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某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某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B.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C.光面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D.NADP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光解而产生,NADH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答案】D【分析】真核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 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 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
2、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和 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在;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 发 送 站 (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动植物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糖体细胞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
3、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A错误;B、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都与溶酶体有关,具有溶酶体的细胞一般都有自噬作用,但是不一定有吞噬作用,B错误;C、粗面内质网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C错误:D、NADP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光解而产生,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NADH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D正确。故选D。2.内质网
4、的结构是隔离于细胞质基质的三维管道系统,在内质网中加工的蛋白质可以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卷第2页,共30页内质网 8 P H泡状小管群小泡运出蛋白驻留蛋白KDEL受体蛋白高尔科本驻留蛋白KDEL8 P l M 受体蛋白回收途在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H小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及包装B.KDEL受体蛋白与内质网驻留蛋白结合后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C.若驻留蛋白被错误的分泌并运输到高尔基体上,无须识别也可被COPI小泡重新回收回
5、内质网中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答案】c【分析】内质网由脂质和多种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若驻留蛋白进入到高尔基体,内质网驻留蛋白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使内质网驻留蛋白被选择性回收。【详解】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H具膜小泡,包裹着经内质网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A正确;B、内质网驻
6、留蛋白是指经核糖体合成、内质网折叠和组装后,留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推断内质网驻留蛋白与KDEL受体蛋白结合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B正确;C、内质网驻留蛋臼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C错误;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等)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D正确。故选C。3.外泌体是一种由活体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小囊泡,具有细胞通讯作用,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泌体的
7、释放过程:首先,细胞膜内化形成胞内体,胞内体聚集形成多泡体(MVBs),MVBs与亲本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外泌体排出细胞。多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外泌体释放,小 GTP酶蛋白通过影响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促进外泌体分泌。下列有关外泌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外泌体是一种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B.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需要蛋白质的参与C.细胞呼吸的快慢不影响外泌体的释放D.具有通讯作用的外泌体必定含有信号分子【答案】C【分析】1、细胞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脂双分子层均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
8、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解】A、外泌体是一种由活体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小囊泡,A 正确;B、由题干“小 GTP酶蛋白通过影响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促进外泌体分泌”可知,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需要蛋白质的参与,B 正确;C、外泌体的释放为胞吐,需消耗能量,所以细胞呼吸的快慢影响外泌体的释放,C 错误;D、若要传递信息,则具有通讯作用的外泌体内需要含有信号分
9、子,D 正确。故选C。4.过氧化氢酶(CAT)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衰老叶片中CA T的活性明显下降。研究者为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燕麦叶片衰老的影响,设置了 60、180和 300kg-hm-23个播种量(分别用DI、D2、D3表示),每个播种量设0、90和 180kg-hm-23个施氮量(分别用NO、N l、N 2表示),检测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卷第4 页,共 30页A.氮肥中的N 可作为合成脂质、核酸、酶、ATP等物质的原料B.一定情况下,施氮量增加能够加速叶片的衰老C.衰老叶片产生过氧化氢少,导致CAT活性下降D.合理密植有利于减缓叶片的衰老【答案】C【分析】分析题干信息
10、可知:过氧化氢酶(CAT)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衰老叶片中CA T的活性明显下降。实验目的是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燕麦叶片衰老的影响,自变量是施氮量和播种量,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核酸、酶、ATP等物质中含有N 元素,故氮肥中的N 可作为合成脂质、核酸、酶、ATP等物质的原料,A 正确;B、分析题图数据可知,D1组和D2组,随着施氮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故施氮量增加能够减缓叶片的衰老,而 D3组随着施氮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即一定情况下,施氮量增加能够加速叶片的衰老,B 正确;C、衰老叶片中CAT活性下降的原因并不是产生过氧化氢少导致的,C 错误
11、;D、分析题图数据可知,相同施氮量时,随播种量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故可知合理密植有利于减缓叶片的衰老,D 正确。故选C。5.细胞色素c 参与线粒体中 H 与氧气的结合过程。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通过释放细胞色素c 进入细胞质基质,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色素c 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B.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产生的ATP将减少C.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分离开来,从而研究线粒体的功能D.有氧呼吸产生的 H 一半来自葡萄糖,一半来自水【答案】C【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
12、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 个 H 酶;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 T P,产生少量的ATP。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 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 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 TP,产生少量的能量。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 H 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 个 0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 T P,产生大量的能量。【详解】A、细胞色素c 参与线粒体中 H 与氧气的结合过程,推测其是一种有氧呼吸第
13、三阶段需要的前,大多数细胞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因此细胞色素c 是细胞中普通存在的一种蛋白质,A 正确;B、根据题意,“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通过释放细胞色素c 进入细胞质基质,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从而引起细胞凋亡”,说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 H 与氧气的结合过程减弱,产生的ATP将减少,B 正确;C、分离细胞器所用的方法为差速离心法,C 错误;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脱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结合形成CO2的过程也脱氢,参与反应的1 个葡萄糖中含有12个 H,参与反应的6个水中也含有12个 H,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 H 一半来自葡萄糖,一半来自水,D 正确。故选
14、Co6.线粒体外膜分布着孔蛋白构成的通道蛋白,丙酮酸可以经此通道通过。而线粒体内膜由于蛋白质含量高导致通透性低,丙酮酸需通过与H+协同运输的方式由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试卷第6 页,共 30页A.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比值大于线粒体外膜B.丙酮酸穿过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C.H+通过质子泵由线粒体基质进入膜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改变线粒体内膜对H+的运输速率【答案】B【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
15、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详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多种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比值大于线粒体外膜,A 正确;B、丙酮酸通过内膜时,丙酮酸要借助特异性转运蛋白,利用H+(质子)协同运输的方式由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因此消耗氢离子的梯度势能,因此为主动运输,B 错误;C、H+(质子)通过质子泵由线粒体基质进入膜间隙是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 正确:D、蛋白质变性剂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失活,H+(质子)通
16、过质子泵由线粒体基质进入膜间隙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速率会降低,D 正确。故选B7.肝细胞和细菌都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中细菌协助葡萄糖运输的载体蛋白为GLUT”肝细胞协助葡萄糖运输的载体蛋白为GLUT2,其运输的速率和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树明啊冠繁蛹悟-细菌(GLUT,Vmax-A/:一 肝细胞(GLUT?)磷脂双分子层;7Z_ (无蛋白质)1 2 3 4 5 6 7 8 9 1011葡萄糖浓度(mmol/L)A.协助扩散可以降低细胞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B.A点与B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是G L U T 数量C.C点与A点相比,C点葡萄糖转运速率
17、低的原因可能是肝细胞G L U T?少D.载体蛋白的存在能显著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答案】B【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需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的扩散方式。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3、胞吞与胞吐:(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大分子与膜上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
18、吞。(需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2)胞吐:当细胞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需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3)细胞进行胞吞、胞吐作用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影响因素:(1)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被转运物质的浓度主要影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中,被转运物质的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大。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中,当被转运物质的浓度较小时,随被转运物质的浓度的增大,运输速率也逐渐增大;被转运物质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输速率不再继续增大,原试卷第8页,共3 0页因是受转运蛋白数量的限制
19、。(2)转运蛋白数量对跨膜运输的影响:自由扩散不受转运蛋白数量的影响。转运蛋白主要影响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转运蛋白数量越多,运输速率就越大。主动运输还受能量供应的影响。(3)氧气浓度对跨膜运输的影响:氧气浓度通过影响细胞的呼吸进而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氧气浓度主要影响主动运输。(4)温度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前的的活性影响能力供应,进而影响主动运输。温度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性,影响各种运输方式。【详解】A、协助扩散将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过程中,膜两侧的浓度差缩小,所以协助扩散可以降低细胞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A正确:B、
20、A点与B点相比,载体蛋白GLUTi数量一样多,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葡萄糖的浓度,B错误;C、C点与A点相比,两点葡萄糖浓度一样,因载体数量不同而运输速率不同,C正确;D、与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相比,有载体时运输速率明显加快,所以载体蛋白的存在能显著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D正确。故选B。8.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由两条分别含109个 和119个氨基酸的肽链组成,能清除氧自由基,其催化活性受下图模型甲、乙所示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酶抑制剂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 乙A.组成SOD的氨基酸可能有2 1228种排列顺序B.SOD能为清除自由基的反应提供活化能从而发挥催化活性C.若
21、提高底物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则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模型乙所示D.高温处理后SOD结构发生改变,但仍能与双缩胭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D【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由两条分别含109个 和119个氨基酸的肽链组成,则该酶含有氨基酸109+119=228个,肽键数=228-2=226个。结合图形分析可知,甲图表示竞争性抑制,即抑制剂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导致底物与酶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反应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图乙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即抑制剂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导致酶的结合发生改变,底物不能与酶结合,进而降低了酶对反应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详解】A、SOD是-种具体
22、的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故组成SOD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只有一种,A 错误;B、SOD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并不能为清除自由基的反应提供活化能,B 错误;C、若提高底物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即底物浓度增加后,在酶与底物的结合机会增加,则说明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模型甲所示,C 错误;D、高温处理后SOD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是仍然存在肽键,依然可以与双缩版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 正确。故选D。9.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 收(或释放)速率,得到下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的前3 小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线
23、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B.如改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 点的位置将下移,48小时净积累量为负值C.由图可知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刻为第6、18、30、42小时D.实验中该植物前24 小时有机物积累量小于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实线表示室内CO2浓度变化,虚线表示CO2吸收或释放速率;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则植物会向外界释放CO2,故室内CO2浓度升高;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则植物会从外界吸收CO2,故室内CO2浓度降低。试卷第10页,共 30页【详解】A、实验的前3 小时CO2释放速率不变,说明叶肉
24、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A 错误;B、如改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光合作用减弱,吸收的CO?减少,c 点的位置将升高,B 错误;C、由图可知在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刻为第6、18、30、42小时,但由于植物还有很多不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故在这4 个时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 错误;D、分析曲线可知,在 24时,室内CO2浓度高于。时,48时室内CO2浓度低于24时,故该植物前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小于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D 正确。故选D。10.研究发现机体内多种因素可以激发或抑制细胞的增殖,例如cAMP能
25、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的分化,cGMP与之相反。抑素是细胞内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分裂期cAMP的浓度比分裂间期低B.在肿瘤细胞中,cAMP与 cGMP的比值明显上升C.抑素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D.cAMP和 cGMP的浓度随细胞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答案】B【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详解】A、细胞分裂后将进行细胞分化,cAMP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的分化,所以可以推测间期的cAMP的浓度大于分裂期,A 正确;B、cAMP能抑制细胞的分裂,cGMP可以促进细胞分裂,肿瘤
26、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所以cAMP与 cGMP的比值明显下降,B 错误;C、抑素能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cAMP能抑制细胞的分裂,所以可以推测抑素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C 正确;D、cAMP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的分化,cGMP与之相反,所以可以推测cAMP和 cGMP的浓度随细胞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D 正确。故选B1 1.中科院研究团队最近找到了“保持细胞年轻态 的分子开关某表观遗传的酶,当这个开关开启的时候,人的细胞就会变得衰老,而这个开关如果关闭的时候,人的干细胞衰老速度就会减缓,该发现可以通过重设衰老的表观遗传时钟,使细胞老化的节奏放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常的细胞衰老
27、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对于个体具有积极意义B.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导致细胞萎缩,细胞体积和细胞核的体积均变小C.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D.细胞代谢时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可能引起基因突变【答案】B【分析】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色素积累和膜通透性改变。【详解】A、细胞衰老是正常生命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A 正确;B、袁老的细胞水分减少导致细胞萎缩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 错误;C、衰老的细胞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代谢速率降低,C 正确;D
28、、自由基本质是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细胞代谢时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可能引起基因突变,D 正确。故选B。12.如图表示人体红细胞成熟经历的几个过程及各阶段的细胞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造血手细胞f红细胞-幼红细胞干网织红细胞一成熟红细胞DQD脱去细胞核J Q分裂能 开始合成 具有分 蛋白质合 不合成力较强 血 红 蛋 白 裂 能 力 成最旺盛 蛋白质A.造血干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均具有细胞周期B.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相等C.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其凋亡基因在之前已表达D.均为细胞分化过程,在脱去细胞核的同时还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答案】C【分析】分
29、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的形成过程,过程均为细胞分化过程,原红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幼红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合成蛋白质最旺盛,说明网织红细胞仍含有核糖体,成熟红细试卷第12页,共 30页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再合成蛋白质。【详解】A、只有能够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网织红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A 错误;B、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出二氧化碳,B 错误;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死亡,故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因为成熟红细胞不合成蛋白质
30、,说明其凋亡基因在之前已表达,C 正确;D、据图可知,均为细胞分化过程;因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据图可知,过程在脱去细胞核后,形成的网织红细胞,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说明过程没有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D 错误。故选C。1 3.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 1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2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含插入基因的四分体发生一次互换,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并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共产生
31、8 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逆反”M数分裂注:Ml表示M数第一次分裂,MH表示该数第二次分裂.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 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n 分离B.8 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 个卵细胞同时含有l3C 标记和l4C 标记C.8 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 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 个卵细胞含13c标记D.8 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 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 个极体含有13c标记【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 M I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并且完成交换后,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在 M II过程中,发生
32、了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详解】A、据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 I 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I 分离,A错误;B、由题意可知,此卵原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因此只能形成2个卵细胞,B错误;C、由题意可知:一个卵原细胞共产生8个细胞,先 进 行 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该卵原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两端分别插入14 c 标记的基因A 1 和 1 3 c标记的基因A 2,在普通nc培养液中培养,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卵原细胞均有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分别插入1 4 c 标记的基因A 1 和 C标记的基因A 2,然后这
33、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由于在“逆反”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插入基因的四分体发生一次互换、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逆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其中的一个卵原细胞可能产生一条染色体同时含,4C标记和含1 3 c 标记的子细胞与两条染色体都不含l 4C标记和1 3 c 标记的子细胞,而另一个卵原细胞可能产生一条染色体含l 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 3 c 标记的子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4C标记和l 3C标记的子细胞,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因同源染色体分离,最终可能形成有1 个卵细胞同时含有“C标记和1 4 c 标记、
34、1个卵细胞含1 3 c 标记,C正确;D、结合对C选项的分析可知,有可能两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都产生的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 4C标记和1 3 c 标记的子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4C标记和1 3 c 标记的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形成2 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 3 c 标记和1 4 c 标记,但其余6个极体应该是都不含1 4C标记和1 3 c 标记,D错误。故选C。1 4.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 a 为红色,在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 A、A a 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1,且雌:雄=1:1。若让
35、该群体的牛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A.自交红褐色:红色=1: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4:5B.自交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8:IC.自交红褐色:红色=2: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2:1D.自交红褐色:红色=3: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3:1【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若该牛群进行自交,则 1/2 个体为A A x A A 和 1/2 个体为A a x A a,试卷第1 4 页,共 3 0 页故子代中A A 的个体为l/2+l/2xl/4=5/8,aa的个体为l/2xl/4=l/8,A a的个体为l/2xl/2=
36、l/4(各种基因型个体均为雌雄个体各一半);若该牛群进行自由交配,则可产生的雌雄配子分别为3/4A和 l/4 a,故可做下表分析:3/4Al/4a3/4A9/16AA3/16Aal/4a3/16Aal/16aa即 AA:Aa:aa=9:6:l(各种基因型个体均为雌雄各一半)【详解】根据分析,该牛群自交后代中AA:Aa:aa=5:2:l,A a的个体中雌雄各半,雌为红色雄为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6:2=3: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AA:Aa:aa=9:6:l,A a中一半为雌性红色,一半为雄性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12:4=3:1,D 正确,ABC错误。故选D。1 5.凤仙花的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
37、种,由一对等位基因A 和 a 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让 B 再相互交配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F i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2:1B.亲本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或 AaC.F2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 :3D.F2的单瓣中纯合子占1/2【答案】C【分析】多株单瓣风仙花自交得F”单 瓣(A)对 重 瓣(a)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A)的精子不育而含隐性基因(a)的精子可育,因此自然状态下没有A A 的单瓣(需要A 的精子和A 的卵细胞结合),故单瓣凤
38、仙花的基因型为A a,自交得B,F,为 Aa:aa=l:1。【详解】A、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 a,精子为a,卵细胞为A:a=l:l,自交得B,Fi为 A a:aa=l:1,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 :1,A 错误;B、由于A 的精子不育,因此亲本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B 错误;C、Fi 为 l/2Aa、l/2 a a,精子为 a,卵细胞为 A:a=l:3,因此 F2 为 Aa:aa=l:3,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 :3,C 正确;D、F2的单瓣全为A a,无纯合子,D 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1 6.细胞迁移指细胞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物质的浓度梯度后产生移动。我国科学家在正常细胞、肿瘤细
39、胞和不同动物组织中均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器迁移体,并证实了该细胞器与一种新型的细胞迁移有关 当细胞迁移离开后,迁移体会继续留在原地直到破裂或被其他细胞吞噬:目前研究表明迁移体在胚胎发育、机体免疫反应、肿瘤转移等细胞迁移活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迁移体可在不同细胞间进行物质传递B.迁移体的产生及被吞噬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信息传递的功能C.一个细胞的迁移体可被另一个细胞的溶酶体降解D.癌细胞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迁移体更多【答案】ABC【分析】迁移体与细胞迁移有关,迁移体的产生及被吞噬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信息传递的功能。【详解】A、细胞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
40、物质的浓度梯度后产生移动,细胞迁移与迁移体又有关,故迁移体可在不同细胞间进行物质传递,A 正确;B、细胞迁移要细胞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物质的浓度梯度,故迁移体存在信息传递的功能,当细胞迁移离开后,迁移体会继续留在原地直到破裂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故迁移体的产生及被吞噬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信息传递的功能,B 正确;C、当细胞迁移离开后,迁移体会被其他细胞吞噬,而被另一个细胞的溶酶体降解,C正确;D、癌细胞在低温条件下迁移速度会减慢,形成的迁移体更少,D 错误。故选ABCo1 7.科学家把整个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同一时期的现象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昆虫产下一批卵后同时受精,会出现所有受精卵
41、同时卵裂的现象,这是一种自然同步化;通过人工选择或诱导可使受精卵细胞都停在分裂中期,这是一种人工同步化。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A.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次有丝分裂试卷第16页,共 30页B.根据裂殖酵母不同时期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同,采用离心法分离出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这是一种自然同步化C.将 DNA合成抑制剂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可让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 i期与S 期交界处D.细胞周期同步化后更有助于研究调控细胞周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细胞周期的外在因素【答案】ABC【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
42、程。2、根据题意,区分同步化分类的标准是看是否有人为干预。3、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A 错误;B、根据裂殖酵母不同时期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同,采用离心法分离出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是通过人工选择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这是一种人工同步化,B 错误;C、将 DNA合成
43、抑制剂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处于S 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处于G i期的细胞停留在G i期与S期交界处,S期后的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分裂时会停留在 G i期与S 期交界处,C 错误;D、细胞周期同步化后更有助于研究调控细胞周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细胞周期的外在因素,D 正确。故选ABC。1 8.好氧生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丙酮酸首先会分解成乙酰辅酶A 和 CO?。研究发现,在厌氧细菌H 中有利用乙酰辅酶A 和 C02合成丙酮酸,进而生成氨基酸等有机物的代谢过程。科研人员利用13c标记的C02和酵母提取物培养基培养H 菌,检测该菌中谷氨酸的13c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0(
44、50东)与卬。工4%10%20%13co2浓度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CO?和H,场所在线粒体基质B.可推测CO2浓度越高,越利于乙酰辅酶A和CO2生成丙酮酸C.H菌中乙酰辅醐A丙酮酸间的转化方向依赖于CO2浓度D.由实验结果可推测H菌可以固定C O 2,代谢类型为自养型【答案】AB【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细胞质的基质C6Hl2O6-2C3H4。3(丙酮酸)+4H+少量 能 量(2ATP);2.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c3H4。3(丙酮酸)+6H20T20H+6CC2+少量能量(2ATP);3.第三阶段:线粒体的内膜24HJ+602T l2H2。+大量能量(34ATP)。
45、【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 J,场所在线粒体基质,A正确;B、结合图示可知,随着CO?浓度的提高,谷氨酸的13c的占比越高,谷氨酸是丙酮酸生成的,因此CO2浓度的升高有利于乙酰辅酶A和CO2生成丙酮酸,B正确;C、结合题干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首先会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C C h,而无氧呼吸过程中乙酰辅醐A和CCh合成丙酮酸,因此乙酰辅酶A丙酮酸间的转化依赖于氧气浓度,C错误;D、自养型生物是指可以将CO2等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生物,H菌只是利用乙酰辅酶A和CCh合成丙酮酸,并不能将CCh转化为有机物,因此不能成为自养型,D错误。故选ABo1 9.有丝分裂
46、过程中,如果着丝粒功能异常,有一些染色体无法被拉向两极而滞留在细胞 中 间(图1中箭头所指)。研究发现,SP011是小鼠细胞减数分裂必需的一种酶,它的作用是引起DNA的双链断裂。如果SP011酶98位的氨基酸改变(用SPOll-cd表示),则该酶催化活性丧失。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正常细胞中导入经诱导才能表达的SP011基因,发现SP011高表达会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一种着丝粒蛋白(CENPA)消试卷第18页,共30页失,结果如图2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缺失CENP A的细胞比例()图1图2A.着丝粒异常会抑制细胞从两极发出纺锤丝,进而不利于染色体移向两极B.图 1 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
47、后期,此时期最方便进行图2 的计数C.SP011可在减数分裂I 的前期发挥作用,实现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D.没有催化活性的SPOll-cd酶丧失了原SP011酶的一切功能【答案】ABD【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在分裂后期时,着丝粒功能异常,染色
48、体无法被拉向两极而滞留在细胞中间,而纺锤丝形成与前期,由小鼠细胞中心体发出,因此着丝粒异常不会抑制细胞从两极发出纺锤丝,不会影响染色体移向两极,A 错误:B、图 1 的细胞中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有利于观察异常染色体情况,但并不意味着最方便进行图2 的计数,B 错误;C、SPO11是小鼠细胞减数分裂必需的一种酶,它的作用是引起DNA的双链断裂,因而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挥作用,实现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 正确;D、没有催化活性的SPOll-cd酶是SPO11酶 98位的氨基酸改变形成的,并未丧失原SP011酶的一切功能,D 错误。故选ABDo20.人类的
49、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正确的是()项目BBBbbb男非秃顶秃顶秃顶女非秃顶非秃顶秃顶A.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B.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要想避免子代秃顶,选择生女孩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后代男孩和女孩均有可能为秃顶【答案】ACD【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 和 b 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 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为b b 的个体表现为秃顶;基因为B b的男性个体表现为秃顶、女性个体表现为非秃顶。【详解】A、秃顶的两人
50、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 bb、bb和 b b,则后代女孩的基因型可能是Bb、b b,其中bb的女孩为秃顶,A 正确:B、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 BB、BB和 B b,则后代女孩的基因型可能是BB、B b,不可能为秃顶,B 错误;C、非秃顶男BB与秃顶女bb婚配,后代基因型为B b,男孩都秃顶,女孩都非秃顶,因此应该选择生女孩,C 正确;D、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 b 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 B B,两者婚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BB、Bb、b b,因此后代男孩和女孩均有可能为秃顶,D 正确。故选ACDo三、综合题21.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