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易错题提升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55891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易错题提升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易错题提升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易错题提升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易错题提升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新高考】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易错题提升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农业立国,历代周王对农业十分重视,在周宣王以前,国家每年都要举行籍田礼,即周天子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据此可知,西周籍田礼的举行()A. 加强了对农业经济的管理B. 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C. 体现了礼乐制度等级森严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2、.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市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不同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业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4.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5.从唐朝起,钱就不

3、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的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非常珍贵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6.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人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7.乾隆五十二

4、年(1787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8.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时期规定曹魏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北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

5、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据表可知(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二、材料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

6、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一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一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发展的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部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

7、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有一定的范围,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长、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据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整理材料二 有人说,东京比汉唐的京都,民户增加十倍。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天明即散,叫作 “鬼市”。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 诸班直军营相对。遍布内外城

8、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 为刀镊、为负贩”;抚州“金谿陶户,大抵皆农民”。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渐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有的成为学派重镇。据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3.比较材料一、三,回答“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

9、明“草市”出现的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以农业立国”“对农业十分重视”“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等信息可以得出,西周籍田礼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通过这种仪式有利于弘扬农耕文明,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故B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措施,故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故排除C。 西周时期仍是集体耕作,而不是个体耕作,故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农业立国”“对农业十分重视”“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

10、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的“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3.答案:

11、B解析:材料中“不同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的,这说明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者产生,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为保证质量也在器物上刻工匠的名字,但是是以工种加工匠的名字来记录,而不是以单独的姓名作印记,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刻印姓名属于国家规定,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

12、。C项说法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二者的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5.答案:C解析:唐朝时,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A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C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13、可见政府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目的也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说明对抑商政策的放弃,排除A;“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不代表政府放弃盐铁专卖,排除C:“复弛商贾之律”改变作用是有限的,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工商业者地位,排除D。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但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B项错

14、误;闭关锁国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C项错误;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属于对当时的影响,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从曹魏到唐代的土地制度,都照顾到农民的部分利益,故A正确。曹魏屯田制至唐代均田制尽管土地属于国有,但耕种方式依然属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错误;材料仅提供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利益的分配,无关社会贫富差距,故C错误;贵族和地主也可授田,因而授田法不会打击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D错误。9.答案:(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部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传入。(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

15、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10.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地点、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区别:“市”设于城中,-草市”形成于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自发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等。解析:1.本题以春秋战国至宋朝的商业发展概孔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可以联系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 肆长、盾人等分掌市内各項事务”等得出特点。2.从材料二 “民户、铺席、诸班直军营相对”“鬼市”“遍布内外城”等可以得出。3.“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从形成区城和设置主体两方面分析; “意义”从材料中“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余米尽以贸易”“同时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致”“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渐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可以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