙50余座,还有很多纪念碑和球场、市场、街道等。其中最高的金字塔达到75米,宫殿的规模与欧洲最大的宫殿不相上下。根据挖掘清理出来的建筑,学者们推断出提卡尔的大致布局:全城以中央广场为中心,南北以
6、及中央各有一个大的建筑群,考古学者称之为“卫城”。东西两边还有广场,广场外面有市场。广场和卫城之间有大道相连。民居、作坊、商铺等分布在大道旁边以及各大建筑之间。提卡尔最著名的一号金字塔,位于中央广场的东边,也是8世纪初阿卡高王的陵墓,塔高47米,正面阶梯非常陡斜,塔身原本通体涂成红色,塔顶的神庙建筑装饰十分华丽。考古学家在塔底找到了阿卡高王的遗体,全身以翡翠玉片包裹,还出土很多随葬品。二号金字塔高38米,塔顶建有神庙,气势巍峨壮观。提卡尔一号金字塔提卡尔二号金字塔位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帕伦克,是玛雅古典时期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因为城市建筑的外表几乎都装饰灰泥雕塑和石灰石板的浮雕,精
7、致细腻,色彩丰富,因此被誉为“雕塑之城”。帕伦克宫是帕伦克城的中心广场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玛雅唯一的塔楼式建筑。高高地耸立在梯形土台之上,平台的底边长100米,宽80米,高10米,在宫殿的平台四周还围绕着四座庭院。帕伦克宫规模庞大,装饰富丽。城中还有5座神庙,1952年,墨西哥考古学家阿尔维托鲁兹在其中的碑铭神庙发现了帕伦克国王帕卡尔(603-684年)的陵墓,以及许多精美的玛雅艺术品。帕伦克宫遗址科潘位于洪都拉斯西部边境,是玛雅古典时期的建筑遗迹。科潘城规模较大,城市中心由广场、神庙、宫殿、祭坛和球场等建筑群组成。科潘是玛雅象形文字研究最发达的地区,它的建筑物和纪念碑上刻的象形文字书写精美,
8、字数最多。在科潘遗址中,一条67级的神庙梯道,用2500多块加工过的方石砌成,这是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梯道建在山坡上,直通山顶的祭坛。宽8.5米,两侧各刻着一条蟒蛇的形象。梯道自上而下刻着2500多个玛雅象形文字,是玛雅象形文字最长的铭刻,被誉为“象形文字梯道”,具有珍贵的历史考证价值。奇琴伊察(Chichen-Itza)是玛雅文明最后的辉煌,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奇琴伊察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干旱地区,距离梅里达城约120公里。玛雅人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建城,10世纪的时候,来自墨西哥高地的游牧民族托尔台克人征服了奇琴伊察。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又被玛雅文化征服,于是奇琴伊察成为两种文化的混合
9、体。2007年7月,由瑞士探险家及电影导演万博发起的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评选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TheGreatWall)、墨西哥玛雅古城奇琴伊察(ChichnItz)、巴西基督像(ChristRedeemer)、秘鲁天空之城马丘比丘(MachuPicchu)、约旦红玫瑰古城(Petra,Jordan)、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TheRomanColloseum)、印度泰姬陵(TheTajMahal,India)奇琴伊察的建筑以羽蛇神庙最具有代表性。这座羽蛇神庙金字塔与传统的玛雅金字塔有所区别,传统的玛雅金字塔高峻陡峭,而且一般只有正面有阶梯。而这座金字塔底座是正方形,每边长约56米,共9层
10、台基高24米,顶端神庙高6米,总高30米。四面的坡度平缓,造型稳重典雅,被西班牙人称之为“堡垒”。四面各有一条石阶通向顶端神庙,把台基分为两半,使每边的九台变成了18台,与玛雅历法的每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相符。直通塔顶的梯道每边各91级,四边共364级,外加顶端神庙共365级,正与一年365天相符。金字塔的阶梯朝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顶端神庙里有一个红色美洲豹浮雕石座,豹子身上镶嵌着玉石片。梯道两边的边墙上各雕刻一座蛇头雕塑,高1.43米、长1.87米、宽1.07米,蛇身为边墙上沿,蛇嘴里吐出1.6米长的舌头,整个造型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一年中春分和秋分是昼夜均分的
11、两天,在这两个日子里,夕阳照在羽蛇石柱上,从柱顶蛇头开始,影子逐渐由笔直变为弯曲形,一条巨大的蛇在蠕动,形成奇特的光影蛇形。这座建筑构思精巧,是玛雅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经典体现,也是玛雅历法和数学的具体应用。金字塔的东门还有“战士庙”,神庙建造在谷地广场上,四个台基,面向广场有一条梯道直达顶端神庙。神庙正门的两侧拱立着两根巨大的圆柱,上面雕刻羽蛇的形象。造型怪异,蛇头为柱础,蛇身为柱身,蛇尾为柱头。神庙墙上用羽蛇浮雕做装饰,体现了托尔台克人的信仰。神庙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石柱,明显的具有托尔台克人的文化痕迹。千余根雕饰精美的巨大石柱巍然而立,神庙也被誉为“千柱廊”,气势恢宏。神庙前有一个半躺姿态的人
12、像石雕,双手捧着盘状物放在腹部,有的专家称之为献祭品盛器。奇琴伊察的重要建筑遗迹还有位于金字塔西北方的一处长164米、宽67.5米的大型球场和南方的天文台遗址。天文台的内部有螺旋梯,所以被西班牙人称为“螺旋塔”。塔身为圆形,塔高12.5米,建造在两层高大的平台之上,视野开阔。从塔里顺着螺旋梯向上爬,会发现墙上窗边有几条斜线,这是玛雅人观测天文用的。第三节托尔台克建筑托尔台克人的文化与玛雅文化有平行与交织。奇琴伊察的很多建筑是托尔台克人和玛雅人共同创造的。托尔台克人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达到了全盛期,在建筑、雕刻和绘画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托尔特克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首都“图拉”,位于现在墨西哥
13、城以北80公里的伊达尔戈州境内。图拉的艺术和建筑结构上粗糙而拙劣,而且由于火灾和后来的破坏,受到严重的损失,大多数神庙的屋顶都已倒塌。当时图拉人崇拜羽蛇神,它的形象不时地出现在托尔台克人的艺术和建筑中。在图拉发现了一个建在金字塔上的羽蛇神金字塔庙遗址。在金字塔的顶部通往羽蛇神庙处,有两排雕成男性人像的石柱,这些雕像被表现成了羽蛇神的形象,他们头戴羽毛装饰,双手顺着身体放置,胸前有巨大的蝴蝶状盔甲,背部有象征太阳的圆盘。他们右手执长矛,左手拿着箭和其他物品,原来的作用是用以支撑神庙的屋顶。雕像由四部分衔接起来,涂有色彩,眼睛和嘴都是镶嵌的,表情严厉,具有鲜明的武士风格,形象刻板而有力,体现托尔台
14、克文化的特点。第四节阿兹台克建筑阿兹台克人原本生活在阿兹特兰(意思为“苍鹰栖息的地方”)的岛屿上,阿兹台克也得名于此。阿兹台克人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特奥蒂瓦坎(Tectihuacan)。遗址位于今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东北53公里处,整个遗址面积20.7平方公里。考古学家确定在公元前1000年就出现了特奥蒂瓦坎城,全盛时期的人口达到20多万人。16世纪西班牙人来这时,在此居住的是尚处于石器时代的阿兹台克人。阿兹台克人把这个地方称为“特奥蒂瓦坎”,意思是“众神聚居的场所”。特奥蒂瓦坎整个城市体现出严谨的规划和设计,网格状布局形成清晰的几何图案。全城的建筑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这条中轴线全长30
15、00米,宽45米。这条大道,名字叫“冥街”(或称“死亡大道”)。主体建筑包括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羽蛇神庙”等12座建筑。太阳神庙的金字塔位于死亡大道东侧,约建造于公元1-2世纪,这座金字塔高64.5米,共5层,整体呈四方锥体,坐东朝西,逐层向上收缩。太阳金字塔外部以琢磨平整的红色火山岩石砌成,正面有一条365阶的梯道通向塔顶,台阶两侧镶嵌着彩石或者雕刻图案,其余三面光滑平整。塔顶原有金碧辉煌的神庙,供奉太阳神像。位于轴线尽头的月亮金字塔比太阳金字塔的建造时间晚100-200年左右,塔基宽150米、宽120米,高46米,也是5层。规模比太阳金字塔小一些。这两座金字塔都是实心,外包巨石,内填
16、沙土。死亡大道南端还有巨大的广场,可容纳数万人举行祭祀活动。羽蛇神庙已经毁掉,只剩下基址。1910年前后,人们对特奥蒂瓦坎进行大规模发掘,修复金字塔,使这里成为墨西哥第一名胜,1987年,特奥蒂瓦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特奥蒂瓦坎后来在8世纪之后因故被废弃,阿兹台克人迁徙到了今天的墨西哥城地区。传说阿兹台克人得到神的旨意让他们迁徙到“一只老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那里就是他们永久的居住地。他们就不断迁徙,流浪了几个世纪,最后在墨西哥城地区的盐湖中的岛屿上看到这种场景,就在岛上建都城,称为“特诺克蒂特兰”(Tenochtitlan)。如今的墨西哥城就建立在昔日阿兹台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克蒂特兰
17、的遗址上。“墨西哥”在阿兹台克语中的意思是“神灵指定的地方”,墨西哥国徽就是站在仙人掌上的老鹰啄食蛇的图案,仙人掌则是墨西哥的国花。特诺克蒂特兰城约建于13世纪,到16世纪初,人口超过10万人。它位于盐湖中心,用输水管从陆上送去淡水。全城有三条十米多宽的大道,一条十多公里的长堤,有众多的河道和桥梁,被西班牙人称为“美洲的威尼斯”。中心广场有围墙环绕,广场正中心是一块直径4米的圆形石板,石板中心雕刻着太阳神头像。外围的五圈是象征着年、月、日、时、分的图案。城里有四十多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祭祀阿兹台克人信仰的主神即太阳神惠兹罗伯底里,高35米,长100米,宽90米。但是阿兹台克人的虔诚并没有让太
18、阳神帮助他们渡过灾难。1519年,科尔特斯带着西班牙军队在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阿兹台克帝国,毁掉了这个城市的建筑与文化。但是科尔特斯也对阿兹台克人在城市布局方面的设计以及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雕刻大加赞赏。位于墨西哥城东200多公里的地方还有埃尔塔欣古城遗址,有许多金字塔和宫殿、球场等建筑。代表建筑是神龛神庙。塔身每一层都有内凹神龛,共365个,与一年365天相符。神庙18米高,造型方正,敦厚而精致。(也有人认为是玛雅人的建筑)第五节南美洲建筑古代南美洲地区的文化主要在今天秘鲁境内。历史学家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分期:公元前14000年-前6000年是太古时期;公元前6000年-前1500年是远古时期;
19、公元前18世纪-前5世纪是成长时期;公元前4世纪-6世纪是区域发展时期;公元6-11世纪是瓦里帝国时期;公元11-15世纪是列国时期;公元15世纪-1532年时印加帝国时期。亚马逊风格远古时期的卡拉尔文化得名于卡拉尔城。其遗址位于秘鲁利马城以北的苏佩河谷,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分布着规模巨大的宅邸建筑和金字塔式神庙。不仅是当时建筑集中的居住中心,还是城市公共祭祀的中心。卡拉尔神庙呈阶梯状金字塔型,通过台阶与一个圆形广场相连。顶部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区域发展时期的比路文化分布在秘鲁北部沿海的比路河谷,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公元500年。该文化的陶器和建筑成就非凡。在建筑方面,
20、普遍使用石头和夯土墙,建筑表面以雕刻的泥砖为装饰,具有马赛克镶嵌的视觉效果。该文化的中晚期阶段,还出现一些军事堡垒建筑。莫切文化发源于莫切河谷,年代约为公元200年-700年,也属于区域发展时期的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人口超过10万人,在建筑、陶器、金属加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是秘鲁北部沿海最发达的文化。莫切人留下很多建筑遗迹。大量建造泥砖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既是行政官邸也是王室陵墓。其中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最为著名。太阳金字塔基座底边宽136米,长228米,高18米。阶梯状的金字塔建造在基座南部,每边长103米,高23米,估计至少消耗1.3亿块泥砖。据考证,太阳金字塔是在公元100年-700年间分
21、七个阶段建造而成的,应该是莫切最高统治者的官邸。如今这座建筑受到很严重的侵蚀,很难辨认它的本来面目。月亮金字塔是宗教祭祀场所。位于白山脚下,与太阳金字塔遥相呼应。南北长290米,东西长210米,塔高32米,由大约5000万块泥砖砌成。它的建造前后延续了600余年。月亮金字塔主要由三个平台、四个广场组成,之间以走廊和坡道相连。三个平台上都建造房屋,部分房屋外墙涂成白色、红色和赭黄色,内饰浮雕和壁画,壁画经常出现其神灵“斩首之王”手捧血淋淋的人头的形象,这鲜明体现了莫切人血祭风俗。由于年代久远和殖民者的破坏,月亮金字塔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莫切人还建造了其它的建筑物,以金字塔为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扩展
22、,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统治者居于金字塔中,金字塔周围有高墙,墙内有天井、走廊、仓库和厨房;金字塔外围是普通居民的住宅以及一些庙宇,最外围是广场。列国时代的奇穆人创造了奇穆文化。都城是昌昌古城,遗址位于秘鲁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鲁西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区,有“城堡之城”之称。始建于公元11世纪,全盛时期人口有10万人。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大肆破坏和掠夺财富,使古城变成一片废墟。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昌昌古城中心由9个各自独立的长方形堡垒组成,每个城堡平均长400余米,宽约200米。城堡四周的围墙高9-12米,厚达3米。城墙和房屋用粘土、沙砾和贝壳粉
23、末为建材,非常坚固。建筑墙壁上都有壁画。城堡内还有金字塔型神庙、宫殿、墓地、民居、庭院和蓄水池等。昌昌古城的水利系统十分发达,建许多引水渠。印加帝国是古代南美洲印第安文化最后的辉煌。“印加”是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思是“太阳之子”。据说太阳神之子在玩耍时被豹子吃掉,太阳神流泪形成的的喀喀湖,太阳神在这里创造一对男女,让他们繁衍,最后形成印加部落,因此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印加人大约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从的的喀喀湖地区来到库斯科生活。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首都,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印加帝国,15世纪达到极盛时期,统治区域北起今天的哥伦比亚边境,向南延伸4000公里,直至智利海岸中部,东至玻利维亚中
24、部和阿根廷北部的广阔地区。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FranciscoPizarro)率领180余名全副武装的远征队诱捕并处死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Atahualpa),并于1533年攻占库斯科,使城市变成一片废墟。但是还保留一些印加帝国时期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库斯科意思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遗址位于秘鲁东南方的安第斯山脉,海拔3400米,距离首都利马1168公里。库斯科被誉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古印加文化的摇篮”、“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1983年,联合国将其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据说,印加帝国在其伟大的帝王帕查库蒂(Pachacuti)及其继任者图帕(TopaIn
25、caYupanqui)规划库斯科的时候,将它设计成一头美洲狮的造型。头部是位于城北小山上的萨克萨瓦曼古堡,中部是印加王宫,尾部是贵族府邸。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当年的库斯科分为十二个区,中心是大广场,广场东北边是太阳神庙,以金板覆盖,辉煌绚丽,被称为“金宫”。庙里还有一个黄金花园,园内的花草树木鸟兽全部以金银为材料制作。广场东南还有太阳贞女宫,周围还有其他神庙和宫殿、府邸等。如今站在广场已经看不到昔日的雄伟建筑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殖民者修筑的天主教堂和其他建筑。它们吸取了印加的建筑样式,形成西班牙-印加建筑风格,或者利用原有建筑进行改建,很多印加建筑是建立在印加建筑基址上面的。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
26、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了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合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顶部福音楼上悬挂一口13吨重的巨钟。广场东侧的在本是金宫的遗址上西班牙人建造了拉孔帕尼亚教堂,建成于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富丽堂皇,墙壁上满是彩绘笔画,还有雕饰精美的祭坛。萨克萨瓦曼古堡的城墙遗址,是印加人的军事工程印加人善于利用重达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筑成宏伟的堡垒和宫殿及神庙。萨克萨瓦曼古堡和库斯科城的王宫、太阳贞女宫和神庙都是用“叠石法”修建而成,建筑技术独树一帜。石块之间有时用沥青与黏土混成的黏合剂填塞缝隙,使建筑异常结构精确和坚固。在建筑外观上,追求规模宏大,雄浑大气,内部则注重金碧辉煌
27、的装饰。在胜利大街的印加罗加宫墙上有一块12角形巨石,工艺之巧令人叫绝。印加人还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安第斯山区修建了长达23000多公里的驿道,对于统治和交通起到重要作用。印加人最著名的建筑遗迹当属马丘比丘(MachuPicchu)古城遗迹。印加人大约在15世纪的时候修建了该城。后来荒废,由于隐蔽在深山之中,西班牙殖民者在数百年内竟没有发现该地。1911年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加曼(HiramBingham,1875-1956,或译为宾厄姆)无意间发现了这座城市。根据屏障此城的山岭将其命名为马丘比丘。2007年,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马丘比丘入选,位居第四位。马丘比丘位于库斯科西北约
28、80公里处。“高踞安第斯山脉中2432米高的维尔卡班巴山巅。往下可俯瞰乌鲁班巴河谷。古城建在两座山峰之间,一块人工凿平的台地上。”占地326平方公里。所有建筑都是由石头砌成,因山形而建,从城脚到城顶有3000多个台阶。城中有神庙、官邸、堡垒、作坊、市场、广场、浴池等建筑共两百多栋。建筑的石料和石墙都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十分稳固。城中有一片贯穿南北的绿地广场,将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为上城区,建筑多为宫殿与神庙,建筑石材均经打磨,表面光洁;东半部为下城区,石材未经打磨,表面粗糙,建筑物也很小,多是普通民宅。由此可以看出印加帝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位于古城西半部的上城区集中了许多大型的建筑,其中最著
29、名的便是太阳神庙。印加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的子孙,太阳神庙遍及全国。马丘比丘的太阳神庙建于一块巨石上面,建材都是精工细磨的花岗岩,用石块砌成的庙墙与巨石浑成一体。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太阳神庙同时具有观测天象的功能。太阳神庙的一侧是一座两层楼的“公主殿”,可能是太阳贞女的临时居住所。按照印加习俗,每年要从王室与贵族的少女中,选出才貌双全者,住进类似女修道院的贞女宫,充当太阳神的妻子,这就是太阳贞女,直到晚年才能回家。上城区最显眼的建筑是“英提华塔那”(TheIntihuatana),位于马丘比丘全城的最高点,是城内居民祭祀太阳的祭坛。上有一块红色花岗岩的多面体石雕圣物,称为“拴日石”。每年6月南半球日照渐短,冬至那天,祭司就拿着一条金链,象征性地把日神拴在这块长方形的石头上,以确保夏天日神会再来。马丘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