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amp#183;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896247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amp#183;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调歌头&amp#183;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amp#183;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amp#183;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诗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画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闻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深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谢阅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

2、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 婵娟:漂亮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画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

3、(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常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说明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

4、;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别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力来说,终归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调的,很简单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妙的团聚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正大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妙的向往与志向。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如同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潇洒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起先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起先有的&mda

5、sh;—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微环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像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的确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验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

6、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剧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困难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挚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

7、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乎是在惊羡造化的奇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憧憬。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

8、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真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示意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憧憬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非常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留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或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非常憧憬,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

9、看法,又喜爱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相互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奇妙的新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足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由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准备,未及绽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

10、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妙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行久居。词人有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决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酷爱。同时,这里依旧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妙,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憧憬天上的冲突心理。这种冲突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酷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终归更酷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

11、蹈游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缘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至少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酷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确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剧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示意夜已深厚。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聚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缺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有意与人犯难,给人增加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怜

13、悯。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当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缺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短暂的离别而感到悲伤呢?词人终归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短暂的离别而悲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似乎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予对将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

14、的最终说:;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妙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许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许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挚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看法,充分显示

15、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相互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妙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愿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看法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妙祝福。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

16、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调,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终虚实交织,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许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妙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奇,意境清爽如画。最终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

17、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奇妙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改变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

18、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憧憬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调,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