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教中心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方案.doc(10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1-县职教中心-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申请批复)所属市州 -市 (主管部门 (盖章)编制人员 - 编制日期 2016年7月11日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县职教中心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盖章)编 制 说 明本文档内容传达至市州教育等有关部门,供其指导本地区项目学校编制-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时参考,为-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基础。各项目学校编制提交的建设方案作为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复核和批复各项目学校建设资金预算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项
2、目学校进行验收的重要依据。本文档内容包括了编制提纲框架,内容由市州部门指导项目学校填写。有关部门和专家将对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提出要求和说明。建设方案的正文字体为仿宋_GB2312,字号为四号,行距为固定值18磅。目 录序 言1一、建设背景与基础2(一)建设背景2(二)建设基础4二、建设思路与目标6(一)主要问题6(二)指导思想7(三)基本思路8(四)建设目标81.总体目标82.具体目标93.预期效益11三、重点建设内容13(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31.专业一: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32.专业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313.专业三:焊接技术与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
3、设计划51(二)其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701.项目一: 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70四、主要保障措施81(一)机构设立81(二)保障机制85(三)过程管理86(四)经费保障88五、经费预算90六、实施步骤92附件1:94附件2:9754序 言为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以质量建设、能力建设、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为要素的学校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导我校圆满完成-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我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
4、计划(20102012年)、-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吉教联字201522号)和-县职教中心20162020年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结合-省教育厅相关工作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组织骨干力量并聘请有关企业专家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系统策划制定-县职教中心-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本方案共分为“建设背景和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和“实施步骤”六个部分,制定了-县职教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县职教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
5、费管理实施细则。根据-省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方案要求,并结合长-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与应用”三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按照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通过对地方相关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学校办学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围绕省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完善“学校企业化,基地工厂化,课堂车间化,学院员工化”的四化建设。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6、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建设预算总资金为1630万元,其省财政资金为8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0万元,对资金进行了合理分配,并确定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具体验收指标。同时,制定了科学的保障措施、实施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确保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一、 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县位于-省东南边陲,-市东北部,长-西北麓。东与安图县接界,南与临江市毗连,西南与江源区相连,西隔头道松花江与靖宇县相望,北与桦甸市、敦化市隔二道松花江相邻,东南部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
7、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接壤。东西宽87公里,南北长125公里,总面积6530平方公里。依据-县政府“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规划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1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为抢占绿色转型发展制高点,-科学提出了“三为主、两巩固、一培育”的产业格局,使经济社会步入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积极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为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科学制定了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长-国际
8、度假区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推进鲁能漫江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抓好仙人桥温泉等主要旅游节点的深度开发,加快推进-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博物馆建设。积极发展以人参为主的医药健康产业。加快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完善产品可追溯体系;加速以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和生物制品为主的五大系列产品开发;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高标准建设长-人参电子交易中心、国际参茸网等平台;加大国家级省部共建万良长-人参市场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发展以矿泉饮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全力推动农夫山泉、未来趋势等项目扩大产能、提档升级,全面加强恒大、鲁能等大体量项目的服务和跟进。统筹建设蓝莓、食用菌、森林猪等特色农
9、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争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从标准化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的产业链条,打造品牌优势,构建具有长-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巩固升级。转型升级木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和引导金隆木业等骨干企业实现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加大对市场竞争力薄弱和濒临破产的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以高端产品为主导,以中低端产品为补充的新格局。积极推动水电产业巩固提升,并将其改造成为安全可靠、保护生态、良性运行的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精电子商务产业,突出打造以“中国长-人参特产云平台”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由此可见“十三五”时期,是-县全
10、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决胜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美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而-地区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市场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中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资源匮乏,现有的技术工人又存在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等现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推进-地区绿色经济转型的战略政策,培养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紧缺人才,积极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已迫在眉睫。2.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是构建-区域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地区拥有职业与成人学校16所,其中,市教育局直属
11、学校4所,部门和行业办3所,县(市)教育局办5所,民办2所,省属学校2所;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示范校和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6559人,年社会培训人数达到1.26万余人次。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教职工12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人,“双师型”教师398人。全市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机电、医药、旅游、汽车运用与维护等15大类40个专业,有9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3个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职业教育的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关于加强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的意见和关
12、于改革和发展全市农村教育的意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层次偏低等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长-旅游行业的兴起,旅游已成为当前-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县域汽修、白钢铁艺行业。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将旅游、汽修、焊接技术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培训。做为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必然对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3.加强内涵建设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作为-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县职教中心不断总结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积极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
13、内涵建设,创新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地区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先优势,通过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将使全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同时,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更好地发挥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二)建设基础1基本情况-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省重点中等职业公办学校,是-地区唯一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
14、校。学校位于-县北新区鹿鸣街,校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楼、工厂、宿舍楼、食堂等建筑面积1.425万平方米。学校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机械制造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学前教育(幼师)、旅游服务与管理、护理、园林技术、中餐烹饪、声乐、舞蹈、美术特长班15个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是省级骨干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是市级骨干专业。学校开设对口升学班,涵盖10个专业。对口升学高等院校有: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农大、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程学院、长春税务学院、-农业工程技术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
15、化师范学院等19所院校。学校建有3个实训基地,3个实训车间,20个实训教室。学校教师10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3人,具有学士学位教师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教师25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教师56人;“双师型”教师6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24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5人。聘任客座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技工10人。学校连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先后获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省“优秀创业机构”等荣誉称号。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大型竞赛中获得各级奖项近百个。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
16、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特色发展,大力推进学校企业化、基地工厂化、课堂车间化、学生职业化的建设。学校面向市场开办专业、面向岗位设置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基地与生产挂钩。切实保证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学校就业门路广阔,辐射全国几十个大中型发达城市。与大连万达集团、上海联想集团、常州德莱仕集团、青岛太平货柜公司、北京新辣道集团等几十家企业形成固定就业基地,岗位工资居全国上游,就业巩固率达90%以上。2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多年来一直推行“学校企业化,基地工厂化,课堂车间化,学生员工化”的四化建设,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数以千名的技能型职业人
17、才。 (1)引入社会力量,走一主多元办学路线。通过引入当地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改革办学模式。学校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真正做到产教对接、专业对接,人才对接。2008年学校牵头成立校企联办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办工厂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纽带。在校办工厂中,深入推广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学生与工厂师傅、徒弟双重身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生产,学习,研发,创新,产学研创融为一体。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多元参与的办学特色。(2)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努力推行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8、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经济”的办学理念,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制订和完善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三位一体,推动教、学、做的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以岗位对接知识技能,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岗位对接知识技能为主线,以实习实训为纽带,实现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融合,全校推行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近几年学校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场地建设、实训设备建设、信息化建设和
19、校园环境建设。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职业活动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任务驱动等多元教学方式,强化现代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4)以产业对接专业,建设重点示范专业。随着长-旅游行业的兴起,旅游已成为当前-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县域汽修、白钢铁艺行业。秉承经济发展、教育适当超前的理念,围绕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要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统一规划、适当超前的布局,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将旅游、汽修、焊接技术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2008年,学校开设旅游服务
20、与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在201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5)打造师资培养通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我校本着以服务产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多方资源、渠道、平台共同打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通道,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企业实践培训以及国培、省培等专项培训,建设成一只创新型、实干型、拓展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21、6)通过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的提升,完善内部管理。学校注重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了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以及校内评价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由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并实行问责制。成立综合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健全,各项管理责任明确、落实有效。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工作体系,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和开发、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教学见习、校外实习、教师教研活动等进行经常性全过程督导和检查,真正实现规范化管理,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2、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评价改革。引进企业参与,加强过程评价,对传统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我们在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上有探索、有实践。学校于2012年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专业全面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实训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学生在企业实践课程中,由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师傅等组成评价小组,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把企业评价作为专业质量的评价要素,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获取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及时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法,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几年来,学校各项
23、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衔接不到位,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及技能形成衔接不够,过程评价尚需细化等。2专业教学设备急需更新,信息化建设仍需加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与应用三个重点建设专业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发展的专业实训教学设施配套尚不完善,急需更换新的设施设备。学校已有信息化建设项目,但由于建设时间不同、技术标准存在差异
24、,因此整合的不够,在发挥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功能上还有待于提高。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还不够充足,从长远看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3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融合,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办学过程中社会和企业的参与程度不够,学校教学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存在差异。4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应进一步扎实推进。如专业带头人队伍培养力度不够,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时间过少,“双师型”教师实际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能力更新过缓等。5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如何适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都需要做深入探讨、研究和实践,
25、并形成新的机制;6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乏职校特色,缺乏现代气息。素质教育内容较少,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不高,应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及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按照-省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与应用三个专业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专
26、业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特色,提高育人效益,建设适应-县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学校。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区域辐射能力,带动-县及长-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三)基本思路1战略思考深刻领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省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方案精神,围绕重点任务中的七项改革内容,以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培养新时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教育内容、师资
27、队伍建设和加强内部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校企融合之中体现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之中提练特色,整体设计和规划项目建设,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带动和引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2工作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学校现有建设基础,从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出发,确定建设项目的目标与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解决学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行项目建设负责制及项目目标管理,坚持成果导向,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组织协调,实现建设项目的目的,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3工作方法全校发动,全员参与,建立
28、健全组织机构,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成立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为示范校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示范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同类院校专家等参与专业建设,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示范校建设提供专业保障。在示范校建设中,我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切实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四)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认真学习贯彻
29、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及-省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方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内涵建设,围绕-省及长-地区汽车维修和服务业、焊接加工制造业、旅游酒店业等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深化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坚持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以建设现代职业示范校为目标,着力建设三个重点专业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带动学校的办学实力、服务功能、示范作用的整体提升。通过示范校项目建设,使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与应用三大特色精品专业在省内的骨干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大幅度提高学校品牌吸引
30、力,进一步推进“学校企业化,基地工厂化,课堂车间化,学生员工化”的四化建设,把学校办成为全省学校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特色办学的典范。2.具体目标(1)深化“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实践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引人更多的优秀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企业化,基地工厂化,课堂车间化,学生员工化”的四化建设。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联合长-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整合各校分散资源,与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相衔接,为区域内联盟成员提供合作办学、专业创新提升、实训实习合作、师资培训服务和资源共享活动等。(2)推行“工学结合”的人
31、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引企入校,校企对接”顶岗实习体系,贯彻执行“以岗定学、学岗融通、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原则,继续在全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施行“工学结合”下的“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重点建设专业施行“工学结合”下的“三学三实”人才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与应用重点建设专业施行“工学结合”下的“课堂学徒工厂”人才培养模式。(3)建立“理实一体,岗位对接”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岗位对接”教学模式。以当地产业对接专业设置,工作岗位对接知识技能,引企入校,建立校内联办工厂,学生在联办工厂中实习实训,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32、,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化。以实际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参考,扩建完善现有的3个校内实训基地,新增1个校内实训基地。共新建8个实训室。同时完善校内实训室的文化建设,引入企业文化,构建实习实训场景。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4)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通过组织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实现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完美转换,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完成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方案,建设6门核心课程,共同开发6
33、本校本教材。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完善全校各专业资源库建设,补充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1.2T。(5)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每年组织优秀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等活动。同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重点专业教师进行业务能力专项提升培训。完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研发、生产等工作,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9名参与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建设一支高师德水平、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学习研究
34、、创新实践型,适应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6)完善学校内部规范管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充实和完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规范招生和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评价考核制度等。编制学校系列管理制度文集1套,建立制度创新机制。(7)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标准, 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组织参与的多元多维考核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能力与素养共育,加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促进学校课程考
35、试与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8)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实现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理念以讲座、会议等多种活动方式落实到行为识别中;完善学校各种标识、文化用品等视觉识别建设;以走廊文化、实训室文化、校园景观文化以及生活区文化建设为主,彰显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完善学校的环境识别系统建设。3.预期效益(1)宏观效益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校将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实施-省中职示范学校建设,在破解教育与产业、学校
36、与企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作一些有益探索,在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省中职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实施-省中职示范学校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为-县以及长-地区汽车维修和服务业、焊接加工制造业、旅游酒店业等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县城市建设、打造立体资源宝库绿色生态旅游做出新贡献。(2)近期效益省中职示范学校建设的全面实施,将有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
37、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使学校在重点专业建设、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校在办学实力、发展活力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新突破, “三化”、“三学三实”、“课堂学徒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个重点专业将得到全面实施。“以岗定学、学岗融通、课岗对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开发6门核心课程,编写了汽车保养工作页汽车发动机实训手册餐厅服务实训指导书长-导游业务实训指导书焊工工艺实习实训指导手册钳工实训项目教程6本校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全面使用。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学术交流、鼓励学历进修、引进兼职教
38、师、“阶梯递进”模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优秀教学队伍全面建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赢共荣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两年的建设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全程参与示范校建设,保证建设方向准确性。学校与-县各汽车修配厂、4S店、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公司、白钢电焊厂等的合作将更加密切,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将稳步运行,实现校企间互惠互利,共赢共荣。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得到改善,综合功能得到更大发挥示范校建设项目完成后,实训场所布局进一步合理化,实训设备配置标准化,同时
39、继续发挥引企入校的优势,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有利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技能大赛、在职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得到更大发挥。服务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效益有所提高示范校建成后,将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作用,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名师服务团的职能及“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的优势,全面开展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礼仪培训及服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大型演出活动。示范校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详见下表:示范校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一览表序号标志性成果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与应用合计1优质核心课程2门2门2门6门2校 本 教 材2本2本2本6本3教学资源库
40、1 个1个1 个3个4专业带头人1人1人1人3人5骨干教师2人2人2 人6人6兼职教师3人3人3 人9人7新增或改建校内实训室数3个2个3个8个8毕业生“双证书”比例100%100%100%100%9毕业生就业率100%100%100%100%10社会培训人数600人次/年三、 重点建设内容(一) 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专业一: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负责人:冯文英(汽修专业负责人)专业组成员:邓迟顺(汽修专业执行主任) 王安东(辉腾汽车有限公司经理) 赵界民(-县恒远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 王延宏(-宏发名车汽车有限公司经理)万津男 刘志阳 李永坤(一)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省
41、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是全国汽车产业地域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生产基地设在-省的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目前共拥有全资子公司32家控股子公司17家资产总额达到1058亿元累计销售各类汽车860余万辆仅2015年销量就达104.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83亿元。一汽集团的发展壮大带动-省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产品为主导以长春市-市为聚集地相当数量的汽车企业按产业链条联系在一起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汽车产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汽车产值的三分之一强,发展汽车产业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省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省政府投入
42、大量资源发展汽车专业教育事业,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为本省汽车行业发展提供高科技人才储备。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二三线城市交通环境改善、人口集中、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措施,汽车市场需求将日益增大。2人才需求从目前全国和本地区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来看,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好汽车维修行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维修服务问题,建设以培养汽车维修行业“紧缺人才”为目标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汽车后服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汽车生
43、产量和销售量的持续增加,无论生产厂家还是经销商都要考虑售后服务问题。虽然几年来各大中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汽车销售网点和汽车特约服务站,但无论是汽车的零件销售、整车销售和维修服务都十分缺乏受系统培训的专门技术人员。据测算,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今后每年将递增10%20%左右。其次,汽车维修行业需要大量精通现代技术设备的专业人才,从汽车构造角度看,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采用,特别是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引入,使汽车成为一种融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身的复杂产品。正因为汽车构造越来越复杂,因而检测和维修更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这就要求维修人员不但要掌握汽车结构原理知识和维修技术,更
44、要熟练使用各种检测设备,否则维修操作将寸步难行。第三,汽车工业是-省的重点支柱产业,一汽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龙头企业,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重任,这就使得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考虑,做大做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解决汽车维修与服务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市场和学校的共同期盼。3.专业定位从本地区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来看,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法律意识、技术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上和门类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质
45、上。伴随着汽车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汽车服务岗位不断细化,社会对汽车服务人员的从业经验、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沟通技巧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为适应区域汽车维修行业快速发展要求,解决好汽车维修行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维修服务问题,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培养具备汽车维护能力、检测维修能力、交流合作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汽车维修行业“紧缺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二) 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高教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建-省和长
46、-地区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类专业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将汽车专业建设成为融教学、生产、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教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专业。2.具体目标(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完成“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2门核心课程,编写2本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推行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与企业共建有生命力的、可持续更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创新评价模式,形成多元多维评价模式。(2)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全员“双师”队伍。通过多通道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教学能力等。通过参与专业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建设能力。(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增加校企合作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整合,提升实训效果。扩大规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 建设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特点,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立足真实环境组织“一体化”教学,制订“课堂车间化、学生员工化、就业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