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9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9篇)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这是一个词牌名。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解释了解及背景 晏殊, 北宋词人。 2、鉴赏诗歌 . 能表现一切必定消逝的美妙事物都无法阻挡其必定消逝,但是,阻挡时仍旧会有美妙事物消失的语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
2、古奇句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长: 比拟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小结: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解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3、度。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行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很多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查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日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
4、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觉上阙和下阕分别写
5、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沟通)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风光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设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漂亮的风光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风光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课件补充:在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
6、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挖苦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闻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开荒种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拟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首领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特别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独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师:这种状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漂亮的哀愁沉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间,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
7、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或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疗养吧,可是他照旧坚决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劳吧。苏轼会微笑地说:生三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可能会
8、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决而感慨的说: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日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方: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拘束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教师,还是想
9、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呈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精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斗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
10、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剧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消逝而物存人非之慨。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大事,常会被无情地时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时机被人记起,或引起思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觉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安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觉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
11、长着矮小柔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干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爽美丽,淡雅安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年轻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珍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
12、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行人,无事不行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进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慨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拟消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13、。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消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衬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受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莫非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逆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士气和连续
14、前行的信念,就是在今日,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4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解释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方
15、法。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爽。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在暮春季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季节的天气、旧亭台依旧存在。但眼前的夕
16、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赏析 1.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 全诗思绪都围绕“_”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暗含着_ _的悲叹。 答案:词 词牌名 独 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间不再 2、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细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美丽的画面。 答案:夕阳 落花 归燕 3、词中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看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索,做到了 结合,浑然一体。 答案:情景或景情。 4、这首词中多处
17、用到了比照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例子:“新”与“旧”的比照;或“去”与“来”的比照。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比照,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比照,增加了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之情。 5、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答案:表现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索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看表现出来的。 6、你知道经受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现,怀旧自不行免,文中的感受是怎样的?认真体会思索“夕阳西下几时回?”
18、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一样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挡的,只能寄盼望它东升再起,而时间的消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好像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7、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词,前一句写伤春,表现了词人见景伤情的形象,后一句是伤别,用“似曾相识”的燕子,反衬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 这两句融合全篇,将景物与人事严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
19、情。 在这两句中,词人用“来”与“去”比照,以燕子的“来”反衬时间与往事的“去”,增加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心情。 这两句词通过景物描写,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特别工整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像。这是对时间消逝的慨叹。 9、认真品尝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下列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
20、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地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消逝、时间不再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答:一切必定要消逝的美妙事物都无法阻挡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旧有美妙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究竟不等于美妙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突出了凄凉孤独之感。“徘徊”将词人对漂亮 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妙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
21、仆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5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课文说明: 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好像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给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非常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索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
22、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会和观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逼,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肤浅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3、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仆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芳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仆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每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妙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富强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浪
24、费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地,所以词是以境地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地,给你一种高远的抱负,给你许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由于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抱负?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地?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25、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欣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比照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帮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清楚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
26、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帮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盼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盼,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装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始终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其次天的希望。每日的希望,每日的落空。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受;学习词的根本学问;把握吟诵观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把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
27、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熟悉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受。 【教学过程】 一、学生预备,教师引导 1、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挖苦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嘉奖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宽阔,清爽豪健
28、,善用夸大比方,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风光,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仆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
29、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仆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登记了路途的经受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拓了新天地。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浣溪沙 苏东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赏析一】 本篇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状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
30、,不妨让我们跟随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周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识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夫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的感受和意
31、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构造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由于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模糊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夫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好像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夫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深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意
32、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符合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活而贴切。 【赏析二】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怀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
33、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稍微的,但在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实。“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听得多么仔细,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好像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颜色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呈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
34、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非常讲究,既写出了满怀盼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忧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一般农夫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夫是怎样款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
35、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嘹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赏析三】 此词为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爽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实,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画出初夏季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
36、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夫正叫卖黄瓜。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深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喜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示意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登记了路途的经受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拓了新天地。 四、学生品尝,指导改写 1、我单独闲逛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稍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夫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
37、沉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射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我,只盼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扭”的抽丝缫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叫卖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模糊观察,远处飘逸的柳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夫在卖黄瓜。 2、长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么落在身上,认真一瞧原来是一朵朵枣花落在了衣巾上,好像为这一件衣服增加明丽的颜色。在这村庄的路上走啊,听,两旁的屋子中传来了“沙沙”的缫车缫丝声音。不,不仅是两旁,沿着路上始终走过,处处响遍了缫车的响声。看,远方的那
38、一棵古老的柳树,真想去感受一下历史的苍桑。咦,这儿已经有一个人了,那装在篮子里清爽的黄瓜正准备卖给路人,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刚刚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晕晕乎乎的,两个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闭上眼睛大睡一觉。我抬头望着高高的太阳,好像惊奇地变成了好多太阳,一起将我喝水的欲望又上升一级。噢,天哪,我竟然离村庄越来越远,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查找水。瞧,小路的两边,有好多百姓们在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像下雨一样不停往下流,而脸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户人家。该吃饭了,可烟囱里并没有溢出饭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没有人在家。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敲响了门 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
39、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动听悦耳,哦!原来是缫车飞速的转动的声音,飞速转动的缫车如一个失了控的转盘。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掩盖着,像一件华美的翠衣,一派凉意。农夫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 一棵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夫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快乐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头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渴得裂了条缝似的,难过
40、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我迟疑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打算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忙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非常焦急,多方祈祷后最终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最终解除了呢,今年枣子肯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辨别声音的来处,由于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
41、一片了。连续赶路吧,观察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夫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也许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酷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慢慢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四周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有,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盼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担心:正值农忙季节,不知仆人是否在家呢?最终,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恳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凉爽的井水
42、,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意,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喜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让学生学习阅读与观赏词的根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尝、联想、反思是观赏词的根本过程。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尝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育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43、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尝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并积极鼓舞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肯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日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学生在预习的根底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出色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宽阔,清爽豪健,善用夸大、比方,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假如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