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论语十二章体会(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论语十二章体会(七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论语十二章体会(七篇)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一 这是南怀瑾教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虚心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教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
2、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华,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会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确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行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行修养。 南教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阅历,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终又打击佛道的不应当,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宏大之处
3、,这是南教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许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教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殊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留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
4、知己来看你了,能不快乐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缘由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阅历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广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奇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
5、来独立理解。这原来也不算错,却简单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学问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讨论完后,用“整体观”对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敬重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
6、、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肯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由于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殊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由于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坚决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会。比方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消失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立刻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
7、“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由于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效劳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敬重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同意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许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殊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对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三 论语,一篇布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消失了孔子才智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
8、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温习以前的学问,这莫非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这那莫非不是特别快乐的事情吗?假如有人不理解我,我却并不怨恨,这样的人莫非不算是君子吗?“孔子说得真对!求知得意其乐,交友诚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爱读书,读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自从我有点阅读力量起,书就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要是遇到一本好书,它就能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阅读时候会将书中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思想
9、行为作比拟,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养。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书有多大的作用!学问丰富了,就能拥有宽广的胸怀。 就如我读论语学而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无穷,增长了学问。我们应当多读书。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23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旧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爱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
10、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很多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旧活在我的心中!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推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育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学问都会学得比拟好,由于把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
11、(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推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把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学问,并且由于没有思维体系把学问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固然,君子不情愿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由于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爱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常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
12、,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疑心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假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特别危急的,由于假如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由于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讨论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但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讲解也很广泛
13、,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宏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围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地,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假如能到达“仁义礼智信”,你就是胜利的教育;一个人假如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根底,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
14、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肯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肯定的社会标准。用今日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展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学问、才智。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学问,培育才智。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常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学问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怀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特别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
15、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狡猾,“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虚心,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特别重视。他还特殊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
16、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五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非常严谨的标准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由于他在寻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宝,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
17、成现代文,但是在解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知我们的。觉得非常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敬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简单。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唯恐是不行能吧。由于,人生没有一样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对待同一个问
18、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很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需要他人明白,必需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敞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常常被人称赞,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假如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由于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由于他们敢于
19、在不理解的目光中仰头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谈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莫非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怜悯?这样作莫非不会太悲伤了吗?于是,终日沉醉在观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
20、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一样的东西然后相互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需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忧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六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头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展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一般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久是最朴实的,就似乎太阳每天从
21、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似乎春天永久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洁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到达的一个境地,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抱负:既有一片抱负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飞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许多的规章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力量,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展他行为的拓展。抱负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一般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
22、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剧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精神世界非常空虚,许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知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谐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
23、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由于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叙述得特别形象、特别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24、,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其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确实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许多的朋友,但毕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毕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肯定的尺度,要保持肯定的距离,要保存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期。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知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
25、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抱负之道。 一个人应当有抱负。中国传统的道德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力量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善、富足。由于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力量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抱负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抱负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
26、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态度。品尝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开心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育我们欢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静。 于丹叙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熟悉了孔子,让我领会到了一种独特的才智,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最新论语十二章的心得范文范本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许多篇章都可以
27、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发,作为教育工看后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抱负,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发: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绩也不是简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熬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地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标准,而不是牵强去做。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熬炼
28、和学问的积存。 2.自省自克,改正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殊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展检查,准时发觉问题,准时解决问题,以免再次范错误,这样就会起到自我监视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标准是公共利益的表达,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抑制自我,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关键是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你准时发觉错误或者别人给你指出错误,你能陡崖勒马,知错就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
29、的学习修养,把握广博的学问,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每个人不是一诞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教育,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才表达了人的一生的价值。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意身教。教师都要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
30、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白身教的重要性。确实,假如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旧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假如遇到一位好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将一生受益,或许会辉煌一生,假如遇到一个不仔细负责的教师,他的学生或许就会悄悄无闻一生,直到老也一事无成。 5.爱惜学生,无私无隐。 爱惜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胜利的必需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教师要随时关怀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安康状况,和学生要建立深厚的情意。不溺爱、不袒护学生,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学生对学问的渴
31、望,教师无私奉献,无以回报。 6.信任学生,鼓舞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缺乏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进展观点。 教师应当信任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舞学生。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教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公平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师生都是公平的,学生的观点正确可以反对教师,甚至学生可以严峻地批判教师,而教师也要虚心承受学生的意见和批判,这才表达了公平的师生观。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擅长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自己常常温习故业,融会贯穿,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学问,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索,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教师首先得加强自身的素养的提高和学问的积存,在假期和业余时间不断充电,才能满意学生求知欲望。提高业务素养和教学力量,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时代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