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参阅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参阅五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参阅五篇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巧引入。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
2、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二、知作品。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
3、的文章。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1)、读准字音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4、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3、师范读、领读。4、齐读。四、释文意。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3、指名试译,点拨。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参考译文: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关注特殊词句。通假字兑命曰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2)不能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2)不知其善也一词多义:学其五、析文章。1、鼓励学生质疑。2、阐释重点问题。预设:(1)文章开头
5、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3、理文脉。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六、明主旨。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
6、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3、明确主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4、背诵全文。七、妙拓展。1、口语交际。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
7、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想:曲。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情节与细节分析体会友谊的含义,并延伸到生活中的感悟,及抓住友谊(朋友)是_进行课堂练笔。2、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培养对比分析能力,掌握每个形象代表的对象。3、通过本文适当了解美国的一些社会风情,进而挖掘本文的深刻主题-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4、理解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进一步对回归自然有初步感受,并了解有关乡愁内容。5、体会文中生动、幽默的语言,摘录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6、进行童话继写,锻炼
8、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了解相关内容1、字词积累2、作家相关介绍3、导入新课问: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朋友(友谊)应该是怎样的?二、友谊篇1、边听范音边找出让你感受到友谊的地方2、同桌交流讨论-师巡视3、全班交流结果-师小结并板书:战胜困难友谊驱散乌云取得成功4、请你以友谊(朋友)是_为话题写一句话,要注意运用精采的修辞手法。5、6、交流心得,摘抄优美的句子。师补充:请积累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三、人物篇+美国风情篇1、师导入:一提起美国我们的印象似乎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你们对美国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贫民、流浪汉、移民国家、多种族
9、国家)2、生交流,激起兴趣就行,不必据泥于答案。3、师再导:今天我们要通过对切斯特及其朋友的分析来了解一些美国风情。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交流你对课文中几个形象的看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下。4、学生交流讨论,师归纳板书:蟋蟀切斯特-进入城市的乡村流浪歌手-正直老鼠塔克-城市流浪汉的缩影-精明猫儿哈里-城市流浪汉的缩影-宽厚马里奥(及家人)-城市贫民的代表-善良5、切斯特的成功其实作者想要热情的歌颂什么?明确: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美好品德(高尚的友谊)。6、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找到表现美国特色的内容?(此题较难,冷场可由师提示或讲解)7阶段小结四、乡愁篇+回归自然篇1、师导:面对巨大的成功切斯特心里高
10、兴吗?为什么?明确:喜欢自由自在,在纽约的成功是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的。想念故乡,对故乡有者深厚的感情。2、往今来乡愁是许多诗人吟咏的对象,你能找出几个例子来吗?3、师漫谈回归自然方面的内容。板书:(如上文)第三课时五、语言篇+想像篇1、请找出课文中有关蟋蟀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体会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2、佳句赏析:生找师补充3、蟋蟀终于要回家了,假如蟋蟀回到了故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4、请合理想象继写蟋蟀切斯特回乡后的事。要求:保持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风格一
11、致;情节发展要有创造性,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计、语言运用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在沙漠中心(一)作家作品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一篇。(二)整体感知文章思路梳理一、(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二、(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三、(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1、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
12、下。1)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2)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3)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4)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5)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6)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的遇险经历的:记叙顺序:时间遇险脱险探险线索:心里的变化(三)课文研读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2.既然是一场遇险,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下面请同学们再读
13、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与煎熬?(干渴疲惫孤立无援环境恶劣物资匮乏)1)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2)感到呼吸困难3)寒风越来越猛,吹得他团团转4)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5)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6)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7)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1)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痛苦)2)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绝望)了。(平静)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乐观)3.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我们来分组朗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在文章中找找答案。A.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
14、所致,决不是他的错。B.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C.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D.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明确: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内涵。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明确: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
15、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明确: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小结:正因为这种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死神时,能显示出一种视死如归,能超然淡定地审视这一切,能把这当成生命的再次回归。4.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绝望中,却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在最后对同伴说什么呀?这句话中“上路”和“继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读时要重重地读,读出作者的那份坚韧。5、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生活”的意义?对比1)、与农人做对比2)、与
16、芸芸众生做对比3)、与斗牛士做对比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7.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心理描写的原则:1、特定的环境。2、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随心理的变化
17、。3、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4、善于联想和想象,使用恰当的修辞。心理描写的作用: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2、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登上地球之巅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18、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教学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
19、的感受。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投影;1注音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2释义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
20、前进。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
21、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投影出示下列问题;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