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案汇总陆游《书愤》教案(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书愤教案汇总陆游《书愤》教案(二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陆游书愤教案汇总陆游书愤教案(二篇)最新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一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
2、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旧写下了“难过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屹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
3、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扬,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消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会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行无视。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解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生气积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
4、山”,所以“心中的生气积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详细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详细、鲜亮,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
5、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行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怪,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纳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毕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受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6、”“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由于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好像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保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盼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抗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受来看,年青时参与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知名,入仕以后屡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
7、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依旧破裂,广阔人民依旧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由于他们是
8、阻止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气的刽子手。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比照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比照表现出来。一是抱负和现实的比照。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抱负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比照。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9、偏安江南的愤怒。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存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力量。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书愤所反响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全部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答复。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花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
10、、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全都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受也惊人的相像,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全部有志抗金救国、
11、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全部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特别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终生的思想、理想和经受;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理想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患病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全部这一类的诗或词,比方
12、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一样的主题。把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方我们刚刚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进展的历史特别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
13、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消失之前,从肯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进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犹如昨夜灿烂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旧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日建立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展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
14、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才智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美丽的妙诗佳词,在培育学生安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最新陆游书愤教案汇总二 学问与力量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能够运用肯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书愤。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拟的方法品尝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抱负的执着。 1、品尝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把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陆游
15、的爱国主义情怀。 1、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cai课件,多媒体教室 1课时 一导入:(多媒体,mp3,和幻灯片)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教师适当发挥导入,略) 2请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见课件) 3、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见课件) 诗歌特色:(见课件)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美读。 2、解题。书,动词
16、,记录,登记,书写。愤:生气、郁愤、悲愤、激愤,愤慨。提问: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学生答(略)投影(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愤”。)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1、思索与争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这是本课分析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充分争论,先行感知文意,描绘意境,然后教师适当投影讲解背景,具体的分析见多媒体课件。分析之后小结“愤”自然过渡到本诗歌方法的归纳,并举出适当的例子(见课件)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
17、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到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留意前后学问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 托情于物精练形象(用典抒情) 详细分析讲解(见课件) “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需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纳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紧急的工作之余,她常跑到楼顶对着家乡的方向,看斜阳,读雁阵)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究竟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排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
18、;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投影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特别相像。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三拓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投影背景,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的爱国情怀(见多媒体课件) 用选择题目对本课文进展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应、(见课件) 四结语。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写一段独具共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