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349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88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 全唐诗。该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5 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依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赏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学情分析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 53 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学问接受基本没问题

2、,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肯定困难。重点难点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教学活动一、导入 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当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 吗?(这些提

3、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2、(再次峰回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冲突?答:不冲突!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挥而就。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活动 2【讲授】整体感知二、走近作者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老师出示课件补充。

4、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老师出示课件补充。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找生试读,学生评价。2、了解写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读 4、自由读。5、了解诗意。6、赏析诗歌。活动 3【活动】深化研读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老师精讲点拨:(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组内沟通探讨,班内展示。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7、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春

5、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1、猜猜:他是谁?2、李白简介。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今日,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1、背景:李白24 岁时就走出四川,告辞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

6、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2、诗的题目告知了我们什么?(生:告知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3.老师点名学生读师:读古诗啊,除了留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留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

7、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查找答案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二)、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闲传来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

8、因为一曲凄清、悲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悲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3):师:这么凄清、悲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师:旅店的旁边有?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

9、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际的明月。真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

10、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期望亲人归来也折柳。(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生:会思念家乡、亲人。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家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3)分句引读。师

11、:在这安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 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生:(深情齐读古诗)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五、拓展提升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

12、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折杨柳 玉笛声 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3授课题目:春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 25 课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教学目标二: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育读诗喜欢,提高古诗赏析能力。教学目标三:通过理解战争年代诗人忧国思家的苦痛,从而喜爱祖国,喜爱和平,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尝诗歌的美感。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探讨

13、法。教学手段:PPT 课件与视频相结合。教学预备: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喜欢(1 分 30 秒)(播放杜甫的幻灯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壮游时期的望岳,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与远大抱负,那么诗人后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吗?(播放幻灯片)杜甫游览祖国山川之后,在长安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政治上屡屡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羌村,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被叛军掳至长安。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密,长安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

14、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 春望。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二、初读(4 分钟)(一)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二)老师吟诵诗歌,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三、赏析诗歌(33 分钟)以前后桌为一组,分组探讨PPT 显示的四个问题,探讨后 PK 回答问题。问题有:(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1.分析画面:“草木深”不止是草木繁茂,更不是整齐的生长,(播放乱草丛生插图)请同学们看着想象一下,经过战争摧残之后的都城,地上可能散落着盔甲、兵器、人

15、们惊慌逃散时遗弃的行李,城内早已空无一人,草木也无人整理,放肆的疯长,应当是乱草丛生、草木扩散,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所以首联描绘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缺不堪,山河照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落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遍地的画面。2.分析感情:和平年代的长安城应当是热闹繁华、人来人往,通过“国破”“草木深”这样的意象再现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残缺荒芜,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哀痛,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山河破裂、人民离散,任何一个喜爱 祖国的人都会感到痛心担忧,何况杜甫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来表达了忧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破、深:哀痛凄凉忧

16、国)3.分析表现手法:首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表面上读的是情,其实读到的、感受的却是作者的情。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境况而产生的剧烈感情,去观看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予感情。本诗首联就是诗人将忧国的感情寓于荒芜残败的景象之中。寓情于景是古诗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二)颔联一般有两种说明: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叫而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说明?理由是什么?明

17、确:第一种说明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感伤国事,即便站在漂亮的花前,也无心赏识,反而会对花落泪,因难过离别,即便是听到婉转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花、鸟是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缺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而苦痛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连花感时都落泪,鸟恨别都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怨恨。这两种说明实质上并无区分,两种说明都是“溅泪”与“惊心”,“溅泪”指诗人想到目前的时局眼

18、泪不由自主向外飞溅出来,“惊心”指诗人想到与家人的离别可能是永别而感到担忧担忧、心灵惊悸,可见诗人当时内心的哀思欲绝,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哀痛离别的苦痛感情。(板书:溅泪、惊心:哀思欲绝伤时)(三)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通过“烽火连三月”一句,我们知道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绵不断,家书很难顺当送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战火不断的年代,却得不到家人任何的消息,你会是什么心情?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与家人分隔两地,又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也写出了

19、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着急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剧烈思念。(板书:抵万金:着急迫切 念家)(四)尾联诗人由春望写到自己,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1.分析形象: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眼望眼前的颓败之景,又思念远方的惨戚之象,他心里着急忧愁却又无力排解,搔首踟蹰,结果诗人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尾联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有,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2、分析感情: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 岁,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更短”表现诗人感慨白头发越挠越少,可见诗人愁的程度已到极致。诗人叹息了自己的衰老,全诗又

20、添一层哀痛,国都沦丧,诗人无国;时局动荡,诗人无安;家书不至,诗人无家;白头更短,诗人已老,尾联表达了作者内心集忧国、感时、念家、悲己于一体的复杂情感。(板书:更短:愁悲己)四、赏读(6 分钟)(一)播放视频。(二)指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评价,全班齐读,喜爱 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读。(三)全班背诵诗歌。五、总结(半分钟)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残败荒芜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清静、憧憬美好的愿望。六、布置作业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情景,创作一篇小情景作文。板书设计:春望破、深:哀痛凄凉 忧国溅泪、惊心:哀思

21、欲绝 伤时抵万金:着急迫切 念家更短:愁 悲己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4【文题解说】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

22、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突然传来洪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深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 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不由自主地吟了这首七绝。本课为 1 课时。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3.依据诗歌的顺序作文

23、,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4.背诵诗歌。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1.启发学生喜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2.背诵全诗。【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 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熟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喜欢。“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

24、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赏识一首(出示课题、作者)。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久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

25、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老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潇洒、大气,清爽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颜色。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富强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26、。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熟识,并较娴熟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留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n)折(zh)师:同学们能依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犹如唱歌一般。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仿照练读。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师:读古诗除了留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留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

27、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查找答案吧!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赏识诗歌的能力。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 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

28、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点思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师:这笛声勾起了很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假如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很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当然会。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肯定有远离家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家乡吗?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闲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

29、自读一、二句。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沟通并汇报。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悲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悲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安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犹如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师:这么凄清、悲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

30、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

31、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际的明月。真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生看书中注释。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32、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期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著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赏识体会。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当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方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方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

33、骇浪)生 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生 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家乡。生 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师:在这安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会思念家乡、亲人。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故园情。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总之,是远离家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

34、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生 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好像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 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生 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 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5、。(3)分句引读。师:在这安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

36、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依据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育学生赏识美的能力。1.师生沟通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3.沟通展示,师生评价。五、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

37、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借 景抒 情折杨柳 玉笛声故园情 联 想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5教学内容: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教学目的:1、品尝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 静夜思、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 泊船瓜州。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

38、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老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1、老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3、思索探讨下列问题。(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查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很多多的人。(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原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当是听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