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5.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7251447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5.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潍坊市重点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 1 月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

2、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

3、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

4、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 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材料二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

5、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

6、护和照顾。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

7、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决非任人宰割懦弱者。B中国文化爱好和平,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的文献和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C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材料一中的民心所指范围包含了军心。D八路军实行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者推行的三光政策,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A中国文化更关注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B中国文化认为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必败亦必战,而非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C因众人一心、同心同德,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王。D感念于我军的政策,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我军的越来越多,他们都表现很好。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看法的一项是()A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B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陈寿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5结合材料,试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答案】1

9、A 2B 3C 4论证思路:作者先引出战争话题,指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谦谦君子也并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并开启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问题(写到“提出问题”也可给分)。接下来作者从不推崇战争、不惧怕战争及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这个三个角度来分析论证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看法。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举历朝历代击败匈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者。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武王的作对比,论证民心是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5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世界和平,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反对和唾弃,在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共同抗击之下必然溃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只是一般的征

10、服者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会在追求正义,重义轻死的中国人民的奋勇反击之下被击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在日本国内也并不得民心,那些强征来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厌战且反战,而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反击侵略者,并且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日本发动不得民心的战争一定会失败。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中国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中国的越来越多,组织了“反战同盟”支部。因此日本不人道的侵华战争必定会失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错,材料一说“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和霸气”。可见,并非

11、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只是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和霸气。故选 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错,这是中国和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比较的错误推断。材料一第 3 段中,作者只是阐述了中国战争文化推崇的精神内核,而无与其他战争文化高低优劣的比较。C“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错,材料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可见,周武王有能力战胜商纣王,不是只靠三千臣民,而是靠民心。D“他们都表现很好”错,

12、材料二“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可见,原文是说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不是都表现很好。故选 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该项的意思是“机谋在于适应事物的变化,打仗在于激励士气”,强调战争中要重视应变和激励士气,故与题干不符。B属于兵法中的用兵之道,与题干不符。C强调战争中要争取民心,与材料一第 4 段中的“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相符,故为正确选项。D该项的意思是“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打的,可以取胜”,与题干不符。故选 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分析文

13、章的论证思路:根据“每当谈起战争话题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可知,文章首先引出战争话题,指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谦谦君子也并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并开启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问题。根据“第一,不推崇战争”“第二,不惧怕战争”“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可知,然后作者从不推崇战争、不惧怕战争及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这个三个角度来分析论证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看法。(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

14、,运用举例论证,如举历朝历代击败匈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采用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的话,阐明中国“不推崇战争”的观点;“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用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的话,阐明中国“不惧怕战争”的观点。总之,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

15、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运用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武王的作对比,论证民心是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可知,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世界和平,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反对和唾弃,在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共同抗击之下必然溃败。(2)根据“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

16、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可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只是一般的征服者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会在追求正义,重义轻死的中国人民的奋勇反击之下被击败。(3)根据“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可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在日本国内也并不得民心,那些强征来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厌战且反战,而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反击侵略者,并且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日本发动不得民心的战争一定会失败

17、。(4)根据“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可知,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中国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中国的越来越多,组织了“反战同盟”支部。因此日本不人道的侵华战争必定会失败。(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1】,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

18、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2】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

19、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

20、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走哪条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这条路经过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21、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件,携老伴儿出城而去。1965 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任老胖,我是朱友航。”“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

22、,干一杯。”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No,no,没有,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

23、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节选自渤海风,2020 年第 2 期)注释:【1】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2】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24、后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B任蕴清与朱友航在楼下下棋,楼上传来茶盏破碎声,这是明少爷在抗议父亲锁门幽禁他;而朱友航骂任蕴清,则是因为任蕴清下棋时心不在焉。C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变化,表明其由反对、阻止儿子参加抗日,只图自保变为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运动。D小说标题“深造”,既指“留学深造”,也指任、朱两家两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爱国报国、升华精神境界的行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多用伏笔,结构严谨。如任蕴清告诫儿子不走芜

25、湖水路为后文明少爷芜湖失踪埋下了伏笔,使得情节发展不突兀。C小说巧用衬托,突出人物形象。如朱友航支持明少爷“申请官费留学”,从而“明世界大势”,主要为了衬托任蕴清的腐朽反动。D 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8小说注重细节描写,请赏析三处横线中“泪”所蕴含的人物心理。9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却有很大的时空跨度,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解析】6B 7C 7表明明少爷决意投身报国事业,不能尽孝的矛盾心理;任蕴清睹物思人,见到扳指想到已经牺牲的儿子,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表明朱友航对明少爷舍生报国的敬佩之情。8历史纵

26、深感强:小说背景跨越抗日战争到建国初期近三十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故事内蕴丰富(丰富主题):既有年轻一辈用不同方式报效祖国,也有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命运交代完整):完整交代任、朱两家父子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小说详写明少爷从军前的故事,略写其从军后的故事,使人对明少爷从军后的经历浮想联翩。【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B.“而朱友航骂任蕴清,则是因为任蕴清下棋时心不在焉”错误,朱友航骂任蕴清是因为任蕴清让管家锁住儿子卧室门的做法“腐朽愚钝”。故选 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27、C.“主要为了衬托任蕴清的腐朽反动”错误,错误有两处:一是“主要”错,朱友航这一形象主要用来衬托明少爷的;二是“任蕴清的腐朽反动”错,任蕴清先前反对儿子投身抗日、出国深造,更多的是出自父亲对“命根子”独子安危的担忧,谈不上“反动”,且“反动”也与后文人物的行为不符。故选 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明少爷看到父亲把祖传之物交给他,让他去换货物,结合“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这条路经过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可知,此时明少爷已决意投身报国事业,此去就是

28、父子离别,将不能再尽孝,流泪就是表达了明少爷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鹿骨扳指是任蕴清交给儿子换货物的,也是他由此把儿子送上了革命的道路,如今物是人非,儿子已经不在了,任蕴清睹物思人,见到扳指想到已经牺牲的儿子,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朱友航看到明少爷的遗像,得知其牺牲在朝鲜战场,知道自己的干儿子是好样的,不由泪洒衣襟,这表明朱友航对明少爷舍生报国的敬佩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结合“加反日游行”“1965 年劳动节”可知,小说背景跨越抗日战争到建国初期近三十年的历史,其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两弹研究等重大历史事件,具

29、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小说中明少爷为国捐躯,朱友航的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研究核弹报效祖国;而任蕴清由曾经的反对到暗中支持,再到明里支持,反应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这样组织内容使故事内蕴丰富,主题深刻。时空跨度大,从而使故事情节完整,明少爷参加抗战,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朱友航的儿子留学、任教、回国搞科研;最后两位长辈在虞城相见。以近三十年的跨度完整交代任、朱两家父子在时代大潮中的命人物命运。小说详写明少爷从军前的故事,被锁在家,看到故乡被侵略后的愤怒,谋划出去参加革命,内容详细,形象鲜明。其从军后的故事及战死疆场的具体情节没有交代,使人对明少爷从军后的经历浮想

30、联翩,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

31、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

32、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

33、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不同方位的少数民族分别

34、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C可汗,是古代西域和北方各游牧民族对君王的称呼。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D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渊沉着冷静,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B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对于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悉数采纳听取,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C李渊善待百姓,

35、惩罚分明。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杀郡丞,余者不戮一人。D李渊急民所困,开仓赈贫。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2)(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4结合上文内容,思考李渊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9C 11A 12B 13(1)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2)张仪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

36、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屈原的假话。14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危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灾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多少随李渊定。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很丰厚。“渊引见康鞘利等”中主语为“李渊”,谓语为“引见”,宾语为“康鞘利等”,句式结构完整,故应在该句前后断开,其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受可汗书”中,主语为前文的“李渊”,“受”为谓语“接受”,“书”为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 A。故选 C

37、。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人们将处于不同方位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错,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故选 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李渊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错误,由第一段“诸君宜更思其次”可知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故选 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饶”,多;“市”,买;“已”,停止。(2)“如”,到;“因”,趁机;“厚币”,厚礼;“用事者”,当权的人;“诡辩”,说假话;“设诡辩于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屈原的假话。14本题考查学生

38、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可知,李渊忌惮突厥,害怕自己和他们关系疏远,导致他们危害边关,所以李渊希望如果他们一同南下话,突厥能够不侵扰百姓。根据原文“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可知,李渊也害怕和突厥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导致突厥权力过大,引狼入室,致使他们为祸百姓。所以,李渊对突厥的态度始终若即若离。参考译文: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

39、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

40、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

41、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人,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像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渊开仓救济贫民,应招而来的人一天天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

42、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

43、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6 题。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托物起兴,晨见桐叶飘落,夜闻蟋蟀鸣叫,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B“黯黯长安路”一句用长安借指京城临安,“黯黯”不仅是写实,也象征着作者难以实现报国理想。C“忽记”表明此

44、刻涌上心头的是当年词人的战斗经历,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D全词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追昔,第三层和第四层又转为抚今。今昔交织,回环往复。16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最后一句的“悔”字为全词的精要之处,你是否同意?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5D 16同意,“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一句回忆了词人早年的战斗经历,下阕中的“悔”字道出了自己被罢官后无法到前线抗金的懊悔之情。“悔”字与“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相呼应,委婉表达了兵书写成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早信”句与长杨赋的典故,映射了当时统治者的昏聩无道,透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气。【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

45、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抚今”分析错误,第三层“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回到现实,第四层“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是回顾过去。故选 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上阕中“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是说作者回忆年轻时在西北边疆战斗的情景,自己横戈跃马的战场,大散关和渭河也一定还是原来的样子吧。“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所以“悔”字道出了自己被罢官后无法到前线抗金的懊悔之情。“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作者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

46、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悔”字与“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相呼应,委婉表达了兵书写成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这里作者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长杨赋 是两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其实在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这“悔”的后面,实在是“恨”!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

47、愤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荀子的 劝学 用五句一组构成的博喻来说明学习的本质,然后用“_,_”这样响亮的警句来进行总结。(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王开国传说渺远难知的句子是:“_,_。”(3)杜牧阿房宫赋中,“_”形象写出为了建设阿房宫,蜀山的树木都被砍光了;“_”则写出阿房宫的面积之广。【答案】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蜀山兀 覆压三百余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生,凫,蜀,兀,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

48、字,完成 1820 题。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接触过信贷产品,这似乎强化了某种道德判断:年轻人正在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消费便是消费,是正常的经济行为,一旦加上“主义”二字,好像便具有了价值判断的特征。其实,看待经济现象,不能在静态框架下审视。以“刚需”为例,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不断下行的当下,如果还将其理解为基本的吃穿用度,那当然会觉得年轻人正在陷入消费陷阱。我们如果将审视的目光置于动态框架之下,就会发现年轻人敢于借贷、直面风险的底气来自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前景的判断。年轻人消费或许时有冲动,却并不缺乏理性。担忧往往来源于陌生。过往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有时很难诠释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但这在后发国家是

49、很正常的情况。“时空压缩”的发展速率,一定会不停地制造各种新奇的现象。对于新现象,不妨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程表明,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自由,是社会发展最起码的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答案】因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是后发国家的正常社会现象,所以需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文段内容的能力。此段是阐述对“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这一新现象应该如何对待的问题。第一句话点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

50、图景,但这在后发国家是很正常的情况”,说明这是一种新生的正常的现象;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可不压缩;第三句“对于新现象,不妨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是对待这种新现象应有的态度;第四句是中国发展的背景,不压缩;第五句“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也是阐述了人们应该有的态度。本题具体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述主要内容,因此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之后,还要找出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是后发国家的正常社会现象,所以该有的态度才是“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如此就构成了因果关系,组织语言时再注意字数要求。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