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卖炭翁》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卖炭翁》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于无声处听惊雷卖炭翁教学实录一初读知诗意屏显:1.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2.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3.笔诤时政,心在苍生 ,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 ,神归东路,千秋永祀老诗翁。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生:白居易。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生:“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诗。长恨歌琵琶行也是白居易代表作。生:从“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可以看出。因为白居易建了西湖白堤,还倡导“新乐府运动”。师: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
2、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白居易写的琵琶行里的句子。白居易死后,当地才子汪海在其墓前题了“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师:对,写的是白居易。你对白居易还有哪些了解?生:白居易写诗最多又好懂。他每写好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一直改到老妇人能听明白为止。还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师:能说说白居易为什么会被人称为诗魔吗?生:白居易写诗刻苦至极,他有每天朗诵和抄写诗文的习惯,舌头因过度诵读而生了疮,手指也由于过度书写而长了老茧,因此将白居易称为诗魔。师:对,有诗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为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白居易的卖炭翁(板书),题目什么意思?生:
3、“翁”是年老的男子、老头儿。卖油翁是卖油的老头,卖炭翁应该就是卖炭的老头。师:注意到了“翁”字,不错,确实是写的卖炭的老人。师:再读遍课题,你猜会写什么内容?生:应该是写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的故事。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已经认识了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懈的愚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白居易这位千年老诗翁,再走近卖炭翁的故事。师: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课重点字的字音。生:伐薪(xn)两鬓(bn)辗(nin)冰辙(zh)翩翩(pin)称敕(ch)叱牛(ch) 驱将(jing) 一丈绫(lng)系( j)上牛头 师:读得很准确,好,请同学们齐读两遍。(生齐读)师:现在请大家听课文范
4、读,掌握一下本诗的朗读技巧。(生认真听范读录音)师: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要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连。第三遍,要读得熟练又字字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生自由读)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得准确,字字响亮)师:要读好这首叙事诗,必须要读出人物,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才能读好。请大家在小组内互读互听,推荐读的好的班内展示。(生互读互听)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一生展示读,读得有感情)师: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
5、味道,读出情感来,以情带声、读活人物。来,齐声朗读。生:齐声读二与一种境况相遇师: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卖炭翁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的故事。师: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生:苦。师:英雄所见略同。屏显:与一种境况相遇这首诗发表后,时人评论:卖炭翁“字字品味都是苦”。卖炭翁“苦”在何处?你从何处看出其“苦”?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生: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我读出伐薪烧炭之苦。一个上年纪的老人,到偏远的终南山砍伐树木,还要搬运,截成段,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艰苦!生:“烧炭”用的“薪”又是自己一斧一斧地“伐”来的,“炭”是自己一窑一窑地“烧”出的。披星戴月
6、,凌霜冒雪,“千余斤”炭,来之不易。师:知道烧炭的过程吗?生:工序很复杂。先要选木头“伐薪”,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五公斤的柴才能烧一公斤的炭,要烧十几天,都是一位有年纪的老人完成。师:可见年纪大还伐薪烧炭之苦。生:运炭也苦,从终南山运到长安,路途遥远,雪天行路艰难,“牛困人饥日已高”才到“市南门外”,说明烧炭难,运炭也难。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也刻画了卖炭翁悲苦的形象。“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
7、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说明他年纪大了;“十指黑”,是被烟火熏的。“苍苍”与“黑”也形成鲜明对照。这句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生动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炭来之不易。师:辛苦烧炭运炭卖炭,得来的钱要做什么用?生:要靠这车炭活命。“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可见生活贫苦。师:他卖炭只是为了衣食,这愿望多么卑微。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卖炭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我们来读好这
8、个设问句,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女:卖炭得钱何所营? 男: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阅读时要认真地咀嚼其中况味。我们加字体会一下。(问我)卖炭得钱何所营?(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师:(低沉地)(问我)卖炭得钱何所营?读生:(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齐读:(问我)卖炭得钱何所营?(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还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卖炭翁之“苦”?生:“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环境的寒冷和人的辛劳,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苦,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的生活状态仿佛就在眼前。师:“辗”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用的好不好?
9、生:用得好。“辗”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既写出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卖炭翁的辛苦。生:“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见运炭也苦,休息也苦。从终南山到长安,路途遥远,雪天路滑行路艰难。“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写出路远、车重、雪厚、人苦。“歇”,说明他很累。师:这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之苦?生:“困”、“饥”、“歇”三个字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之苦。师:用笔圈出来,重读这几个词语,试着读读这句。(生读)师:学习语文就应这样含英咀华。还从何处看出卖炭翁之“苦”?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能反映卖炭翁的悲苦处境。这句心理描写刻画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
10、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师:这句话中有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情感,是哪个词?生:可怜。师:值得怜悯。卖炭翁可怜在哪里?生:卖炭翁只穿单薄的衣裳,忍受着刻骨的寒冷,心想的却是“愿天寒”! 他希望下雪,盼望天再冷些,炭卖个好价钱。这矛盾之处更显得卖炭翁实在可怜。师:这样极度矛盾的心理,应该怎么读出来?生:低沉、舒缓、带着沉痛怜悯的心情读。可怜、单、愿这几个词重读,愿天寒,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泣血的感觉。师:好,请你试着读一读。(生读得极有感情)师:一起读一下这句。(生低沉地齐读)生:这句最反映卖炭翁的悲苦。“衣单”应是埋怨、怨恨,埋怨天寒
11、,可他却“愿天寒”,这“愿 ”是希望、盼望、祈愿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只有天寒,炭才能卖高价钱,他宁愿自己受冻,越矛盾越反常的心理越深刻地刻画处卖炭翁的生活悲苦。师:说得好。极度的矛盾,突出了悲剧内核。这是“无怨之愿”(板书)本应是怨什么?生:怨年纪大还要辛苦伐薪烧炭运炭卖炭,怨路远、怨下雪、怨天寒、愿路滑难走。师:可是,卖炭翁没有怨,却祈愿什么?生:愿下雪愿天寒愿炭卖个好价钱。师:这无怨之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天随人愿了吗?天寒冷吗?生:“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天非常寒冷。师:他希望辛苦所运的炭卖个好价钱,这个愿望实现了吗?生:没有,虽然下雪天寒,但炭却被宫使掠夺。我
12、觉得被夺炭也很苦。师:字字皆苦,事事皆苦。辛辛苦苦伐薪烧炭运炭,炭又被宫使夺去!诗人是怎样描写宫使的?生: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师:“翩翩”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态?你读出怎样的宫使?生:“翩翩”本是轻快洒脱,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趾高气扬、横冲直撞。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生:宫使趾高气扬、横冲直撞、凶神恶煞。师:卖炭翁此时是如何境况?生:牛困人饥泥中歇。师:卖炭翁是坐在泥中的,黄衣使者是骑着高头大马翩然而至,你读出了什么? 生:鲜明的对比,一个活的沉重卑微,一个轻纵骄横。师:是的,这就是鲜明的对比,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与卖炭翁为生活操
13、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找出描写宫使动作的词,你从这动作中读出什么?生:把、称、回、叱、敕、牵、系,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生: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他们跟强盗没什么两样!师:说的真好,这种行径跟强盗一样,卖炭翁在强权面前只有无奈、无助。“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如果将“把”字改成“拿”,行不行?模仿“手把文书”的样子,试着体会一下。(生模仿。)生:“把”字不能改成“拿”字,“把”文书,端着架子,有种不屑一顾、狐假虎威在里面。师:“口称敕”和“叱”说明什么?生:趾高气扬、嚣张跋扈、狐假虎威。师:假如卖炭翁说不卖,宫使会怎么说怎么做
14、?生:老头,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皇帝的命令,你敢违抗!生:你这是找死!胆敢违抗圣命,杀无赦,斩头!师:很形象。下面请大家嚣张跋扈地的读一读这句。(生模仿朗读,一生点评)生:我觉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句心理描写写卖炭翁历尽艰辛烧炭运炭,一心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到头来却被抢走,表现了宫使的强硬、霸道以及穷苦百姓的无力和悲惨命运。师:哪个词语写出了这种无力?虽万般不舍,可也无可奈何心理?生:“惜不得”。师:文学就是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心里万般不舍,可也无可奈何。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他最后得到
15、什么?生:半匹红纱一丈绫。师:辛辛苦苦的一车炭,轻轻松松念下文书就被拿走了。“半匹红纱一丈绫”是什么概念?对于卖炭翁来说,这有用吗?生: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而且一点用没有,不能充饥不能保暖,还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师:如果你是卖炭翁,你愿意换吗?生:不换。因为这是明目张胆的“掠夺”。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场买卖的实质就是生:(齐答)掠夺。师: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等于化为乌有,一切愿望等于落空。夺走的岂是一车炭?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老人的无怨之愿,希望换一些活命的东西,只有生:半匹红纱一丈绫师:他希望换一些钱,只有生:半匹红纱一丈绫师:他希望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有生
16、:半匹红纱一丈绫。师: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他能反抗吗?生:无力反抗,只能“惜不得”,只能忍气吞声,只能无可奈何。师:这就是苦不堪言!(板书)天寒地冻,面对宫使的抢夺,如果你是卖炭翁,伫立在这泥泞之中,眼睁睁看千斤炭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你会如何想?屏显: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尝试还原卖炭翁此时的内心情感:宫使啊!_?!苍天啊!_?!皇帝啊!_?!师:能说出来的不是苦,说不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苦。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遥,难行,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他往后的日子怎样过呢?诗人没有写,读者却不能不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学生描述)师:诗人停笔不写,我
17、们却浮想联翩。卖炭翁凄苦的人生如在眼前生:卖炭翁在寒风深雪中步履维艰,他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牵着步履沉重的老牛,老泪纵横师:风更猛了,雪下得更紧了,卖炭翁踉踉跄跄的走着,这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宫使啊!你为何要抢走我的炭 ?! 这么点纱绫,你连条活命的路,都不给我啊!生:苍天啊!这世道待我如此不公?!我靠什么活呀!我一个小小老百姓,找谁去评理呀?生:皇帝啊!你可知百姓疾苦?!一车炭有干多斤,那是我生存下去的唯一的依靠啊!这让我以后怎么活啊?!师:遭遇苦,其心痛!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泥中歇,这漫长过程中所盼望的一切,全化为泡影!炭被拿走了,卖炭翁结局会如何呢?
18、生:也许会再回南山烧炭。生:有可能又遇到宫市,他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还会化为乌有。生:在那个时代他是活不下去的。师:是的,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生:实为掠夺的宫市制度!师:没错。屏显: 宫市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资治通鉴师:“宫市”,实
19、际上是种公开的掠夺。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生: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表达了对宫市的揭露抨击批判。生: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师:这就是全诗的主旨:“苦宫市也”。三与一类人物相遇师:卖炭翁的遭遇是个别现象吗?史书所记,当时这样饱受宫市剥削的大有人在。其事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来看看原型:屏显: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
20、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译文:曾经有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有个官吏声称王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这些(木柴),就给了他几尺的绢,又向他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驴送这些木柴到宫内。农夫开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绢还给官吏。(官吏)不肯接受(他的绢),(并且)说:“我一定要拿你的驴。”农夫说:“我有父母妻儿,靠这(贩卖木柴),然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柴给你,不拿报酬就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殴打了官吏。街上的官吏把农夫抓起来,将此事向上禀报,皇帝听到了就
21、下令罢免了这个宦官,又赐给农夫十匹绢。生:(齐读实录节选及译文)师:这个卖柴翁和卖炭翁有何异同点?生:都被宫市掠夺剥削,都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最卑微的小人物。师:不同点呢?生:结局不同。卖炭翁结局悲惨,面对宫使的掠夺,无可奈何。千斤炭没有得到想要的钱来买衣服和食物。卖柴翁有圆满的结局,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得到了补偿,皇帝罢免了宦官。生: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能更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师:实录后面写了好多内容,农夫如何打、如何骂,可是在卖炭翁里面只有哪三个字?生:惜不得师:说好还是不说好呢?生:不说好,什么都不说不做,什么
22、都不能做,只能无可奈何,听天由命,更说明他的悲苦,更说明宫市掠夺的可怕。如果写出来,反没有了鞭挞的力量。生: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师:阅读本是寻常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洞察力。这也是卖炭翁深刻之处: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师:诗人为什么又不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呢?生: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首反映事实的诗,而悲剧结尾正表现艺术作品的力量。生:卖柴翁也好,卖炭翁也罢,都在告诉我们,生活不易。透过他们的悲苦遭遇,可以想得到晚唐百姓苦不堪言。师:诗人在卖炭
23、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四、与一份情怀相遇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卖炭翁主要艺术技巧是“直书其事”,就是用事实说话,把作者的爱憎完全寓于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之中,在叙事中结尾,不发一句议论。这首诗是首讽喻诗,却没有直接写出诗人的评论,如果你是白居易,你想说的是什么?(板书:无评之讽)屏显: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
24、用着一断语。”唐宋诗醇卷二十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文章后面解释已经说“苦宫市也”,这是首句标其目。虽然没有“卒章显其志”。可以看出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生: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师:诗人直书其事,对“宫市”之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一种和“诗史”比肩的价值。用白居易寄唐生诗说,就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生:只愿唱出黎民百姓的疾苦,希望皇帝能够知道。师:这就是白居易,洞悉民间的疾苦,又听得到事件背后每一位主人公的心声。提笔为诗,不吐不快。
25、“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歌舞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宅“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重赋“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杜陵叟师:这就是白居易,他的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他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屏显: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布裘(节选)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师:这就是白居易,一个有悲悯情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的痛必定是叠加的,是民病之痛的总和。屏显:悲悯情
26、怀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指同情,是对人间疾苦以感同身受来看待。悲悯是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推己及人,心有戚戚然。作家庞进概括悲悯情怀:“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透过卖炭翁,我们还能看到种田的、刈麦的、打渔的、养蚕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各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各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苦不堪言的泪。读生:唐朝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朝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朝聂夷中: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北宋张俞: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师:卖炭翁了了数言就活化了被官府压迫直至丧失生存希望的底层百姓形象,字字泣血却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却能透过卖炭翁,看到民生疾苦,看到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一起按提示背(生按提示背)师:再来隐字背(生隐字背)师:合作背,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师生合作接读背)师:让我们齐诵卖炭翁,一起记住“笔诤时政,心在苍生的千年老诗翁”白居易!(配乐动情读)下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