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2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前二十二回描写前世姻缘,二十三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
2、响很大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4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5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
3、教,予以排斥。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6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7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A标志着西学
4、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91916年,陈独秀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10
5、20世纪初期,汉语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以“国”字开头的词语,包括“国画”“国乐”“国术”“国药”“国学”“国医”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些词汇的运用逐渐普遍化。这反映了()A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B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C外来文化刺激民族文化发展D新文化运动纠正了形式主义偏向11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塑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B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C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D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6、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13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7、14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15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C欧洲宗教
8、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
9、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经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
10、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材料二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
11、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效用的原因。(6分)1解析: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不是讨论石窟艺术发展的整体原因,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修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鲜卑族汉化的程度,在佛教艺术上也有反映,佛教雕塑越来越接近汉文化,故选C;D项只是
12、片面的理解,排除。答案:C2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前世姻缘”“今世姻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这体现了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对明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日益强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婚姻自主日渐流行,故B项排除;材料也不能反映出爱情至上观念流行,故C项排除。答案:D3解析:据材料“僧人出家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可知,佛教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忠君爱国、孝道,说明佛教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故选D项;佛教与儒家思想主张不尽相同,“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是主动行为,排除
13、B项;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且材料强调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佛像服饰带有明显的汉化特征,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故D项正确;儒学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三教融合,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兴起,理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D项正确;儒家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稳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答案:D6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
14、清之际中外科技的交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得益于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学是否突破传统,故A项错误;B项错在“全面融合”;C项错在“普遍认可”。答案:D7解析:同文馆课程内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儒家经典,旨在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进程开始于明朝末年,排除A项;B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答案:C8解析: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传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同样遵循“物竞天择
15、,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进化论与其救亡主张相结合,而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A项错误;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B项错误;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错误。答案:D9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意在批判封建伦理,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主张国家至上,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B1
16、0解析:出现很多“国”字开头的词语,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在外来侵略的刺激下产生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这些词语的运用普遍化,更加反映出这种刺激的作用,故选C;A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用“国”字开头不等于高雅,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纠正了形式主义偏向,故排除D。答案:C11解析:鉴真是唐朝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
17、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C项中的“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阳明学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发展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D14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欧洲在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现代化学,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炼丹术不属于科技成果,C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D错误。答案:B15解析:材料时间是
18、1485年、1489年,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也还没有形成,故排除A、B、C;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严禁“滥用”印刷术,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故D正确。答案:D16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A项;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B项;19世纪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局限于传教士之间,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治革命,排除D项。答案:B17答案:观点:中国文化在兼容并蓄与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属
19、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域的香料、核桃、葡萄等植物传入中国,还有多种乐器、歌舞以及佛教等传入中国,佛教在魏晋时期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宋代新儒学则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更为思辨化和理论化的理学,儒学在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不断进化。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冲击,原有的制度和文化的弊端日益显露,但是中国文明没有消亡,先后有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改造中国文化,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总结: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同时不断学习更新,中国文化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历久弥
20、新,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18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得出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据材料一“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得出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据材料一“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得出实
21、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第(2)题据材料一“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得出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存在缺陷;据材料二“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得出中西两种文化理念存在差异;据材料二“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得出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阻碍;据材料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据材料二“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得出传统儒家思想的严格控制和排他性。答案:(1)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2)原因: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存在缺陷;中西两种文化理念存在差异;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阻碍;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的严格控制和排他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