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376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定风波》教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一、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二、背诵本词,积累名句。三、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宋史苏轼传故事,以苏轼的优秀对比仕途的坎坷,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惊才艳艳前途无量的人,在面对人生巨大落差的时候,心态想法如何。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一)让学生展示预习资料,关键词:苏轼、黄州、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 年),监察御史告发苏轼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

3、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 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三、朗读(一)指名朗读(3 位)。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要读准字音、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二)师:看来同学们都

4、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三)自评、生评、师评(四)教师范读,师生齐读。四、整体感悟(一)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板书:遇雨、雨晴)(二)赏析小序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

5、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2、设疑:为什么“余独不觉”?(板书:余独不觉)(三)通过朗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内容或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2、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穿”和“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3、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莫听”、“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

6、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吟啸徐行”: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板书:从容前行)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不是。“轻”体现的是诗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生轻松。心态好:乐观旷达(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7、,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晴”喻人生顺境,“

8、雨”喻人生逆境。(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

9、的结果是归去。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六、拓展:1、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2、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

10、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七、小结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

11、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八、作业:1、背诵本词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 字以上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