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全面风险工作总结(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全面风险工作总结(共4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银行全面风险工作总结(共4篇)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一、名词解释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破产或损失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常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失的风险。经济资本:也被称做风险资本或在险资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根据商业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所计算出来的、用以覆盖相应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额度。经济增加值:是商业银行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其中,净利润应全额扣减风险拨备、所得税等项目;资本成本是指当期经济资本占用与目标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授信额度:
2、是指全行与单一交易对手各项信用往来业务的最高限额,可由商业银行总行、各国内分行和海外分行共同使用。限额管理:指通过制定严格的限额,将外汇交易头寸限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控制汇率风险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主要用来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把以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换为以另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利率互换:是指市场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二、简答题1.购买力平价理论(94页)“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认为,在信息充分、不存在关税和交易成本的条件下,汇率取决于两国的物价水平或相
3、对物价水平之比。由于限制条件比较严格,故PPP理论常被用来分析和测算长期均衡汇率。2.利率平价理论(94页)“利率平价理论”(IRPT)更关注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有效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持有本币的收益(其收益由本国的利率决定)与持有外币的收益(由外币利率和汇率决定)是相同的,当利率平价条件成立时,外币不存在套利机会,故利率平价理论是外汇市场均衡的前提条件,利率平价理论汇率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都是有效的。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1112页)综合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两个文件以及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认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商
4、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商业银行所有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内涵包括:(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意味着要根据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的趋势,根据不同机构面对的市场,建立起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由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组成。(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是指对商业银行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要求对各种不同性质的业务从发起到终结实现全过程
5、的风险管理监控。(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所有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6)全额的风险计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表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正在趋于统一,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风险值(VaR)方法正在成为国际银行业风险计量的主流。4.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8页)(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件识别(4)风险评估(5
6、)风险回应(6)控制活动(7)信息和沟通(8)监控5、使用利率期权进行风险防范采取哪些措施?P91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下跌时买入看跌的利率期权;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下跌时卖出看涨的利率期权;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上升时买入看涨的利率期权;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上升时卖出看跌的利率期权。6、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P95影响因素主要有:(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相应的货币对外币的价值下降,引起该国货币汇率减少。(2)利率变化。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一般而
7、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3)财政收支状况。(4)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5)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测。(6)国际收支状况(注:以上答案摘自书上,不完全正确,百度上也没确切答案)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的变化;货币价值的高低;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一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收支顺逆差。(摘自国际金融书)7、对公司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怎样控制?P124严格审贷岗位分离、经营与管理部门分离制度,在分行组建公司信贷审批中心及贷后监督检查中心。规范担保行为,确保担保合法有效。建立贷款分析制度。严格按间隔期进行贷后管理,深入企业调查了解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
8、,预测发展趋势,及早发现问题,防范贷款风险。在贷款审批中,坚持查询中央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有关资料,要求法律事务部门严格审查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完善信贷责任认定制度,做到责任划分齐全,执行保障制度健全。加强系统刚性控制,按不同环节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专人专司风险控制。8、对个人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怎样进行控制?P124加强储蓄网点合规管理及业务系统建设,严格执行各项柜台业务规定。加强一线实时监督检查,促进事后监督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操作流程,切实做好个人信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的规范操作,防范信贷业
9、务的操作风险。同时强化个人贷款发放责任约束机制,细化个人贷款责任追究办法。三论述题1、操作风险报告内容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银行业的大致做法,风险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5点:(一)风险评估结果提交给商业银行高管的风险报告中,首先要呈现的是经评估后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通常以风险图等直观的形式来展示。风险图是用来描述不同业务线风险发生频率或强度的图形,利用该图形各类风险的强弱程度一目了然(二)损失事件风险报告要对当期发生的损失事件进行分析,至少包括事件的起因、发生经过、是否还存在类似事件等。操作风险报告应包括对银行当期发生的内部和外部损失事件的分析。(三)风险诱惑和对策针对风险评估给出的操作风
10、险状况,风险报告应该给出不同类型的诱因,尤其关注与业务密切相关的诱因,从而引起商业银行高管的重视。同时,针对风险诱因,报告须提出相关的对策(四)关键风险指标对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将使商业银行准确预测风险的变化趋势。所以,风险报告中应对关键风险指标变化情况作出分析和解释。关键风险指标最大的效益在于提供预报性信息,有利于实行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五)操作风险资本水平充足的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在报告中应针对风险变动情况评估资本的充足性,提出改进意见。还要针对资本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模型的准确性。2、从法人客户的角度风险识别,如何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进
11、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客户的类型(企业法人客户还是机构法人客户)、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情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在进行基本面分析的核实后,对核实后真实有效的企业客户进行财务分析。对法人客户进行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1)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分析,分析时注意报表数据的正确性。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主要关注财
12、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其质量能否充分反映客户实际和潜在的风险。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2)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主要分为四大类:盈利能力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100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周转比率
13、的分析,来评估企业在各种业务经营中的效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虽然从表面上看,各项周转率越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就越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的缺陷是仅仅考虑利息因素,更理想的保障倍数应当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本息支付合计数相比较。流动比率,用
14、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偿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通常,企业流动比率较高或呈增长趋势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好或得到改善。但流动比率不能反映资产的构成和质量,尤其不能反映存货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速动比率在分子中扣除了存货,能够更好地反映短期流动性。但速动比率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将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或时间预期考虑进来。(3)现金流量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财务状况,发现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主要对现金流量进行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1.对它的
15、分析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现金流量分析通常首先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其次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最后分析融资活动的现金流。2.在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时,应当全面考虑所有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通过完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揭示出借款人的财务健康状况,以判断还款来源和还款的可能性。3.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于短期贷款,应当考虑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对于中长期贷款,应当主要分析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在贷款
16、初期,应当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所需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利息。4.此外,由于企业发展可能处于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时期的现金流特征。第2篇: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宁城农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文件,结合本行实际和章程要求,制定本政策。第二条风险是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价值或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识别机制,定期对所面临的
17、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在各类风险中认定主要风险。主要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以及独立评估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他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含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等。第三条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围绕发展战略及风险偏好,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主要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确保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文化和组织、政策、流程、技术管理体系等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18、监督。(二)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三)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五)适当的风险资本分配机制。(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本行通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结合,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第四条本行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一)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应与发展战略目标一致,风险管理应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二)独立性原则。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并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三)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覆盖
19、银行整体及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对每一类风险都有效地管理。(四)全员参与原则。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和配套机制,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所属全体经营管理人员都应按照其工作职责参与风险管理工作,承担相应风险管理职责。(五)匹配性原则。确保资本水平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资产规模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在适度风险水平下开展经营活动。(六)审慎性原则。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七)有效融合原则。在确保风险管理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使风险管理更加贴近市场和业务,促进风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充分合作,共谋发展、共担风险。第五条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本行建立和完善与发展战
20、略、经营目标及财务状况相适应的,并与本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控制本行承担的风险在可承受的风险限度内,确保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第二章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第六条本行须根据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确定与本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并建立和完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的形成、传导和定期回顾机制。风险战略是本行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为了实现发展战略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规划,包括确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等风险管理目标和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等。风险偏好是建立于全行层面的,反映本行愿意承受的风险程度的总体观点。第七条董事会根据
21、股东要求及本行发展战略、监管约束、资本总量和业务特长、管理能力等,确定风险承担总量、种类、结构以及目标风险轮廓等,选择确定银行风险偏好。董事会定期听取关于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执行情况的报告。高级管理层负责实施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根据不同风险对象的市场发展潜力和自身比较优势,选择目标风险,制定业务计划和配臵资源,制定主要风险的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等,确保各项限额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并与资本水平、资产、收益及总体风险水平等相匹配,通过将限额等风险容忍度指标体系分配至各业务条线、风险类型和产品线,使风险偏好贯彻于全行的所有层面,并确保风险偏好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等根据职能
22、分工,以客户准入标准、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标准、投资指引、风险限额体系、定价和绩效评估等为载体,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传导风险偏好。本行须定期对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进行有效性和合理性审查,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进行调整。第八条本行须围绕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建立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来实现对各类主要风险的管理。第三章风险管理组织第九条本行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主要责任。本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等层
23、面组成。第十条本行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原则:(一)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清晰界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及报告路线,形成职能清晰、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风险治理机制,建立良好的风险治理环境。(二)建立总体上划分为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1、第一道防线由各条线业务部门、各支行和各分理处组成,在业务前端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风险。2、第二道防线由风险合规部组成,通过监控、识别、评估和提示风险,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防控进行督促检查,协调配合,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3、第三道防线由稽核监察部组成,针对本行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各项风险的控制程序和活动进行监
24、督、评价。(三)投入足够资源。全面覆盖各类风险本行须根据自身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保对银行总体风险和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本行应投入足够的资源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应因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而影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完整性。第十一条董事会负责保证本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承担本行经营和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确定本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决定本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设定风险偏好,并监督战略与政策的执行。本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本行风险战略和可接受的总体风险水平,报董事会批准
25、后实施;对高级管理人员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对本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评估,并向董事会提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的意见;定期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报告等。第十二条高级管理层负责实施董事会确定的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业务细则,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管理,保证本行的业务活动与董事会通过的风险战略、风险偏好和风险政策相符。本行高级管理层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内控合规风险预警小组等专业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小组负责全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和结构调整,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风
26、险管理小组负责全行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全行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内控合规风险预警小组负责全行内部控制及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内部控制及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全行各项内控及合规管理工作。第十三条本行须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报告路线,并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本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审计部门和运营支持管理部门(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须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行在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原则基础上,按照信用风险垂直化管理、市场风险集中化管理、操作风险层次化管理原则,根据不同业务条线(部门)的业务规模、产品数量
27、、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特征、人员配臵等方面的不同,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包括直接参与模式、风险派驻模式和窗口指导等模式。(一)本行业务部门负责各类业务的开展及其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遵循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等,对本条线部门的业务承担首要的风险管理责任。(二)本行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所负责的风险类别进行日常风险管理,监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的实施,并进行风险报告。(三)本行运营支持管理部门负责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支持和监督,确保具备相应的系统和人力资源等配套设施按规定职责实施风险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监督责任。(四)本行审
28、计部门对全行各部门及机构、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包括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董事会负责。第十四条本行分别指定具体部门,在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对各类主要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一)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业务发展部、三农服务部和各支行以及派驻各网点的风险监督员等统筹负责。(二)本行市场风险(不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统筹负责,并负责全行市场风险交易的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统筹负责。(三)本行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由风险合规部统筹负责。(四)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由科技信息部统筹负责。(五)本行法律风险管理由不良资产与法律事物部统筹负责。(六
29、)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统筹负责。(七)本行银行账户风险暴露的集中度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和派驻各网点风险监督员及其团队等统筹负责,交易账户风险暴露的集中度风险管理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统筹负责。(八)本行同业业务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计划财务部等统筹负责。(九)本行声誉风险管理由综合办公室统筹负责。第十五条对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支行行长主持所在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本行对支行实行派驻风险监督员制度,由总行垂直领导,同时向所在支行行长汇报,并接受总行风险合规部、业
30、务发展部、不良资产和法律事物部等的业务指导,保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支行风险监督员负责所在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授权权限内的授信审查工作,并协助支行行长开展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第四章风险管理政策第十六条本行须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建立与本行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相适应,并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本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按照分层管理原则,分为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细则等四个层级,涵盖各类主要风险。第十七条本行风险管理政策层级划分(一)第一层级: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全面风险管理政策。(二)第二层级:风险管理政策是针对各类主要
31、风险分别制定的基本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构成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及业务细则制定的依据。风险管理政策原则上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和技术等规定。本行按照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等主要风险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本行同时针对风险模型管理、风险数据管理、风险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三)第三层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是对各风险管理政策在操作与执行层面的进一步细化,是针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某些环节或特定类型的风险制定的综合性制度文件,包括有关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流程、
32、各环节职责、以及每一环节中应遵守的操作准则、风险控制要求等。(四)第四层级:风险管理细则。风险管理细则(单独制定或包括在业务管理办法中),是针对具体产品、具体业务、具体客户或具体工作等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第十八条本行风险政策管理程序(一)本行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拟定或审核同意,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二)本行风险管理政策由风险合规部牵头起草或修订,经高级管理层审核同意后,报董事会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三)本行风险管理制度由风险合规部牵头起草或修订(或审核同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后执行。(四)本行风险管理细则由各条线业务部门起草或修订,风险合
33、规部及其他相关部门会签同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第十九条本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实行分层管理,低层级的管理制度、细则应遵守高层级政策制度。低层级制度、细则的调整如与高层级政策制度相冲突,应首先进行高层级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修订,并按照政策管理程序报经批准修订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调整。第二十条本行在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之前须充分识别和评估风险,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或细则,并按照政策管理程序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的批准。第二十一条本行须根据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变化、本行风险管理水平等情况,并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细则
34、等定期重检和修订。第五章风险管理流程第二十二条本行须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流程,按照审慎性原则,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本行整体及在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各层机构中的风险。本行须充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产品存在的主要风险,也要充分关注在主要风险之外同时存在的其他风险类别,如交易账户的信用风险,非交易业务的市场风险等。第二十三条本行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应实现以下目标(一)覆盖全行层面和单个业务条线层面,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信贷、投资、交易、表外等重要业务的风险。(二)风险管理流程能够充分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三)确保清晰的报告职责和报告线路,使各级管理
35、层及时掌握风险情况,并根据规定程序采取相应措施。(四)确保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新业务、新产品经风险评估,确保本行具备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办理。(五)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风险流程和限额的合理性。第二十四条风险识别。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制度和机制,设定主要风险的判断标准,采用适当的工具进行风险识别,描述风险的特征,系统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的驱动因素和条件等,确保相关风险得到及时和充分地识别。第二十五条风险计量/评估。本行须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风险计量、评估,并包括不同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本行应确保计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
36、和准确性;并充分考虑风险计量的主要假设和局限性,确保管理决策信息充分可靠。第二十六条风险监测。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对风险状况及其控制措施的质量实施动态、持续地监测。针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监控风险变化,实现对风险的全面预警、及时报告和快速反应。本行须建立标准化的风险报告体系,及时报告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情况。第二十七条风险控制。本行须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根据确定的风险偏好,针对不同风险性质及风险特征,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风险。第二十八
37、条应急机制。本行须对重大事件、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建立应急机制,保证本行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可及时应变,采取措施,使业务得以继续运作,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本行制定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实施程序,应包括监测预警、报告、启动、实施与终止。应急预案的启动、报告与实施应采取分级负责、逐级上报的原则。第二十九条本行须定期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检查,使其能够充分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实现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应避免流程中存在过时的措施、过度的控制,对本行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第六章风险管理技术第三十条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在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有效
38、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各类技术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包括识别、计量、监测、缓释、控制及组合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本行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日常的风险监测,数据测算、风险报告等,限于人员、技术、资金、系统等因素影响,无法进行高技术含量的风险预测。第三十一条对于主要风险,本行均应在管理实践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设计开发风险计量工具(包括模型及打分卡等),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业务实践。在一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本行风险计量方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同时辅以一定的定性方法,并将审慎的人工干预作为有效补充;对于数据积累相对有限的情况,应基于专家经验和定性分析设计风险计量工具。第三十二条本行须
39、持续推动风险计量技术的精细化,持续提升风险识别及量化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于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投产、应用及变更等,本行须严格遵循“三道防线”的内控体系,包括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验证和审计。第三十三条本行对于主要风险的风险暴露,均须正确应用各类风险计量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行将必要的风险计量技术作为开办新业务、拓展新领域的前提。第三十四条本行须积极推进经济资本计量体系建设,结合压力测试等方法,全面深化组合管理技术在资源配臵、风险定价、风险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将组合管理技术作为系统性风险评估、集中度风险管理、限额管理的重要手段。第三十五条本行须针对各类主
40、要风险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持续推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电子化,通过全面深入的系统应用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强化政策、限额及程序的执行力,强化过程控制、降低操作风险。第三十六条对于已经建立信息系统的各类主要风险,其风险暴露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关键管理活动及管理信息均应在信息系统中准确体现。各单位均须全面、准确、及时地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相关信息,规范执行系统应用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系统外业务审批及交易操作的情况。第三十七条本行须建设开发具备相当深度、广度和可靠性的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存储风险暴露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关键数据以支持全面的统计分析,满足全面风险管理需要。第三十八条本行须对风险数据
41、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遵循“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均须从数据录入源头确保数据质量及效率、及时更正数据差错,各条线归口部门对数据管理进行监控和督导。第七章主要风险的管理第一节信用风险管理第三十九条本行须按照信用风险垂直管理原则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原则设立授信审批机构,确保授信审批的独立性,并建立科学严谨的授信审批授权管理机制。本行对授信业务须实行全流程管理,建立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授信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估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和支付、授信后管理等授信业务管理各环节的责任、工作标准和尽职要求等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四十一条本行实施统一
42、授信制度,本行所有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和交易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包括信贷业务和非信贷业务,所有授信方式和授信品种,均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并由获得相应授信审批授权的审批机构或审批人审批。部分交易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可通过在年度投资方案中明确准入标准和控制规模总量等方式进行管理。第四十二条本行须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类表外风险暴露的潜在影响,以及关联产生的声誉风险等。上述表外风险暴露包括合同性风险、非合同性承诺和本行提供了隐形支持等情况。对于融资机构的信用风险将导致本行重大声誉风险和本行提供了隐形支持等的各类表外风险暴露,应根据业务开展情况、业务风险程度及风险管理需要等,逐步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尚未纳入统一授信1
43、6管理的,需制定明确的业务管理规定和业务审批程序,充分识别和评估表外风险暴露的潜在影响,按照业务授权权限审慎审批批准后办理。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对于各类表外风险暴露的风险监测程序和报告程序。第四十三条本行主要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及其对应的资本要求。本行须建立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本行须评估采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可能存在的剩余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政策、流程、估值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合规要求。本行采用压力测试和其他非统计计量方法进行补充,重视定性评价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十四条本行在单一与组合两个层面上对信用风险进行计
44、量与评估。本行须从行业、客户等维度,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集中度风险,并根据本行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集中度风险确定适当的限额,建立集中度风险报告制度,并定期对面临的主要集中度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第二节市场风险管理第四十五条本行须按照市场风险集中化管理原则,将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交易全部集中于总行资金部及其他授权机构进行,其他机构未经高级管理层批准不得进行资金市场交易活动。第四十六条本行须按照规定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帐户和银行帐户,并根据交易帐户和银行帐户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17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前台交易人员不得
45、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第四十七条本行须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类别和性质。同时,关注市场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本行在技术系统和模型验证得到认可后,使用内部模型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并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检验和其他非统计类计量方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第四十八条本行须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及止损限额等,明确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对超限额情况制定监控和处理程序。第四十九条本行须选用
46、适当的方法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对银行账户中的可供出售类资产进行定期估值,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至少重估一次价值。本行须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确保估值的客观、准确和一致,规范金融工具的估值,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应当同时适用于风险管理和会计报告目的。市值重估应当由与前台相独立的中台、后台、财务会计部门负责。用于重估的定价因素应当从独立于前台的渠道获取或者经过独立的验证。第五十条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监测和报告程序,对全行总体市场风险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市场风险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持续监测和报告。第三节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18第五十一条本行须建立和完善与业务性质、
47、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熨平收益波动,确保本行在可接受的利率风险范围内经营业务,平衡利率风险与收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本行利率风险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审慎性原则:审慎评估和承担利率风险,充分识别潜在的不利因素,严格遵循限额体系、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二)全面性原则:充分识别利率风险来源,全面覆盖与利率风险相关的业务领域。(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与风险承担相互分离,风险管理与交易对冲相互分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分离,避免各主体间潜在的利益冲突。(四)适应性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应适应国内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我行业务特点。第五十二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在法人和集团并表两个层
48、面上实施,境内分行的利率风险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集中至总行统一管理。第五十三条本行从外部环境、风险来源、影响程度、业务来源进行利率风险识别,从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两个角度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整体收益角度侧重计量利率波动的短期影响,经济价值角度侧重计量利率波动的长期影响。本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以整体收益计量为主,经济价值计量为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常用计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本行逐步开发和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合理选择、定期审查和调整模19型技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计量。同时,本行采用压力测试和其他非统计类计量方法进行补充。第五十四条本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限额并定期分析调整。第五十五条本行通过表内调节和表外对冲两种方式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表内调节包括通过调整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