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导学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重难点】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和重点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sh ) 号“ ”,又称 。散文尤其著名,与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二人并称“韩柳”),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
2、寓意。3.字词检测祗( ) 槽枥( )( ) 骈( ) 策( ) 不外见(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二初读课文1、 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情感等,并划分节奏;2、 自由朗读;3、 个人展示读,小组赛读。三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四合作探究1.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文中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
3、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发出“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六各抒己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七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有关“马”的四字成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