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课程标准生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课标导隋唐时期的航制度变化与创。课标解读1. 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生疏选官制度变化的缘由、趋势及影响。2. 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生疏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3. 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生疏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选官制度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1. 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化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3)作用: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 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开头承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1) 创立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2) 进展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 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正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省六部制了统治的根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1. 历程(1)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留意:三省制最早消灭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共同关心决策,行使权力。(2) 隋文帝时,中心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2.
3、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 意义(1) 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赋税制度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掌握渐渐放松。(2)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1. 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2.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公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担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肯定的徭役。3. 唐初:租庸调制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1) 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
4、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1)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削减,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 实施:780 年,唐德宗承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3) 内容杂税、杂役。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4) 影响转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掌握。阅读教材想一想1. 阅读教材 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
5、的根底,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2. 阅读教材 P40“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白什么?提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掌握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开掘教材读一读1. 阅读“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 P38)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进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2. 阅读“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见教材 P39)信息解读:“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
6、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说明唐代科举制进士科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3. 阅读“唐朝三省位置图”(见教材 P39)信息解读: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 分别表达其决策和执行职能。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心机构的完备。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史论要点角度内容选官制度的演化选官制度的趋势先后经受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1)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化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举、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化为考试。(3)选拔原则:渐渐走向制度化,表达相对的公正、公开。对点训练1.
7、“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 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B. 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材料“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和“亲策问”说明是地方推举的察举制,故 B 项正确。答案B2. 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表达了公平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掌握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 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正公正肯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 D 项正确。答案D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史
8、论要点1. 运转2. 特点(1)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 职掌清楚: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3) 抑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抑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能之缺乏。3. 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对点训练1. 钱穆在国史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
9、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治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根底。”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A. 三公九卿制C.三省六部制B. 中外朝制度D.九品中正制解析材料“唐代制度”和“综合治理全国行政事务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根底”说明是唐朝的中心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故 C项正确。答案C2.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防止宰相权重难掌握C.加强对地方的掌握B. 完善中心集权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心集权,也不是加强
10、对地方的掌握,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答案A探究三 (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素养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生疏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逼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卑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当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进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心机构。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1) 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
11、继承,又在继承的根底上有所创: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心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根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2) 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对点训练1.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C.大臣分工渐渐明确B. 中心官员数量增多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解析从图一到图二表达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加,故 A 项正确。答案A2. 钱穆在国史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12、()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C.皇权不断加强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D.宰相数量渐渐增加解析由“首长制到委员制”,外表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渐渐增加,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答案C【典例 1】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愿署敕,结果把这肯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皇权的制约事闹黄了。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竟然有权阻挡最高指示的下达,这说明()符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符合材料主旨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不符合唐太宗和魏征的史实C. 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头动摇表达制约性,并不能说明“动摇”D. 门下省有草拟、审核
13、诏令大权中书省草拟诏令明立意以唐太宗签署征兵敕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察三省六部制。抓关键材料信息“唐太宗签署了敕书,但魏征就是不愿署敕”说明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排干扰从秦开头设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A【典例 2】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制度欠缺陆贽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14、,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白居易集卷 2重赋(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两税法的生疏。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引导词提示词限制词核心词审读通则第(1)问,“依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根底学问。第(1)问,概括扼要归纳;第(2)问,生疏总体把握分析。第(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第(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第(1)问,观
15、点;第(2)问,生疏。其次步读材料提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一“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和材料二“贪吏得因循”“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等信息答复。第(2)问,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答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 材料一认为两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制度欠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材料二认为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2) 生疏: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掌握;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根底过关1.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
16、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当时察举制( )A.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连续B. 其弊端日益突出D.已进展为九品中正制解析 从材料中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信息可知,当时的察举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 B 项。答案B2.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缘由是,他们( )A.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答案A3. 唐
17、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快活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B. 中心官学培育大量政治人才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进展解析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材料中“入吾彀中”说明适应了专制集权,故 C 项正确。答案C4.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构造。它所造成的是一个浩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消灭在()A. 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B. 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头承受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举人才,科举制确立于
18、隋朝隋炀帝。因此,答案为 B。答案B5. 唐太宗格外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A. 替皇帝起草诏令C.负责诏令的执行B. 审核诏令内容D.负责监察百官解析此题考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依据所学学问,结合题干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答案B6. 唐代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人为“中书舍人”,额员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并不高,但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这种制度设计()A. 使决策具有民主性C.内部强调分化事权答案 BB. 抑制相权,加强皇
19、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7. 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进展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 其工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终由 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礼部负责考试。所以选 B 项。答案B8. 以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心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A. 简化了决策过程C.加强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监察效能D.确立了三权分立解析依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
20、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C 项正确。答案C9. 公元 755 年,唐朝政府所能掌握的户口总数为 8 914 705 户,人口 52 919 309 人, 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掌握的户口总数仅为 1 933 174 户,人口 16 990 386 人。为此, 唐朝政府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 进展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C.遏制土地私有化进展趋势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解析唐朝政府所能掌握的户口之所以削减,是由于户税负担沉重,为此唐朝政府实行的主要措施是进展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实行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
21、, 以增加收入,故 A 项正确。答案 A10. 下表是 780 年唐朝开头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 不管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低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 使税制更加紊乱C.增加了财政收入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掌握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宽阔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 C 项正确。答案C力量提升11.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
22、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消灭主要是由于()A.郡县制的推行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B.科举制的设置 D.中心集权的加强解析 材料“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说明是魏晋南北朝。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贵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为门第,故 C 项正确。答案 C1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假设皇帝依靠不是依据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能选拔的官僚学问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能选拔的官僚学问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C.九品中正制B.
23、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即世官制,其标准是血缘且世袭,故A 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与廉,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不符合题意, 故 C 项错误;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答案D13. 以下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解析 依据所学学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应选 A。答案 A14. 唐开元十一年(723 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
24、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 )A.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B. 决策权审议权分别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解析题干中的机构变革,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故 C 项正确。答案C15.780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进展。这有利于(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催生的经济因素解析依据材料“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进展”,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 C 项正确。答案C16.阅读
25、以下材料: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假设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类语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觉察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
26、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答复:(1) 依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2) 依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白什么?(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归纳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