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大学语文剖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大学语文剖析.ppt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诗语言优美,融抒情、叙事、写景于一炉的特点。返回第1页/共20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如何看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返回第2页/共20页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返回 白居易(白居易(772772846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邽(今陕西渭南)。唐(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的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代杰出的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800)进士,)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
2、,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被迫政,因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被迫避祸保身,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避祸保身,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刑部尚书。刑部尚书。白居易主张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作”(与元九书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写下,写下秦中吟秦中吟十首、十首、新乐府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暗现
3、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白氏长庆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第3页/共20页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千古绝作”。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作者任周至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而加工创作的。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在王
4、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由于该故事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除上述两篇外,著名的还有:杜牧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背景简介背景简介返回第4页/共20页内容述评内容述评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第二层: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第
5、三层: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变生不测,战乱骤起。第二层,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第三层,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第四层,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第三部分,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第二层,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三层,李的凄凉晚景和感伤怀抱。第四层,李对杨的刻骨相思。第四部分,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李让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
6、两句。第二层,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第三层,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第四层,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爱情说。认为此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离奇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7、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返回第5页/共20页艺术赏析艺术赏析 一、故事情节生动 故事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叙述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的经过。接着写他们纵情恣乐的宫闱生活,以暗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尔后,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故事情节急转直下,由此而一连描述了玄宗出奔西行、禁军兵变、贵妃丧生等一系列情节。从故事情节本身来看,贵妃身赴黄泉,悲剧已告完成,然而,作者却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这段描述,不仅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有力地突出了“长恨”的主旨,而且,生发出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而后描述了贵妃谢恩、托物、寄词、申誓等
8、情节,让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二、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划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三、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返回第6页/共20页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果真能真挚深刻到此诗所写的程度吗?如果说其中有虚构,那为什么历来的读者
9、对此诗津津乐道、倍加赞赏?试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返回 第四段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第三段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
10、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化了“长恨长恨”的主题。的主题。第7页/共20页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参考相关图片长生殿曲唱资料链接资料链接返回第8页/共20页 周珽曰:作长篇法如构危宫大厦,全须接隼合缝,铢两皆称。乐天琵琶行、长恨歌几许胆力!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读者未易测其涯岸。(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七言初唐、盛唐虽各一体,然极七言之变,则元、白、温、李,皆在所不废。元、白体至卑,乃琵琶行、连昌宫词、长恨歌,未尝不可读,但子由所云“元、白纪事,尺寸不遗”,所以拙耳。(清宋徵璧抱真堂诗话)连昌、长恨、琵琶
11、行,前人之法变尽矣。(清吴乔围炉诗话)相关评论相关评论第9页/共20页相关评论相关评论 乐天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皆所谓老妪解颐者也。然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即少陵、长吉歌行皆不能及。所以然者,少陵、长吉虽能为情语,然犹兼才与学为之。凡情语一类才学,终隔一层,便不能刺透心髓。乐天之妙,妙在全不用才学,一味以本色真切出之,所以感人最深。由是观之,则老妪解颐,谈何容易!(清黄周星唐诗快)迷离恍惚,不用收结,此正作法之妙。诗本陈鸿长恨传而作,悠扬旖旎,情至文生,本王、杨、卢、骆而又加变化者矣。时有一妓夸于人曰:“我能诵白学士长恨歌,岂与他妓等哉!”诗之见重于时如此。(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第10
12、页/共20页相关评论相关评论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清赵翼瓯北诗话)吴北江曰: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玡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
13、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唐陈鸿长恨歌传)返回第11页/共20页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
14、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
15、为其撰写墓志。作者介绍作者介绍第12页/共20页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作者介绍作者介绍返回第13页/共20页 热闹的长安城内,大文豪顾况府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是因前来与顾况谈诗论词、登门求教的文人墨客太
16、多所致。一天,一位16岁的少年恭敬地向顾况递上自己的诗稿,等待赐教。顾况没看诗稿之前问少年:“你叫什么?”少年答道:“白居易。”“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顾况对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他开始翻阅白居易的诗,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大声叫好,并欣喜地对白居易说:“如此诗才,白居长安容易呀!”作者逸事作者逸事返回第14页/共20页教学参考教学参考 亦真亦幻魅力无穷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崔兴化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试论长恨歌情感空间的建构(唐爱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长恨歌爱情主题说辨证(张中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返回第15页/共20页相关图片相关图片第16页/共20页第17页/共20页第18页/共20页虢国夫人游春图返回第19页/共2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