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pdf(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一、选择题1、()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 50%的国家。A 英国 B美国 C 德国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涉及(A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增长3、()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A科技现代化 B 信息化 C4、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沿区的作用限度,A 外缘区 B郊区 CD 法国C 技术进步 D 经济工业化 D 农业现代化城市边沿区可以分为()。城市影响区 D 内缘区5、城中村产生的因素重要有()o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 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二、填空题1、纵观世界历史,
2、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 的过程。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3、在工业化、城 市 化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现 代 化 历 史 进 程 中,的 互 相 联 系 和 互相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 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 层面,导致了城市边沿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6、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_ _ _ _ _ _ _ _ _
3、 _ _ _ _ _ _,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8、在缺少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的。9、城乡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10、从2 0世 纪8 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区中心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2、城市边沿区:3、城乡一体化: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2、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涉及哪些内容?3、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4、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5、十
4、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7、城市边沿区的重要特性是什么?8、城市边沿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9、城市边沿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因素是什么?10、城市边沿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1 1、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12、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2,试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 BCD3、C4、ACD5、ABCD二、填空题1、城市化2、服务业3、城乡之间4、生产力5、农村6、小城乡7、服务和管理8、经济效益9、统一市场10、市管县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是指社
5、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2、城市边沿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区实体,是处在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剧烈转换的地带。3、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成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四、简答题1、城市化的内涵重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1、初
6、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在30%70%左右,发展速度不久;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减少,进入平稳阶段。4、1、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 9 1 9 5 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2、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 9 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3、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 9 66-1 9 7 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4、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 9 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
7、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5、1、地区型市的出现;2、市管县体制的广泛推行;3、小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6、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一一城市边沿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一一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7、1、城乡交错的地区综合性: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8、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重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少弹性;
8、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9、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导致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主线因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导致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沿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10、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4、推动小城乡建设,实行积极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5、营造
9、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1 1,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12、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规定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硬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厉解决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解决城乡矛盾的经验。五、论述题1、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
10、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互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一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2、“分久必合”一一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一对立一隔离
11、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一乡村地区,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互相依赖的,都规定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的,采用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顿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 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
12、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也许所有涌入城市,也不也许所有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2、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成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同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由于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
13、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也许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减少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在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的。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
14、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动,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涉及产品市场,又涉及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
15、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定为人类发明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第九章城市一区域协调发展与管理一、选择题1、()实行强调控模式。A 法国 B 荷兰 C2、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A 合作 B弹性 C自愿参与日本 D 希腊),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D谈判3、()设立的是折中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A 法国 B 英国 C 日本 D匈牙利4
16、、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 外部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 内部协调5、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A 强力健全型 B松散组合型 C 折中型D 内外结合型二、填空题1、大都市政府,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2、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 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3、是最纯粹的“大都市模式”,具有直接的政治合法性、明确的财政自治和对一定功能地区行使多元权力。4、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5、经济全球化形势
17、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 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6、通过城乡体系规划和 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7、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实现 的一体化。8、区域协调的 重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行。9、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10、C i tistate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三、名词解释1,Citist a te(城市联盟):2、区域规划:3、区域经济一体化:四、简答题1、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绪的局限性有哪些?2、区域规划的
18、重要内容是什么?3、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4、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5、区域协调有哪些不同的调控模式?6、区域协调的手段有哪些?五、论述题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CD2、ABCD3、ABCD4、AD5、A B C二、填空题1、伦敦2、超城市3、超城市4、非政府。5、核心城市6、区域规划7、区域发展8、社会手段9、区域经济10、行政边界三、名词解释1、Cit i s tat 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性和功能的城市和城乡围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2、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
19、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四、简答题1、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 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2、1、拟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2、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3、拟定区域人口和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4、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5、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成最优的社会效果。3、1、区域内各
20、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助于减少运营成本,也有助于资源在更大地区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也许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开发运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高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互相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用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
21、力,可以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减少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高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连续竞争力和魅力。4、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5、1、强调控模式,以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典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
22、家主义,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较强的调控权力,并且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大区政府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乡群体的发展;区域规划是作为大区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2、弱调控模式,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行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虽然也设有国家级规划管理机构,但其职能重要是制定全国或全区性的立法和分派国家对区域建设的财政补贴,以此制订并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3、多元调控模式,对区域发展实行多元调控模式的国家以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多的是通过预算、税收、福利、基础设施以及竞争等政策和立法手段
23、,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指导和总体协调,并将其作为区域规划的实质。虽然一般不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规划,对地方的发展控制亦多通过采用政策与经济措施来加以影响,但中央政府往往还通过制定、实行一些综合专项规划,在很大限度上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并规定地方的发展规划服从这些全国性的专项规划。6、1、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一些国家大都制定有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的基本法,作为编制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计划的依据,并在实行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令以及政策作为保障。2、财政和经济手段,重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
24、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3、行政手段,涉及两方面的内容:(1)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立,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强力健全型、松散组合型和折中型几种类型。(2)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一般是通过审批、发放许可证、签订协议等,鼓励或限制某些地区、某些项目和公司的发展。4、规划手段,通过城乡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5、社会手段,重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行。五、论述题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
25、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涉及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运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也许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3、基础
26、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也许服务半径已经超过城市或区域的范围。并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假如允许各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减少设施的运用效率,导致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营提出了更高规定,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如此才干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营效率。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
27、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干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导致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限度上都缘于缺少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
28、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0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连续的创新能力的哺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哺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哺育区域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第十章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一、选择题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 一 个 包 含()的构架体系。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2、()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
29、 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3、()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规定,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解决中最为关注的焦点。4、5、准备 B 反映坚持快速反映,就必须把握(突发事件解决的一般程序涉及(预警系统的建立防止)B 危机应对D恢复 E总结C危机判断D确认危AAAC齐 B 实C准D快机来源二、填空题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解决,第一原则是迅速地,将也许发生的危机尽也许缩小。2、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解决,必须一方面注意启动。3、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4、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5、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6、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
30、面是执行的 限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道的顺畅息息相关。7、对于反映而言,留有足够的 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8、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因素的研究与怎么才干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9、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 的前提与主线。1 0、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三、名词解释1、公共紧急状态:2、危机管理:四、简答题1、如何判断什么是公共紧急状态?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重要任务是什么?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信息系统的重要任务是什么?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执行系统的重要任务是什么?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保
31、障系统的重要任务是什么?6、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防止为主”的原则?7、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映?8、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9、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的解决原则是什么?10、城市事故劫难的解决原则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述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2、试述突发事件解决的一般程序和手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CD2、C3、C4、A B CD5、ABCD二、填空题1、阻绝传染2、停止策略3、决策系统4、分级管理5、决策系统6、灵敏化7、预备队8、第二波反映9、危机管理10、响应策略三、名词解释1、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
32、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2、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用的行动。涉及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拟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四、简答题1、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性:(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用特殊的对抗措施才干恢复秩序等。2、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的重要任务是:1、制订突发事件解决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限度、潜在范围和影响
33、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案或紧急解决导则启动危机解决过程;3、进而导入对事件解决的意志,不断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4、从而对事件的解决做出灵敏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5、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3、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信息系统的任务在于:1、适时、适度地发布警情和公示,让住民获取有益、可信、清楚、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3、信息系统还必须肩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任务;3、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映突发事件特性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公布突发事件的现
34、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4、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灵敏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可以迅速启动预案,对于初次出现的情况应可以迅速转化采用近似解决方案;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3、解决,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用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5、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重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
35、库等等;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6、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7、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彻做到快速反映,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解决队伍进行快速反映,赶赴现场解决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解决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解决方案拟定之后,分工负
36、责,狠抓贯彻,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8、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解决,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也许发生的危机尽也许缩小。另一方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解决还要注重对公众的实时传播,即时准确的公示信息是避免猜测、恐慌的最佳方案。9、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解决,必须一方面注意启动停止策略,即使危机事件和谣言立即打住,不能令其再发展,并着手调查解决危机事件。另一方面,保障在突发性事件中,必须也只能有一个权威声音。政府恰恰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最终会导致其他小道消息“闭嘴”。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与具有最大传播效果的大众传媒这一主流传播渠道的结合,则是政府传达声音的最佳选择。10、(1)积极
37、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平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发明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五、论述题1、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特性,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相应的可以分为防止、准备、反映、恢复、总结等五个重要方面:1、防止,防止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规定,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解决中最为关注的焦点。普遍来看,贯 彻“防止为主”的原则重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2、准备,就总体而言,准备涉及根据预案制订应急防范方案,贯彻应急防范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
38、组织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通讯装备、器材物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等方面加以贯彻,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各类有也许危及公众,导致社会影响的中毒、污染、事故、疫情等突发事件即能迅速及时地组织力量,有效的处置,最大限度地快速解决、控制和减少危害面 准备涉及三个层次,即平时准备、“战时”转换、“战时”准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平”、“战”结 合 与“平”、“战”转换的问题。能否迅速实现“平”、“战”转换,并尽快形成“战时”积累能力,是各个城市赢得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3、反映,反映是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舞台”。反映的要旨在认清级别的基础上,实行快速反映。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可以实现快速反映是减少危害限度
39、的最重要方面。坚持快速反映,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解决队伍进行快速反映,赶赴现场解决。“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解决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实”就是调查解决方案拟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贯彻,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对于反映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4、恢复,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这一功能的
40、实现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 )恢复生产、生活;(2)应对突发事件周期性特性中的下降、回复阶段,进行全面的宣传,通过包含媒体、政界等多方、多重的影响,提高住民预期,改变和提高外界对地方的预期;(3)坚决避免事件“死灰复燃”现象的发生,强化扫尾工作;(4)逐步实现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和“生产”能力,从“战时”向“平时”的转化。5、总结,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还必须十分关注对突发事件解决的总结。这里所指的总结,并非单一强调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把总结提高为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功能元,把危机管理的理念拓展到城市和区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2、1、确认危机来源,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
41、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环节进行:(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也许出现的风险;(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2、危机判断,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解决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也许;(2)对可以预见但也许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用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解决机构
42、,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解决和灾后恢复。3、预警系统的建立,建立起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对于解决突发实践极其重要。当预警系统发出警告后,城市可以及时地采用防范或补救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损害和影响尽也许减少。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可以保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真实的传递,也便于监管者及时做出反映。而按照不同的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可以充足运用不同部门的长处。当信息收集完毕后,下一步工作是对信息进行判断和解决,即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也许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限度做出估计,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
43、是具体执行的员工。4、危机应对,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规定是很高的,反映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解决危机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主线。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对危机进行的反映:(1)第一波反映:对危机的反映,专门的危机解决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导致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映。A 危机的评估,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这时,对危机的评估显然格外的重要。而恰当的危机评估建立在对危机事件的准确掌握之上。这时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进行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应当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计划与情
44、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第二步,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第三步,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因素,并拟定重要危机;第四步,危机反映计划的制定。B 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在现有的可运用人员水平上,拟定危机解决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解决部门可以正常的运转。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拟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映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
45、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解决。(2)第二波反映:危机后的恢复,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因素的研究与怎么才干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映。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一、选择题1、城市环境的特性是()。A 脆弱性 B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2、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涉及()oA水污染 B 固体废弃物污染 C 视觉污染 D 大气污染3、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是主线保障。A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 教育手段4、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涉及()。A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 排污检查制度 D防止方面的制度5、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
46、度涉及()oA 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 排污权交易制度C 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补偿制度二、填空题1、城市环境的 重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并且日益严重。2、城市环境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 o3、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和 收费制度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管理方法对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性。5、我国的 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法制管理的基本依据。6、实行 制度可以把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具体管理。7、是当前国际
47、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公司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公司积极削减排污量。8、将因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绪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 治 理 为 主 的 环 境 保 护 走 向 发 展 源 头 导 向 的。9、到了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 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防止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也许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10、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为内容的行为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行都是必不可少的。三、名词解释1、城
48、市环境:2、城市环境管理: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4、排污权交易: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城市环境的内涵?2、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性?3、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城市环境管理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5、城市环境规划的程序是什么?6、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8、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9、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有哪些?10、循环经济3 R 原则的内容是什么?1 1、如何理解循环经济中3R 原则的排列顺序?五、论述题1、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重要瓶颈是什么?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CD2、AB CD3、A4,ABC
49、D5、ABCD二、填空题1、脆弱性2、人工环境3、排污4、自然环境5、环境保护法6,许可证7、排污权交易8、循环经济9、可连续发展1 0、再循环三、名词解释1、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2、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的,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
50、和环境建设的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4、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互相调剂排污量,从而达成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四、简答题1、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城市环境在内涵上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2、经济与环境的关系;3、资源与环境的关系。2、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一人工复合环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