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检测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检测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检测题一、单选题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2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下边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日
2、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谚文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ABCD3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4在北京冬奥会上,从奖牌、图标、场馆的设计和名称到点燃火炬的长信灯、中国运动员队服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都蕴藏着浓厚的“中国风”,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靓丽
3、的风景线。这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C文化交融的发展趋势D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5元青花中的重要图案藤曼最早来自古埃及,后来传入希腊、罗马,此后这种图案也融入伊斯兰文化,而阿拉伯人很喜欢白色和蓝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元朝诞生的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这种白底蓝色葡萄藤的图案。元青花的形成反映了()A元朝商品经济繁荣B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6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清朝大臣完颜麟庆在参观了少林寺后,因久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后来少林寺也请匠人把此次演武盛况画在寺内白衣殿(观音殿)内的北墙之上,是为武僧
4、演武图(如图)壁画。该壁画()武僧演武图A反映了崇武的社会风尚B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C印证了佛教的正统地位D体现了写意的艺术风格7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宗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B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C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做准备D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8唐代文献中有“出身法”,即户籍中门荫或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其影响可以在日本古代“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读书三品出身法”中看到类似的记载。材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B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C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D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9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
5、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A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B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C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0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
6、的社会运动1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C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D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12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大约在2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越南移植中国的赋税制度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ABCD13两汉时期,儒
7、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14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从侧面说明了A东学西传B西学东渐C欧风美雨D对外开放15据某位学者回
8、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1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
9、、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这一做法遗产种类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线性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记忆遗产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1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化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观察下图,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位于图中()ABCD19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
10、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20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二、非选择题21【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1、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
12、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北宋首倡“茶德”,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
13、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
14、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国门。2019年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宋时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茶全球传播的价值论析(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全球传播的原因。2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
15、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
16、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材料二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
17、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3)
18、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500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
19、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黄宗羲等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结合所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反传统的倾向,同时传教士等将外国科技传入中国,方以智、黄宗羲等思想家一方面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另一方面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反映出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肯定明清之际思
20、想家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而非指出其局限性,排除A项;当时认可和学习西方科技的主要是少数进步思想家或科学家,“普遍认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之际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全面融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可知,“中华文化圈”是以汉字为承载,所以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和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都体现了以汉字为承载的中华文化圈,符合题意,B项正确;越南虽然以汉字为基础,但他们创造了颜文,颜文已经不属于汉字,不应该属于中华文化圈,不符合题意,排除包
21、含的ACD项。故选B项。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是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冲击禁欲主义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等思想对其有借鉴意义,另外根据材料“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可以得出材料可以表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B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结合已有知识,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等等,可知中国文化外传远远早于16世纪,排除C项;中国
22、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各有所长,优劣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由材料“点燃火炬的“长信灯”“山水画”“同心圆玉璧”,可见北京冬奥会处处“中国风”,充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显示北京冬奥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际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关文化交融,排除C项;材料“长信灯”“山水画”“同心圆玉璧”本身属于高雅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材料“元青花中的重要图案藤曼最早来自吉埃及,后来传入希腊、罗马,此后这种图案也融入伊斯兰文化,而阿拉伯人很喜欢白色和蓝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元朝诞生的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这种白底蓝色葡萄藤的图案。”可知,元
23、青花是由古埃及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元朝商品经济繁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林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武僧演武图将少林演武情景画在了墙壁之上,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官员、寺院对“武”的态度,不能代表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风尚”,排除A项;清朝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佛教的地位并不稳定,没有取得
24、正统地位,排除C项;演武图是对当时武术表演情景的再现,不属于写意,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当时欧洲的数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活跃在皇帝身边,反映出早期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B项正确;受中国文化专制政策影响,西方宗教并未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的活动与近代西方侵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唐朝的“出身法”影响到古代日本的“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的“读书三品出身法”,体现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25、世界意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了日本和新罗,但不能说明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了日本和新罗,未体现外国文化影响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材料“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可知,儒家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式的政治秩序和社会传统使得国家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并在强有力的资源动员和调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家的家族共同体主义、重视诚信道德等传统伦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
26、;材料体现了韩国经济建设受到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韩国民族文化被重塑,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保留了大量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为欧洲
27、大学的兴起创造重要条件,同时又将大量中国文明传入欧洲,说明阿拉伯人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保留大量其他地区文化不代表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排除A项;阿拉伯是保留了大量西方文化,不能说明二者文化同根同源,排除B项;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随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正确,A项正确;大约在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排除,排除BD项;越南的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排除,排除C项。故选A项。1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
28、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不是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西学逐渐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顺治帝对汤若望大力夸奖,并任命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工作,是西学东渐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顺治帝对西学的赞赏,不能反映东学西传,排除A项;汤若望是欧洲传教士,材料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当时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
29、选B项。15D【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1
30、7B【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中都有代表成就入选,由此可知这一做法是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文化领先世界,排除A项;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18C【详解】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即位于图中处的国家,C项正确;图中处即北非的埃及并不是当今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排除A项;意大利即图中指向的国家并非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排除B项;图中指向的墨西哥并非当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排除D项
31、。故选C项。19C【详解】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频繁,C项正确;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0D【详解】根据“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可知,材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出现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师夷长技”只反映了学习西方技术,不能体现“有体有用”,排除B项;甲午战后出现实业救国思潮
32、,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1(1)内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任意答对三点)(2)影响:增强了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的信心和依据;儒家学说成为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知和善修睦、热爱和平;根据
33、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2)影响: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可知增强了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的信心和依据;根据材料“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可知儒家学说成为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可知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2(1)基本理念:重教崇德,天人合一,人伦和谐。(2)影响:改变
34、饮食习惯,丰富物质生活;改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发展;推动中英茶叶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3)原因:学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详解】(1)基本理念:根据材料“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可知,重教崇德,天人合一;根据材料“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可知,人伦和谐。(2)影响:根据材料“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
35、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可知,改变饮食习惯,丰富物质生活,同时也改变了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可知,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发展,也推动中英茶叶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3)原因:根据材料“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国门。”可知,学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推动;根据材料“2019年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联合
36、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根据材料“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23(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包容性。(2)表现: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3)贡献:中国先进的科
37、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及其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4)原因:固守农耕经济;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理学思想;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等。【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敬天保民”,得出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依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出崇尚天人合一;依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依据材料“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得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自强不
38、息,厚德载物;依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分析,得出本土性;依据材料“老子提出孟子提出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得出多样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凝聚性;连续性;依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得出包容性。(2)表现:依据材料“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得出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3)贡献:从中国科技对欧洲的影响分析,得出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及其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39、重要条件,依据材料“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得出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4)原因: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分析,得出固守农耕经济;从政治专制分析,得出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从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分析,得出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从理学的影响分析,得出重人伦轻自然的理学思想;从对外政策分析,得出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等。24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40、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
41、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详解】根据材料“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生命延续力。根据材料“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在与境内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同化力与融合力。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可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题目,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等所学知识,从生命延续力、同化力、融合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要求论述条理、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