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97106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七篇_诗人 尝茶(唐)刘禹锡 生柏芳丛鹰嘴芽, 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霄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满碗花。 暮春季节的早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芳香和风雅发生。 说明:得到老郎寄与的茶叶,于夜间煎饮,因月色光明,照在茶碗里,茶汤的色泽更好看,诗中有湘江两字,说明此诗作于湖南。 茶在唐代,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饮料。不仅普及,而且进展起极有特色的茶文化,并出现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以高度审美的眼光看待采茶到饮茶的系列活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整理与总结。 千年之前的茶艺,虽与当今人们饮茶的习惯

2、有诸多不同,却隐含后世茶道的本质道理。真正意义上的茶艺或茶道,正是从唐代进展起来的。 制茶的原料是茶树嫩芽,天生茶芽有苦涩气,制茶时须加以抑制,此外,将鲜嫩的叶片制成可冲泡煎煮的饮品,还需经过萎凋、揉捻、烘焙等程序,目的分别是:萎凋,令鲜叶失去原本挺硬状态,变得松软;揉捻,是压迫细胞组织,令茶汁流出,冲泡煎煮时能获得更多浸出物;烘焙的目的主要是蒸发水分,干燥之后会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以防霉变发馊。现代茶叶的制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等品类。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鲜芽采下后要尽快杀青,亦即用高温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保持鲜叶的青绿色泽。现代通行的是炒青法:把鲜茶放在

3、180200的锅里炒310分钟,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防止发酵。绿茶对揉捻的要求程度也较严格,需要茶汁流出,但又不能流出太多,以免其中的单宁成分遇到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变红。综合考量,绿茶叶细胞的破裂率在4555最宜。揉捻之后再进行烘干,绿茶便告制成。 红茶是发酵茶,萎凋过程以晾晒为主,揉捻的程度也更重于绿茶,更多茶汁流出凝聚在叶片表面,所含单宁成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棕红色,之后静置发酵,令氧化更加充分,也使茶叶的苦涩味得到抑制,更加芳香。发酵之后高温干燥即成红茶。 乌龙茶是经过半发酵的茶品,制作过程中兼有红、绿茶的工艺:先将茶叶晾晒萎凋,再进行摇青茶叶放在竹筛内前后左右摇动,使叶片边

4、缘相互摩擦,茶汁流出,单宁氧化,形成绿叶红边镶,之后经过炒青、揉捻、烘焙而成。 花茶要在茶坯基础上再加工,其原料多为绿茶,少数品种为乌龙茶,茶坯经过鲜花窨制,令茶叶充分汲取花的香气,成品便既有茶叶的芳香,又有鲜花的芳香。最常见的便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 黑茶,属于紧压茶,前期制作工序与绿茶相差无几,惟干燥程度不同,绿茶经干燥后含水量不足10,黑茶则高达34,这样便令茶叶中残留的酶依旧保持肯定的活性,可在干燥后连续进行自然发酵过程。近年来茶类大热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就借鉴了这一技术,因此普洱茶制成之后不仅不是结束,反而是品质连续优化的开端。故有越陈越香之说,未发酵的普洱生茶经过若干年的陈化,

5、可完全发酵,成为熟茶。当然,从科学依据看,普洱茶永不过期之说明显是夸张之词,但普洱茶制成之后,品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把目光转回唐代,那时的茶类当然没有这么琳琅满目,制作工艺也大有不同,依陆羽茶经记载,茶叶的制造,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工序,饮茶的方式,也独具特点。下面就结合诗人语录,一一浅析之。 采摘新芽,是制茶的第一步,茶树生于南中国,冬季处于不活跃状态,但并不凋零,春季抽出新枝新芽,便是茶人最中意的春茶。 唐人对新茶是非常看重的,春来嫩芽萌生,便抓紧时间采摘制茶。刘禹锡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仿佛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张籍也有

6、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韩:数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白居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所谓火前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紧连清明节,因此唐人的火前春与今日人们讲究喝明前春的习惯并无二致。事实上,自唐之后,宋、元、明、清等历代的茶道茶艺,都有这一特点,足以说明国人饮茶讲究新奇精细的习惯肇始于唐,流传千年而不衰。 茶叶采摘之后是加工,唐代流行的方法是蒸青:把新芽铺在蒸笼里蒸制,然后取出冷却,以此达到杀青目的,是为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唐宋制茶,几乎只有蒸青一途,但后世人渐渐

7、发觉,这样对茶叶自然的芳香是很大的损害,炒青则可更好地保持香气,因此明代之后,蒸青渐为炒青所代替。 蒸青之后,把叶芽从笼内取出,经过锤捣拍压,把茶叶制成饼状,再烘烤焙干,就是可以煮饮保存的茶饼: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讲究的茶饼要呈现光润的表面,由于这样的茶饼在制作时舂捣拍压比较到位,茶汁渗出多,而不是藏在叶茎组织内;应当呈黄褐色,由于这说明茶饼在当天就制作胜利,若拖拖拉拉,制作过程延宕,茶饼表面就会氧化成乌黑的颜色;茶叶蒸得足够软熟,拍压得又紧密,茶饼表面就会平整光滑,反之则松散、凹凸不平。 好交际的爱茶之人还常常以茶饼交换馈赠,共享佳茗友情,也成为常见的诗题。如卢

8、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白居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满火芳香碾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味道,寄与春风酒渴人等等。 茶饼既成,饮法却不像现代人这样冲泡,而是先需要煎煮。 煮茶之前,先得把茶饼碾碎,茶饼多为圆形,故有云:山童碾破团团月,碾成的茶末越细越好,诗人咏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茶碾的材质各有千秋,陆羽在茶经里列举的

9、均为木质: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而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精致的茶具,多为银质鎏金,非常精致,其中那件银茶碾,通高7、长27.7、宽5.6厘米,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说明这件器物造于公元869年,文思院则是唐代专供皇室金银器的官方作坊。 茶末碾成,经茶罗筛细,贮存在茶盒里,煮饮时用茶则量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件银匙,一件是长柄匙,全长35.7厘米,匙面小而圆,应是煎茶时搅拌所用;另一件长19.2厘米,匙面略大,匙柄略弯,就是量茶末的茶则。当然,在陆羽看来,

10、茶具远可以不这么豪华,茶经中列出的茶则,是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茶末既已备好,下一步程序是煮水,煮水用的器具是茶釜,或称茶鼎,一般为铸铁制作,腹壁深而直,以免水沸出釜外,在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诗中,也都提到茶鼎,只是诗语均非常写意,重在表达诗人禅心,皮诗作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陆诗则为新泉气味良,古铁外形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曾过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煮茶的水要沸腾,但又不行沸得过于厉害,陆羽讲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11、,三沸之后,水老,不行食也。 唐人饮茶,讲究调味,一沸阶段要在水里放点食盐,这是后世茶道中所不常见的。 二沸时,将水舀出一勺,用竹搅动勺里的水,形成漩涡,再把茶则中的茶末倾入勺的中心,那么茶末就会顺势下沉,不一会儿,釜内的水到三沸,就把舀出的那勺水连同茶末倒回,这时水面上会浮起一层雪白浓密的泡沫,唐人称这一过程为育华,是饮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诗人赏不够的风景: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湘瓷泛轻花,涤尽昏

12、渴神、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二】 刘禹锡:贾客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三】 刘禹锡:柳花词三首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全文赏析 每到暮春季节,河堤、池

13、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快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闻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殊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

14、花的品行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加变法革新失败后,遭受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四】 刘禹锡:白太守行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旧两眉低。 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 夸者窃所怪,贤者默思齐。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五】 刘禹锡: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 我孤尔众能

15、我伤。天生有时不行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六】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全文赏析 诗中,前四句是对城市荒芜的伤感,“华表半空经霹雳”表达悲愤,后一句说到了寿州楚王墓前的石雕情景,从诗里可以想见,楚王坟也是厚葬,墓前有华表、石麟、石碑等,一派庄重肃穆之仪卫。秦始皇自视功绩显赫,必会在自己的陵墓上设有象征仪卫的象生石雕。而自己刚见到碑文,可上面已满是灰尘。表达哀痛激愤。最终两句抒发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东瀛

16、会变化,这个地方还要变成路。 文学史上记录的刘禹锡诗词作品【篇七】 刘禹锡:泰娘歌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 走上皋桥折花戏。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长鬟如云衣似雾, 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 纤指破拨生胡风。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 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妆奁虫网厚如茧, 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今始。安知鵩鸟座隅飞, 孤独旅魂招不归。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朱弦已绝为知音, 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