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82214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6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 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屈原列传屈原列传 教案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 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 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

3、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舟,吃粽子就是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

4、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圈点勾划,

5、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抒情议论的语段,给课文分段属(zh)草稿惨怛(d)帝喾(k)靡不毕见(xin)举类迩(r)濯(zhu)淖(no)蝉蜕(tu)滋垢(gu)浊秽(hu)皦(jio)然泥(ni)而不滓(z)者也既绌(ch)商於(w)屈匄(gi)既咎(ji)眷(jun)顾相随属(zh)唐昧(m)憔(qio)悴(cu)啜(chu)其醴(l)物之汶汶(mn)者乎罹(l)难枯槁(go)温蠖(hu)汨(m)罗被(p)发渔父(f)本文题为“列传”,请找出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 5 个字概括屈原生平。提示:除 3、9、11,13 四个小节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屈原一生遭际可用“任

6、、疏、黜、迁、死”5 个字来概括。(板书)(1)由“任”而“疏”(1-3 自然段)(2)见“黜”见“迁”(4-10 自然段)(3)吟答渔父,自沉汨罗(11 自然段)(4)屈原既死,赋存国亡(12 自然段)(5)太史公赞(13 段)明线: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暗线:楚国的命运(受骗-被袭-客死-灭亡)三、研读部分(1-3)A.重点字词与句式(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糜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娴于

7、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9)、其文约(简约)(10 其词微(含蓄精深)(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三)、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8、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四)、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B.内容分析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件事: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第 1 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9、?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答: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4.重点阅读第三段,思考(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第三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分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

10、“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品质(3)难句释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通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

11、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 离骚 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让学生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上“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

12、语),等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蕙茝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让学生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秦不很协调。所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13、(4)关于这段的行思路:-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江板书:(一)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二)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内容:明道德,治乱写作特色:文约词微 (三)

14、评价屈原的伟大人格(与日月争光”)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二部分(第 410 段)A.重点字词与句式(一)、通假字(1)、屈平既绌(“绌”通“黜”)(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2)、齐与楚从亲(合纵)(3)、楚诚能绝齐(如果)(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往、到)(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憎恨)(

15、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全部)(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三)、词类活用(1)、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4)、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5)、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6)、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四)、文言句式(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2)、遂绝(于)齐(省略句)(3)、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16、)(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B内容分析 1、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至于最终客死秦国的史实。这是为什么?点拨:写了屈原被绌张仪行骗(4)-怀王被惑纵仪归秦(5)-诸侯击楚楚兵大败(6)-怀王赴秦客死他乡(7)五件事。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黜”以后的,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 2、本部分行文思路(1

17、)、先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献地绝齐、求和、通婚)(2)、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3、重点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大意(屈原放逐,心系怀王)然后思考: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

18、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4、阅读十段,概括大意(子兰使奸,屈原被迁)。思考:“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

19、屈原第三课时一、研读第三四五部分 1、重点词语点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颜色”:脸色。“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乃作 怀沙 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2、朗读

20、翻译最后 3 段文字,学生找出这几个段落中的被动句 3、概括文段的意思板书: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4、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提示: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

21、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二、课文总结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

22、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探讨本文写法特色。“传评结合”的写法。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 鸿门宴 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太史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

23、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

24、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三、再次引导学生梳理本文脉络四、布置作业,在作业本上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与句式,及成语。附录: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马俊星高二物理选修 3-1 试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