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感悟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觉醒年代感悟100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觉醒年代感悟100字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青春梦想和青春奋斗是一个青年的“精气神”所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多彩;青春,因奋斗而动人心弦。回首1919年那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是千万青年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青春梦想聚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千万青年不畏祸难、不畏艰险的青年奋斗掀起当代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浪潮。站在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接过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青春梦想,是青春奋斗的目标航向。知之深则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梦想。100年前,北京大学等三千余名青年学生怀揣救亡图存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挺身而
2、出,振臂高呼,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广大青年用源源不断的生力书写了一幅“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时代画卷。细数那些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倾听那些砥砺奋进的负重足音,重拾那些奋发图强的青春梦想,猛然发现,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为民族复兴的青春梦想已经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身上。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春奋斗,是青春梦想的靓丽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纷呈。神州孤寂,难再回顾,三千青年洒泪京都,弃哀
3、歌,登高奔走,抗议游行,时见睡狮风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诠释了青春奋斗,觉醒了伟大创造,孕育了伟大革命,推动了伟大飞跃,陈望道翻译出版了全本的宣言,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读物,李大钊、陈独秀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的早期组织开始在北京、上海、湖南和留日、留法、留俄学生中相继建立,那个时代的青年用青春奋斗翻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赓续五四精神,奋进复兴征程,需要广大青年树立大历史观和增强时代使命感,担负历史重任,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以“勇立潮头唱大歌,敢持彩练当空舞”的青春活力起航民族复兴的豪迈征程。青春梦想,因青春奋斗
4、而光芒万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先辈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峥嵘岁月,是新时代青年注定要接棒的光辉历程。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青春梦想,需要青春奋斗砥砺而成;青春奋斗,需要青春梦想跟锚定向。新时代千帆竞发,新征程百舸争流。当每一个青春梦想,每一份青春奋斗,都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汇流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才必将光芒万丈。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广大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历史当口,走在时代前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以青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用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在中国
5、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跑出新时代青年的好成绩。这正是:青春当有梦想,以奋斗砥砺成。李大钊同志,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样一代伟人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了解和学习李大钊同志的有志青年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下的青年更好的为共产主义奋斗意义非凡。李大钊同志1889年出身于河北的普通农家,那时旧中国已是风雨飘摇,就像一条破船随时可能沉没,而百姓生活更是水深火热。虽出身偏僻,但是少年求学时的李大钊已能够感受到民族危机。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努力求索救国救民之路,这是他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基础。1907年,李大钊考取天津的北洋政法学校,这是一所专科学
6、校。虽然学业繁重,但是六年的学习使李大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校管理严苛,学生备受压制,因为学生在食堂吃饭和厨师要酱油而引发“酱油风潮”,学校领导说学生要起义,报了警,引来大批官兵把学校团团包围,导致八名学生被开除。更为重要的是,李大钊在这六年里成长为一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在校期间,他经历了清朝覆灭民国建立这样改朝换代的大事,整个社会极其动荡,学校也不例外。李大钊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支持革命。1912年冬,为了宣传共和,他开始筹办报刊并加入了社会党。本来辛亥革命成功,国内革命形势大好,不料胜利果实落到了北洋军阀手里。多少人寄予光明希望的民国上空笼罩着黑暗和乌云。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
7、败后,袁世凯大肆反扑,屠杀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再次流亡国外。山河依旧,不少革命者陷入消沉与迷茫。李大钊同样如此,社会党领袖被杀,他在北京创办不久的报刊也难以为继,他沉痛地写道,“一事无成嗟半老,沉沉梦里度春秋”(领袖也有过迷茫的时候啊)。该何去何从呢,救国的良方是是什么呢?革命低潮,这是每一个革命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消沉了,甚至绝望自杀;有人堕落了,与反动派同流合污;有人做了逃兵,回归主流还有人在苦苦摸索迷茫中的李大钊遇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学校在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日留学。由于李大钊成绩优异,所以被推选赴日留学。或许那里有救国救民的良方呢,于是李大钊辞别妻儿东渡日本,在日本度过了三年的
8、求学生涯。这个无奈之举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假设李大钊当时没有东渡日本求学,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不知道会晚几年;他可能见不到流亡日本的辛亥革命领袖,其中包括日后推荐他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章士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他或许写不出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他没法在北大就职,那个从湖南来的年轻人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又不知道会是在什么时候。没有他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成立或许也得推迟几年。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领袖人物的抉择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在革命的低潮期、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时候、在革命道路尚不明确的时候,革
9、命者应该怎么办?有的人悲观失望,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有的人急躁冒进,迫不及待地想打倒反动派,结果却使自己遭到不应有的损失。而最佳方案则应该是提高自己的水平,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摸索道路,以待再战。尤其不能急躁冒进,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无用功,甚至可能引火烧身。1914年,李大钊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他认真钻研当时的政治,研究各国的历史,着重探讨经济方面的问题,以及努力学习英文和日文。但国内局势的发展使他时时牵挂,他经常参加一些宣传和抗议活动。当年,他写下针砭时弊的风俗一文,将当时中国的腐朽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他虽求学东洋,却仍心系中华。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了“二
10、十一条”,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在日的革命留学生纷纷抗议,大家推举李大钊起草一份向全国人民发出的通告。他花了几天功夫,写下了含着血泪的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大家团结一致救国。由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有时难免会耽误学业,也引起了学校的警惕。年轻的大胡子也有着这样的困扰:革命还是上学?回国轰轰烈烈的干它一场多好。的确,革命和上学(或者)工作,有时是矛盾的。但需注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无论做什么,首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学习不是做分数的奴隶,一方面要学习革命理论知识,诸如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等内容。另外一方面也是获取文凭,以便更好的在社会谋生。列宁说过,职业革命家,整个布尔什维克党也就几
11、个人,绝大多数党员还是得自己养活自己。比如陈独秀办新青年,没有钱,没有人出版发行,光有热情和理论也办不成事。所以,学习是为着我们能够更加持久和有效的参与革命服务的,二者并不矛盾。从学校提桶跑路容易,甚至还可以获得一个同旧世界“决裂”的好名声,但走出校门之后怎么办,却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学生在校确实处处受到钳制,但是为了求的生存,却只有忍耐,如果这点憋屈都忍耐不了,还能做得了什么事呢?如果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是一个学渣,或者跑路了,他还能抓住赴日留学的机会吗?你想想那会是多么严重的历史后果。当然,如果是革命的高潮时期,各方面工作急需人才,那就不能稳坐图书馆,而是要果断的投入到实际的斗争中去了。个人
12、的前途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做出果断的取舍。李大钊就是这样。1916年,袁世凯已经称帝,各地反袁活动如火如荼,李大钊放弃近在咫尺的早稻田大学文凭,回国参与斗争了。以后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视,虽然也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一点困难,才索性把电视看完的,但是里面的几乎每一集都另我感动落泪。总体来说,那个时代所有为中国谋出路的老师,学生,政界人士都是值得被赞扬,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其中“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奴性”的劳苦大众一直被提及。那个时候的人理想都不是为小家,为个人发展,而是“国之不国,毛将焉附”的家国情怀。正如电视中反复出现的泥泞的小路一样
13、,为中华民族谋生路就要趟过一次一次的泥泞小路,就需要觉醒的先辈先跨过去。“主义”众多的年代,他们一边做着国人的启蒙,一边寻找着适合国家的制度和理论。对于这个过程我最为感兴趣,但看完电视我依然觉得不够详实,也有可能是当时形势所趋的试探,后面又有了中国特色才逐渐到达今天的中国。今天看了百度关于陈独秀晚年的生活介绍,开始不太坦然,觉得“枪打出头鸟”在他身上体现尤甚,当然还有“李大钊”“陈延年”等等的先驱烈士,“革命”必然会使先导们成为众矢之的!但也需要这样的牺牲才能唤起更多人的愚钝认识。敢问自己如若身处当时,能否做到如此深明大义。看到陈独秀晚年被多方接济劝说,而他依然坚持自我,我想这就是他的个性,如
14、果他接受了周总理的劝说写了“检讨信”去了延安,或许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那就不是那个陈独秀了,想通这些,我坦然了很多。再说到人的个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缺点,陈独秀说话直爽,确实有不少被他伤害的人,或最后成为敌人的人。另外有封建的大家长之气,自己的话不容置疑,强加自己的思想于家人朋友。但是我觉得也正是这种个性才驱使他勇于担起民族重任。也正是这种个性才让别人对他没有戒备,吸引各种文人先驱向他靠拢。电视里还有两个人物让我对“人的个性是否会影响命运”有思考。一个人是鲁迅,一个是易白沙。鲁迅不善言辞,性格怪癖,但是他的笔就是武器,将内心的悲愤和对国人的担忧发泄了出去。相比而言,易白沙也学识渊博,但是他在对中国历史进行归纳为帝王春秋后更加担忧国人的未来,好似所有封建时代的罪孽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他需要即刻得到出路,最终刺杀不成投海。虽然我觉得惋惜,但我相信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解脱,他投海的时候一定是从容的。另外电视中出行必备的雨伞应该有特殊的意义,查文献发现,“雨伞者,可以小为懦夫谋士的障目叶;也可以大为庇佑苍生的如山广厦“。想必不同的人带伞就可以对号入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