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获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获奖).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 2 2 单元单元表内除法一表内除法一第第 1010 课时课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页例 3,以及练习五第 1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8 个球拍图,3 捆萝卜图,以及 16 根小棒;学生准备 18 根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和准备一、复习和准备1说一说
2、“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 8 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 4 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842再让学生拿出 8 根小棒,把它们按每 2 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82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
3、我们就要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新课二、新课教学例 3。教师出示 15 只蚕宝宝。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师: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你是怎样想的?把 15 只蚕宝宝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5 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用?15 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 3 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
4、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 1、2 题。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 3 题。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中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 4 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红: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 3 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153=5只小明:15 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 5 只,要用几个纸盒?155=3个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
6、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第第 9 9 单元单元 总复习总复习第第 1 1 课时课时数与代数数与代数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16 页的第 1 题及第 118 页练习二十八第 14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
7、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掌握 2,5,3 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一、知识梳理1.因数与倍数。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请举例说明。如:34=123 和 4 是 12 的因数,12 是 3 和 4 的倍数。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最大因数是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
8、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2.2,5,3 的倍数的特征。1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 2 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不是 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偶数:2,4,6,8,10奇数:1,3,7,9,112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5,10,25,35,40教师:既是 5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6 的倍数,9 的倍数一定是 3 的倍数吗?为什么?3 的倍数一定是 6 的倍数吗?提示:因为 6=239=33可以看出:6 包含有因数 3,9 也包含因数 3,从而得出:6
9、 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 3,9 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 3。所以,6 和 9 的倍数一定是 3 的倍数。3.质数和合数。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又称作什么数?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31 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二、复习讲授二、复习讲授1.写出 36 的所有因数和 100 以内的倍数。1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0 5 8 71奇数。2偶数。35 的倍数。43 的倍数。(5)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6)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7)是 2,3,5 的倍数。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
10、全班反应,老师集体评价。3.将以下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1 2 4 8 9 1012 15 21 57 91 68练习要求: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3答复以下问题: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三、稳固作业三、稳固作业1.完成课本第 118 页的第 1 题。此题是有关 2、3、5 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应。2.完
11、成课本第 118 页的第 24 题。第 3 题:此题是稳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 4 题: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 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 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 4 和 6 的公倍数。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 6 的公倍数,并根据 70 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 72。四、课堂作业四、课堂作业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5 的倍数大于 4 的倍数。2.4 的倍数一定是 2 的倍数。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4
12、.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数与代数数与代数1 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如:34=123 和 4 是 12 的因数,12 是 3 和 4 的倍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拟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第第 2 2 课时课时反比例
13、反比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难点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置练习本的价钱: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 6 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合作探
14、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2、教学例 2。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拟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拟低。2出示表格。杯子底面2530积 101520/cm水的高105度/cm302015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根底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 用字母表示:xy=k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练习九第 2 题四、总结四、总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完成 P48“做一做练习九第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