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五篇_诗词选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五篇_诗词选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五篇_诗词选录 刘禹锡:柳花词三首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全文赏析 每到暮春季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快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闻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
2、,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殊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行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加变法革新失败后,遭受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篇二) 刘禹锡:贾客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趋时鸷鸟思,藏镪
3、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篇三) 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貂裘代马绕东岳, 峄阳孤桐削为角。地形十二虏意骄,恩泽含容历四朝。 鲁人皆解带弓箭,齐人不复闻箫韶。今朝天子圣神武, 手握玄符平九土。初哀狂童袭故事,文告不来方振怒。 去秋诏下诛东平,官军四合犹婴城。春来群乌噪且惊, 气如坏山堕其庭。牙门大将有刘生,夜半射落欃枪星。 帐中虏血流满地,门外三军舞连臂。驿骑函首过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朝廷侍郎来慰抚,耕夫满野行人歌。 泰山沉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今逢圣君欲封禅, 神使阴兵来助战。
4、妖气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千钧猛簴顺流下, 洪波涵淡浮熊罴。侍臣燕公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岳神望幸河宗舞。青门大道属车尘, 共待葳蕤翠华举。 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篇四) 刘禹锡: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全文赏析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经常希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盼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
5、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这里应特殊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因此,这“有几多”当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
6、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意品行修养;中年乐观参与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逆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苦痛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
7、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惋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落人间,看不到国家兴盛景象的来临。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盼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非常苦闷的。此诗表面好像是表现诗人的安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特点之二是“对仗”。原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写作背景 刘禹锡热门诗词选录(篇五) 刘禹锡:淮阴行五首
8、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编辑推举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共享(5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绚烂的人文历史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增加我们的学问储备,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您无法忘记的刘禹锡古诗词有哪些呢?面对这些问题,工作总结之家我为大家收集了“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欢迎阅读,盼望能为您供应一些灵感。
9、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一) 刘禹锡: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全文赏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乐观参加谋议,并担当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帮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
10、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行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咏史(其一)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确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珍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
11、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状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布满着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
12、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愿。”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一般人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留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非常在意,非常感慨。可以说,任安家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
13、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相互倾轧。诗人的两次遭贬,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珍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久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昂扬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顽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这首诗借史说话,抒发感慨,将叙事、谈论、抒怀融为一体。史记中短短的一句话,诗人撰写成一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白心志,感情剧烈,志向
14、坚决,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高位?”刘禹锡的咏史(其二)别出心裁,让人有深远的回味与联想。晚唐时宦官擅权皇权旁落,朝廷用人唯宦官之喜好,明于治乱之士无不痛恨,宦官亦忌惮正直之朝臣,所用之人大多无能之辈,戏嘘之人。这首诗是他的早年之作,诗中流露出了对朝庭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叹。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二) 刘禹锡:畬田行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
15、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怀。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学问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宝贵
16、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解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闻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确定的推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由于的铭文。惟:只。吾:我,这里是指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
17、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致的经典,但就江苏训练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宝贵的。金者贵义,是宝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
18、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剧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四) 刘禹锡:墙阴歌 白日左右浮天潢,朝晡影入东西墙。昔为儿
19、童在阴戏, 当时意小觉日长。东邻侯家吹笙簧,随阴促促移象床。 西邻田舍乏糟糠,就影汲汲舂黄粱。因思九州四海外, 家家只占墙阴内。莫言墙阴数尺间,老却仆人如等闲。 君看眼前光阴促,中心莫学太行山。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五)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集锦(4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观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20、成部分。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心中触动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我为大家细心推举的“王昌龄古诗词选录”,仅供大家参考,假如喜爱可以保藏!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篇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其次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其次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漫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
21、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充满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呈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早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
22、感油然而生。在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原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行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耸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由于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犹如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吩咐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净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
23、来比方高洁清白的品行。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清澈的品行。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亮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净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
24、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呈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顽强的性格。矗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致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自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其次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写作背景 王昌龄
25、古诗词选录(篇二)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全文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其次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任凭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突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26、。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由于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像。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肯定会联想许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妙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剧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行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明显只是触发.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27、一个外因。假如没有她平常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剧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篇三) 1、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蒙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2、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琴
28、孤桐秘虚鸣,朴实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6、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旧。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7、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兴奋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8、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9、
29、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10、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孤独,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11、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2、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受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13、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原来清净所,竹
30、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14、题灞池二首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15、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16、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7、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18、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
31、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19、留别 秦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 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 20、题净眼师房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2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2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32、明月何曾是两乡? 2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仆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2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2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2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9、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篇四)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
33、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独上:一作“独坐”。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退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加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奇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纳了层层深化、反复渲染的
34、手法,制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非常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白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简单引起人的孤独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经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
35、“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哽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召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掌握不住,最终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终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详细、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奇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非常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
36、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退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即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气了。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合集六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观赏学习唐宋诗词,它凝聚着很多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您知道刘禹锡有哪些出名的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欢迎阅读,盼望能为您供应一些灵感。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篇一】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
37、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释: 1.寂寥:安静;空旷。 2.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可译作春天。 3.排云上:游览云霄。 4.碧霄:高空,青天。 古诗词鉴赏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久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忱讴歌了秋天的美妙。更犯难得珍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自宋玉于
38、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心情;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谈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颜色,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呈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移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游览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
39、所呈现出来的气概,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或许,诗人是以鹤自喻,或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赐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概雄浑,意境壮美,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珍贵的精神财
40、宝。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篇二】 刘禹锡:飞鸢操 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 箭头砉划声相像。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 游鹍翔雁出其下,庆云清景相回旋。忽闻饥乌一噪聚, 瞥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鹓雏。 畏人避犬投高处,俯啄无声犹屡顾。青鸟自爱玉山禾, 仙禽徒贵华亭露。朴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 游童挟弹一麾肘,臆碎羽分人不悲。天生众禽各有类, 威凤文章在仁义。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篇三】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仿佛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
41、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 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 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 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篇四】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全文赏析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
42、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晰,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始终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连续。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由于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
43、存亡。道观中特别宽敞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常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芜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芜。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剧烈的对比。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予的意思看,则
44、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转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莫非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视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连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大事加以讽刺,除了寄予的意思之外,仍旧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刘禹锡闻名诗词的经典选录【篇五】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文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谈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孤独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