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六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六单元教案.pdf(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六 单元第 1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的认识(1)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273 页及“做一做”的习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的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深入掌握在直线上表示数,学会简单的识图能力。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整理数的概念。二、整理数的读法和写法。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2、正负数三、整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正负数四、整理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五、整理倍数与因数相关知识。课上互学:课上互学:复习一:数的分类(教师出示 PPT 课件)观看中国奥运健儿伦敦展风采,统计其中的数据。数能分成哪几类?都有什么数?你学过哪些数?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阅读下面的资料,你能发现什么?1、获取信息,理解数的分类。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2)动手操作,给学过的数分类。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过的数分类整理。(同学们在小组内分类整理)数复习二:在直线上表示数()是正数,()是负数,()是自然数,()是整数。(1)区
3、分直线上的数。(2)在直线上表示数。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教材第 73 页“做一做”。2、教材第 74 页练习十四第 1,2,3,4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的认识(1)整数分数小数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2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的认识(2)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473=5 页及“做一做”的习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理解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2.牢记数位顺序表,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3.复习整理因数、倍数的含义,解决因数、倍数在实际问题中
4、的应用。4.深入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牢固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整理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的含义(举例说明)二、整理因数和倍数知识点: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因数和倍数的特征3、能被 2、3、5 整除数的特征4、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5、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课上互学:课上互学:复习一: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PPT 课件出示例 1)什么
5、是十进制计数法?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填写数位顺序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回忆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2、深入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师:计数单位就是表示数的大小的单位,而数位指的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3、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师:看表,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想表格应该怎样填写。(学生按照小组汇报)复习二:因数、倍数的含义122=6,算式中()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师:请大家说说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复习三: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在小数中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是什么?复习四:比较数的大小你能举例说明 1 万有多大、1
6、亿有多大吗?(生练习完成后汇报完成结果,师生评议)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教材第 75 页练习十四第 6,7,8 题。2、教材第 75 页练习十四第 9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的认识(2)十进制计数法数位顺序表因数和倍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3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的运算(1)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6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在四则运算中 0或1参与运算时的特殊情况。2.深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辨析中学会整合、理解知识。3.
7、根据学过的知识整理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利用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四种运算的意义,正确、灵活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深入掌握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复习准备27+68=910-540=1840=91070=78-0.8=37=6.30.1=3625%=48+6.52=1.02-0.43=二、复习内容整理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说明
8、每种运算的含义。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在四则运算中,如果有 0 或 1 参与运算,有哪些特殊情况?任何数加上或减去 0,和或差都不变;0 乘或除以任何数(0 除外)都为0;两个相同的数相减为 0;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变为原来的 2 倍;任何数除以或乘 1,结果不变;1 除以任何数(0 除外),商是该数的倒数;任何数(0 除外)除以本身,商是 1。4.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探究,得
9、到讨论结果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教材第 76 页“做一做”。2、教材第 79 页练习十五第 1,2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的运算(1)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4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的运算(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7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复习学过的五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2.灵活运用五种定律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解决问题。3.掌握估算的运用原则,了解估算策略,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4.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笔记教
10、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二、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PPT 课件。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复习准备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和()叫做第一级运算,()和()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运算,后做()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二、复习内容整理1.运算定律。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运算。3.87+2.9975.2-19
11、.8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174.37+88+0.633.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10.47-5.68-1.325.39-2.88-1.394.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1.25723856+4438941015.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使运算简便(除数不为 0)。3900(3925)5700(579)6.估算。师:在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怎么估算呢?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教材第 77 页下面的“做一做”。2、教材第 79 页练习十五第 3,4,5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的运算(2)加法
12、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减法的性质:a-b-c=a-(b+c)除法的性质:abc=a(bc)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5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的运算(3)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8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从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2.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
13、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复习准备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 105 元,六年级(2)班捐款 98 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2)学校图书馆买来 150 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 48 本,还剩多少本?(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 件农具,7 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4)水果店有 24 筐苹果,要 6 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二、复习内容整理1.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师:逐一指名列式,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它表示的是什么意
14、义?(说出加、减、乘、除)2.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师:如果是一道复杂应用题我们又该怎样入手呢?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78 页第 10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提问: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集体汇报。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其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再次,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15、获?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78 页“做一做”第 1,2 题。2、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五第 8,9,10,11,13,14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的运算(3)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1.理解题意,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2.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列式解答,检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6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式与方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81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整理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及运算定律,提升学生的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2.理解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理清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6、灵活地掌握解方程的方法。3.在实际问题中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牢固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灵活解方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自主整理以下知识点:一、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二、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三、等式的性质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师: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CCTVSOSUFONBA师:今天我们
17、就围绕字母所涉及的式与方程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二、复习内容整理1.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等。(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2)完成教材第 81 页表格。集体订正。2.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书写的注意事项。师: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书写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3.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与联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18、(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 除外)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师:同学们,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81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82 页练习十六第 7-14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式与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为 x找出具体的数量,列出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并写答语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7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比和比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9、 84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2.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3.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名称比分数除法比比例二、比、分数和除法的联系联系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复习内容整理1.比和比例。师:提出问题:(1)
20、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2.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84 页表 1,完成表 1。3.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讨论。(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4.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84 页表 2,完成表 2。5.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6.正比例与反比例。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教师总结方法7.用比例解决问题。师: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A
21、.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教材第 85 页“练习十七”的习题。2、教材第 85 页练习十七第 1,2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比和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8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
22、材第 86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2.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的含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整理以下关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点:1、图形的分类 2、直线、射线和线段 3、相交、垂直、平行4、角的意义和分类 5、三角形的有关知识6、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分类 7、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及圆环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一起学过哪些图形?
23、直线、线段、射线、长方形、三角形二、复习内容整理1.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角。师:我们学了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3.三角形。师: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的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所以一个
24、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最多也只有一个钝角。4.四边形。师: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圆。师: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总是半径的 2 倍。三、课堂小结: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86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89 页练习十八第 1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图形图形相交、垂直、平行角的意义和分类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分类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及圆环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25、 9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87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利用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能利用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
26、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这节课我们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入手,进行整理和复习。二、复习内容整理1.周长。提出问题: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集体汇报。2.面积。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测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用单位面积量出来的。(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
27、长方形的宽。(3)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拼凑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原来一个图形面积的 2倍。(4)圆形。割补法: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将圆沿着它的半径等分若干份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3.完成教材第 87 页图。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87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89 页练习十八第 27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0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教学内容
28、:教学内容:教材第 88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2.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自主整理关于立体图形的知识点:1.立体图形的特点。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29、师: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从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入手,将它们进行整理和复习。二、复习内容整理1.立体图形的特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圆柱与圆锥。圆柱是以长方形的长边或宽边为轴旋转得到的,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的。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3.回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3)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30、(4)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4.公式之间的联系。(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2)圆柱与圆锥的联系。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88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89 页练习十八第 9-16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长方体:S侧=2(a+b)h,正方体:S侧=4a,2S表=(ab+ah+bh)2,S表=6a2,V=abh。V=a3。圆柱:S侧=Ch=2rh,S表=2rh+2r2,圆锥:V=Sh=r2hV=r2h。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1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图形的运动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31、92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并能明确含义、特征和性质,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并能画出旋转 90后的图形。2.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绘制等活动来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感受旋转图形的美来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体验生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含义、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画旋转 90后的图形。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整理学过的图形运动相关知识点:1.轴对称图形2.图形的平移3.图形的旋转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5.利用图形的
32、运动设计图案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二、复习内容整理1.轴对称图形。概念:把一个图形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师: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2.图形的平移。图形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3.图形的旋转。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一是旋转中心,二是旋转方向,三是旋转角度。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当比的前项比后项大时,是把原图形放大,反过
33、来,是把原图形缩小。总结:在轴对称变换中,左右两边图形相比,形状、大小都没有变,位置和方向发生了改变;在旋转变换中,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大小都没有变,位置和方向发生了改变;在平移变换中,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变,位置发生了改变;在放大与缩小这种变换中,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没有变,位置和大小发生了改变,所以它属于相似变换。5.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请大家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独立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设计完后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交流时要说出设计了什么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运用了什么知识)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练学:
34、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92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93 页练习十九第 1,2,4,5,6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放大与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2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图形与位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94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3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整理学过的关于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1、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2、辨认方向3、路线图4、比例尺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PPT 出示教材第 94 页情境图)同学们,这是小明家所在街区的平面图。如果以学校为中心,你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其他地方的位置?二、复习内容整理师: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呢?这些方法又应用过哪些知识呢?1.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列,行):列在前,行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2.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
36、置的方法:一是描述方向,一般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若干度来描述;二是把比例尺转化成“图上 1 厘米表示实际若干米”,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师: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越来越精确。我们不仅要能用这些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还应能根据文字提示在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其实,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很多方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领域内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吗?(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汇报:地球仪运用经纬度确定位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在军事、航天等各领域的应用。三、课堂小结师:通过刚才的整理活动,我们知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课后练学:课后练学:
37、1、完成教材第 95 页的习题。2、教材第 95 页练习二十第 2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形与位置1.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1)用数对。(2)根据方向和距离。2.辨认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画路线图:(1)确定方向。(2)确定比例尺。(3)求出图上距离。4.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3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统计与概率(1)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96,97 页第 1,2,3,4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弄清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2.体会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
38、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3.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有效表示数据。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发展统计意识和统计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1、我们学过的统计表有哪几种?2、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3、统计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这节课我们就对有关统计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二、复习内容整理1.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情况。统计表:把收集到的
39、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后,填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种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一般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师: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a.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b.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c.确定调查的方法;d.
40、进行调查,予以记录;e.整理和描述数据;f.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3.(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97 页第 4 题)根据统计图表得到的信息。师:想一想,除了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试验活动三、课堂小结:统计有助于我们处理繁杂无序的数据,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用统计。希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98 页“练习二十一”第 1 题。2、教材第 98-99 页练习二十一第 1-4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统计与概率(1)统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4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
41、:课题:统计与概率(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97 页第 5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2.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并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和预测。教学
42、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1、常用的统计量有哪几个?各有什么优势?2、请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PPT 课件出示教材 97 页第 5 题)这是一张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统计表。你得到哪些信息?二、复习内容整理师: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问题:a.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b.小组讨论,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c.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 kg及以下的可能大?还是在 39 kg 及以上的可能性大?(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1.平均数:学生计算身高
43、平均数和体重平均数。2.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中位数:把某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师: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3.可能性。(1)可能性大小的意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一定”“经常”“偶尔”“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根据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游戏。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
44、第 98 页第 5 题。2、教材第 98-99 页练习二十一第 5-9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统计与概率(2)统计量有: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性大小包括:一定、可能、不可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5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学思考(1)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00 页第 1 题及“做一做”的习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
45、决生活中的问题。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3 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4 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5 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6 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8 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根据规律,你知道 12 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想一想,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师:我们经常说到“两点一线”表示什么意思?开思考一下:平面内,10
46、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二、合作学习,探究规律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PPT 课件出示教材 100 页第 1 题图表)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自己也让别人清晰地看到你的思考过程呢?1)独立探究。(2)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2.汇报交流,验证规律。方案一: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 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方案二:连线填表。交流汇报。3 个点、4 个点、5 个点时所连线段的条数,并作好科学的记录。概括规律:请大家认真地观察写出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验证规律:根据同学们发现的规律,那么 6 个点、8 个点我们如何列式呢?学生画图验证规律的正确性。推广规律:那么现在大家能
47、解决我们开始的难题了吗?提升规律:如果有n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学生说,师板书:n个点共连(n-1)+(n-2)+2+1)条线段)n可以表示什么数?(n表示大于或等于 2 的自然数)三、归纳小结:复杂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有序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课后练学:课后练学:1、完成教材第 100 页“做一做”的习题。2、教材第 103 页练习二十二第 2-6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学思考(1)化难为易n 个点共连:(n-1)+(n-2)+2+1或点数(点数-1)2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 六 单元第 16 课主备人王晓燕课题:课题:数学思考(2)
48、教师笔记教师笔记(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01 页102 页第 2,3 题及“做一做”的习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前导学:课前导学:尝试推理: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 2 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
49、 B、D、E;第三次有 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课上互学:课上互学:一、合作学习,探究规律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 2 题情境图)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 2 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 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 1 位班长参加。3.合作探究。排除法推理:(1)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B,C三位班长不同班。(2)第二次到会的有B,D,F,说明B,D,F三
50、位班长不同班。(3)第三次到会的有A,E,F,说明A,E,F三位班长不同班。排除法得出:A,D同班,B,F同班,C,E同班。列表法推理: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师:分析A可能和谁同班?师:根据表格继续推理,B,C可能和谁是同班呢?二、深入探究,总结方法师:(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1 页第 3 题情境图)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合作探究。等量代换推理:(1)=+=18(2)+=160,+=160。是否等于?+=+-=+-=三、推理思想的应用师:(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1 页第 4 题情境图)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