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pdf(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薇学递度袤周次时间教学内容13.1 3.5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23.8-3.12二步计算应用题33.1-3.19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43.23.26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53.294.2卜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64.54.9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74.11-4.16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84.19-4.23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94.26-4.30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105.1 5.7休息115.1 5.1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125.1-5.2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35.25.28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
2、似数145.316.4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156.7-6.11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166.1-6.18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76.21 6.25整理和复习186.28-7.2总复习197.5-7.9复习、考试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j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
3、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
4、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教学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体感知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
5、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耍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一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
6、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
7、。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8、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
9、美意识。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L练习:(卡片)j30+304-3 42X3 80+16+2 12X 5-604-2 8X5X101204-4X5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3,计算:32+54
10、04-18 100(32+30)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 个18下面画上线。)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lo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例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
11、算什么?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例 1 100-(32+5404-18)=100(32+30)=100 62=38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7.反馈练习:第 1 页“做-做”。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
12、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三)巩固发展1.完成练习一第2 题。(板演订正)2.判断。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3.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七、板书设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 页“做-做”,练习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2.正确列综合算
13、式解答。(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j(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铺垫孕伏1.练习。(卡片)8 1 4-2 7 1 6 X 5 X 4 (2 5 X 3-1 5)4-52.口答下列各题(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 用“每人每天能编1 6 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
14、求出“5 个 人 1 天能编儿个箧”,又可求出“1 个人4天能编儿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二)探究新知1 .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2 .教学例1:(1)出示例1:(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组织学生讨论:例 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 人 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 4天编多少个,我
15、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1 个 人 1 天 编 1 6 个 5 个 人 1 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j5个 人 1 天编多少个?1 6 X 5=8 0(个)5个人4 天编多少个?8 0 X 4=3 2 0(个)1 个 人 1 天 编 1 6 个,1 个人4天编?个 5 个人4 天编?个第二种解法:1 个人4天编多少个?1 6 X 4=6 4(个)5个人4 天编多少个?6 4 X 5=3 2 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
16、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第一种解法:1 6 X 5 X 4=8 0 X 4=3 2 0(个)答:5个人4天-共 编 3 2 0 个筐。第二种解法:1 6 X 4 X 5=6 4 X 5=3 2 0(个)答:5 个人4天一共编3 2 0 个筐。(6)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7)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 5人 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3.反馈练习:第 7 页“做一做”。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
17、3台 8小忖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三)巩固发展1.练习二第1 一3 题。j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四)课堂小结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二第4、5 题。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 及 第 10页 “做一做”,练 习 三 第 1-5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
18、识教学点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j1 .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2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2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四、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课件、卡片、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 .口算:(卡片出
19、示)3 X 1 5 X 2 0 9 0 0+1 5 +2 04 X 5 X 8 1 6 0 4-8 4-52 .出示复习题: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 人 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二)探求新知1 .出示例2:2 .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3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己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每台8小时织?米5台 8小时织布1 6 0 米,每分8小时织?米(通过线段图,从
20、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4 .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5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6 .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1 6 0+5=3 2(米)j(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32+8=4(米)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160+5+8=32+8=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21、(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1)、5台1小时织?米(2)、每台每时织?米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 求“1台1小忖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160+8=20(米)(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20+5=4(米)列综合算式解答为1604-84-5=204-5=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10.讨论:比较一下,
22、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1.反馈练习:第10页“做一做”。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 母 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三)、巩固发展1.练习三第1、2题。2.对比性练习:练习三第4题。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 160个大字第一组题目:填空:第二组题目:判断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 学 内 容:教 材14页例3一、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
23、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j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
24、有多少人?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探究新知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出示例3:(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3)让学生自己解答。
25、(4)想 一 -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 2 题。(三)巩固发展1.练习四第1、2 题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六、布置作业练习四第3题j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进
26、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2.教学例4:出示例题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讨论题: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3.引导概括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
27、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4.综合与应用:(课件)5.板书j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 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应用
28、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56X2+56 78X478168 17X4 100-1004-5X32.复习题:读题,分析解题思路。j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 6 X 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二)探索新知1 .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2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
29、一句?(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 0 棵”下面画出曲线。)3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引导学生画线段图。4 .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5 .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四年级栽树多少棵?5 6 X 2=1 1 2(棵)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5 6+1 1 2=1 6 8(棵
30、)五年级栽树多少棵?1 6 8-1 0=1 5 8(棵)答:五年级栽树1 5 8 棵。6 .小 结: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j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1、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2.练 习 五 第1题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六、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七、板书设计简单的数据整理教 学 内 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
32、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j(-)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 .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2 .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2.教学难点:把不完
33、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四、教具学具准备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五、教学步骤(-)铺垫孕伏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 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下“简单的数据整
34、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探究新知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儿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j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
35、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
36、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7.认识条形统计图。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格代表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儿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
37、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不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 定1 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 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
38、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山学生自己完成。)(三)、巩固发展1.练习六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练习六第3题。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六、布置作业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II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
39、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求平均数教 学 内 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德育渗透点j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2.指导学生试算,掌 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
40、教学重点:.明 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教学难点:区 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四、教具学具准备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五、教学步骤(-)铺垫孕伏1.口 算:(用卡片出示)(38+52)4-3(76-20)4-7说出204-5表示的意义。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41、,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 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2.教学例学j(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
4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 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4)教师出示第2 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5)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
43、一起,共16厘米,再 用164:4厘米,得 出 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
44、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 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4=1 6 4-4=4(厘米)答:这
45、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9)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 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 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1 0)反馈练习:教材第2 9 页 第 1、3 题。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通过订正进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3.教学例学(1)出示例3:(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
46、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 3 6+1 4 2+1 4 0+1 3 5+1 3 7+1 4 4)4-6=8 3 4+6=1 3 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 3 2+1 4 1+1 3 3+1 3 8+1 4 5+1 3 5+1 4 2)=9 6 6 4-7=1 3 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 3 9 1 3 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 1 厘米。(5)反馈练习:教材第2 9 页“做一做”第 2 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
47、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巩固发展1.练习七第1 题。2.小 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 5 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7 5+(4+4 X2+4 X3 十 4 X 4)+5。7 5+4+4。(四)、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六、布置作业1 .练 习 七 第 2 题。2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整理和复习
48、课件教 学 内 容:教科书第3 2-3 3 页,练习八。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2 .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3 .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二)、能力调解点1 .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2 .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j2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三、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49、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2 .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四、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一)、整理1 .混合运算:(1)出示 1 4 8 1 1 1+3 7说一说运算顺序。(2)出示(1 4 8 1 1 1 +3 7)X 5 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3)出示7 2 0+6 5 0+1 3 0 说一说运算顺序。(4)出示5 0 0 0 (7 2 0+6 5 0 +1 3 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6)出示第3 2 页第2题。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2 .应用题。(1)出示第3 2 页第3 题。(投影出示
50、)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2)出示第3 2 页第4、5 题。(投影出示)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出示第3 2 页第6题。(投影出示)独立计算。3 .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1)投影出示第3 3 页第7 题。(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3)独立填写。(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j(二)、练习1 .混合运算:(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并订正。(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