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散文,各自代表了一种散文类型,而且写法和语言都很有特色。本单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通过分析单元导语可知,语文要素中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是阅读策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目标, 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实现。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汪曾祺先生非常经典的怀旧之作。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怀念,借此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温润沉静,文化气息浓厚,文字背后充满了生活情味。二、说学情本单元教学前,我以表格形式梳理了整个初中学段涉及散文这一文体的教学单元及篇目,发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经学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也接触过托物言志散文、回忆性
3、散文,可以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但是汪老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并不像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那样,语言生动华丽,多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汪老的文字,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而是如话家常,就像一壶清茶,需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滋味。而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生活在物质丰足、衣食无忧的年代,缺少对生活的细心体察与感悟,很难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汪曾祺文字背后温润如雨的生活情味。在七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批注阅读(七下)、欣赏品味(多个单元训练)的阅读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将学过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4、并成为一种阅读自觉与习惯。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教学重点是:品味、欣赏语言,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三、教法学法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从自读课的课型定位来看,自读课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而能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沉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学好昆明的雨这一篇自读课文呢?我引导学生以“寻美”为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的学习中去,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
5、法、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自主欣赏、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我只在学生难以把握、难以理解、一望未知时加以引导、点拨,或补充助读资料帮助其理解、加深体验,达成学习目标。四、教学流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下面具体讲述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生活中的雨景、淅淅沥沥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雨中氛围,感官的冲击,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接着,我由学过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引入本课,在旧知与新知的勾连中,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6、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除了写昆明的雨之外,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系呢?【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缅桂花、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与友人对酒小酌;它们是昆明的雨(雨季)中的物、人、事。】设计这一问题是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初步感知情感和品读理解情感的环节做好准备。问题2. 这篇课文将昆明诸多的景、物、人、事聚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试着说一说。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以后,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昆明雨季中的物或人或事的美好,让学生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初读感知。所谓“感知”,就是感觉
7、和知觉的统称。既然是感觉,那么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可能是朦胧的,不够准确的或不够深刻的。他们从初读感受到的昆明的美好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可能是:(1)对昆明的雨的想念。(2、11段)(2)对昆明的喜爱。(3)对昆明雨季的喜爱。(4)对昆明的想念。(5)对昆明生活的想念。(6)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那究竟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就需要学生透过文字,欣赏语言,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从而教会学生从“这一篇”散文的学习中学到“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本环节共设置了四个小的教学环节:1.引导发现阅读方法:以“寻美”为阅读的切入点。2.帮
8、助学生回顾“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供示例。3.学生再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或有疑问的句、段,圈点批注,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及昆明生活的热爱。4.补充作者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环节1,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从文中初步感受的了昆明雨季中的美好,你们能说说课文写了昆明哪些方面的“美”呢?(师生总结: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诗意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你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怎样进行圈点批注呢?我帮助学生回顾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积累拓展”中学过的批注方式及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
9、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空白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去,从而使知识前后勾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学生也在圈点批注的欣赏品味中,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下面是我给学生做的几个批注的示范,如:(1)赏析式批注 通过咀嚼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读懂蕴含在词句中的情感。如第8段写昆明雨季的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为什么用“一球”而不用“一块”呢?(突出火炭梅的“圆”);这里的两个“真”写出了火炭梅让人赞叹的形态,两个“都”包含着作者对昆明
10、雨季的火炭梅味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我们可以重读两个“真”、两个“都”和“一点”。(2)理解式批注 这一课有不少值得关注品味的标点【?!( )】,对标点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连用四个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呢?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当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深有体会的内容,做理解式批注。示例:如第7段写牛肝菌的句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后面连用四个逗号,读时要一字一顿,停顿稍长,突出牛肝菌的口感滑、嫩和味道鲜腴,也体现出人们在品尝牛肝菌是的沉醉感,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
11、情。 还可以提问:将逗号改为顿号,怎样呢?(3)评价式批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批注:穿着打扮极具苗族风情,多么美丽、文静、娇羞的女孩!(4)疑问式批注如第9段,“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此处写“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究竟是什么呢?通过读上文,我们可以揣摩,作者的心软软的,是被房东母女的热情、淳朴、善良和智慧所感动,表现昆明的人情美。当然,除了这几种批注之外,也可以是补充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不一一举例。【预设】
12、接下来是学生圈点批注、欣赏品味、交流分享的过程,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预设,比如:欣赏昆明雨季的【景物美】先说昆明的雨季相当长,但是雨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很舒服。昆明的雨滋养了极肥大的仙人掌、极多的滋味鲜美的菌子和像火炭一般的好吃的杨梅、很大的缅桂树。单说仙人掌,“倒挂着且能开花”“仙人掌极肥大”正体现了昆明雨季长,雨水多、空气湿润的特点;“仙人掌多”“极肥大”多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呢?有些人家在菜园种上一圈仙人掌来代替篱笆。做什么呢?后面的破折号用得很是美妙: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不禁让我们想像,猪和羊一定是被扎过的吧,那种想吃又不敢进,想走又舍不得的窘态
13、,不禁让人心生笑意。这里我们看到的汪老多么有童心,又多么的有生活情趣!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定不能写出这样有生活情趣的文字的。门头挂仙人掌,能辟邪表现昆明朴素的民风民俗。【滋味美】引导学生从标点处批注欣赏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 这种东西也能吃?!(极度怀疑)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极度赞叹)这两句有两处标点很特殊,问号和句号组合在一起,怎么读?请拟写朗读设计。如果在横线上分别加一个语气词,加什么?学生尝试朗读。【第句横线加“咦”,并且拖长声音,“这种”要重读,“也能吃”语调上扬,表达看到干巴菌丑陋外形时的质疑、嫌弃。】【第句横线上加“哇”,“哇”应拖长声音,“这么”要重读
14、且放慢语速,“好吃”读出吃到舌尖上的美味干巴菌时的惊喜、赞叹和兴奋。】在这一段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像一位美食家,写各类菌子,如数家珍,毫不吝惜的使用了极多的褒义词,如:多、便宜、滑、嫩、鲜、香、好吃、(格调)高、鲜浓、无可方比、名贵、滴溜儿圆为什么作者使用如此多的褒义词来写雨季的菌子呢?为什么过了40年,这样的美味仍唇齿留香、触手可及呢?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到作者这样写,当然是想表达对昆明、对昆明生活的深深爱恋和赞美啊。如果只写仙人掌、菌子、杨梅,就不免有些单调,所以还有【人情美】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50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
15、花市上去卖。他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女房东送缅桂花一段,可以抓住句中关键词来欣赏品味。【“每天”“好些”可以看出缅桂花是房东的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怕”字写出了女房东一家生活的不易。那么如何解决“房客乱摘她的花”呢?女房东没有愤怒呵斥,也没有大声“禁止”,而是“时常”给“各家”送去“七寸”盘子的“摆”得“满满”的缅桂花。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味,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寡妇的生活本就不易,却能将这份热情与慷慨、用心与诚意,送给萍水相逢的过客。这样美的缅桂花,这样美的人情,怎能不让人热爱
16、昆明、想念昆明呢?【氛围美】作者与友人野外的小酒店对酒小酌,身边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几只鸡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满架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实实,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样静谧、祥和的诗意生活让人忘掉所有烦恼和世间纷扰。指导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读课文最后两段,自由欣赏、品味作者与友人雨中小酌的氛围美。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读到了怎样的氛围,“文章写了,我读到了淡淡的”(悠闲、自得、诗意、惆怅、忧愁、乡愁)教师小结:昆明雨季的肥大的仙人掌,味道鲜腴的菌子,酸甜可口的杨梅,柔美灵秀的苗族姑娘,还有娇娇的吆喝声、让我的心软软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以及雨中与挚友对酒小酌的闲适静谧浑然一
17、体,这美妙的昆明雨季风情图,有谁不爱呢?在这样的品味与欣赏中,学生就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汪曾祺所写的这些久久不散的美,正是想表达他对昆明生活的热爱。3. 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美好的昆明雨季、昆明生活,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否仍在昆明呢?此时教师为学生补充材料(PPT显示):汪曾祺19岁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1939-1946),他视昆明为第二故乡,他对昆明充满了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风物人情,美好的昆明印象成为汪曾祺一生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并且在此,他与恩师(如作家沈从文)相遇,与挚友朱德熙相知,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惜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
18、结,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他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在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此时,作者离开昆明已近四十年,所以作者回想起这样美好的昆明生活,除了怀有热爱以外,还有想念。至此,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4.诵读小诗,结束本课。将“初读感知”环节中同学们找到的雨季中的景物,组合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共同吟诵,再次感受汪曾祺对昆明生活深厚情感。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极肥大的倒挂着的开花的仙人掌想念雨季萌发的味道鲜腴的菌子想念雨中柔和的空气里卖杨梅女孩的娇娇的吆喝想念让我的心软软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想念莲花池外木香芬芳 湿叶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运用课堂所学阅读方法,继续阅读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人间草木等。六、板书设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