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试题.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复习陈涉世家 一、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7)尝与人佣耕(给)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往) 怅恨久之(凑足音节,无实义) 楚人怜之(代词,代项燕)(8)佣者笑而应曰(回答,答应 ) 宜多应者(响应)(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行卜(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竟然)10)令辱之(使,让)召令徒属曰(命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陈守令皆不在(县令)(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行驻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6)狐鸣呼曰(像狐狸)(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3、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5、本段中最能
3、表现陈涉反抗精神的语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6、陈涉世家出自史记,你知道鲁迅是怎样评价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课文理解1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2、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 秦王朝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楚国人民有强烈的反抗意愿。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从民欲也。4、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官逼民反或领导者要“从 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5.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线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会不会有陈胜起义呢? 根本原因
4、是:“天下苦秦久矣”,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即使没有这根导火线,即使陈胜不起义,在秦残暴的统治之下也会有其他人因某事而起义,秦朝一定会走向灭亡的。6、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7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舆论准备)?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
5、织起义的足智多谋。8(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9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第3段内容作出回答。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10.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11这第4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 故 、诈。12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
6、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13陈胜为什么要在杀尉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 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起义军攻占了大泽乡、蕲、铚、酂、苦、柘、谯、陈等,如果用成语来形容起义军攻城掠地的情形,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请写出两个。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等。14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15、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
7、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16、文中的“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和“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句话:说明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秦朝地方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第二句:说明起义军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说明陈胜起义前对形势所作的分析完全正确。17、请找出与“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相呼应的句子。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19、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
8、的人?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有很强洞察力及很强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领袖。20.陈胜在起义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奋发图强,立志进取。古代有个童谣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明显受到了这句口号的影响。说一说在今天,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口号的?任何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这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21. “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陈涉并非王侯,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22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
9、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3.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形势所迫(失其当斩),不得不反。唐雎不辱使命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c )A 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 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琴 C. 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下列句子中表达
10、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C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11、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二、课文理解1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2 秦国企图用_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出使
12、秦国 _一事。“_长跪而谢之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3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实质是什么?“且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实质是一种用欺诈手段吞并安陵的企图。 言外之意是:安陵君如果违抗我,就将遭到像韩魏灭亡的下场。4简析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5.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不悦怫然怒、色挠。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6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1)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惹我
13、发怒的话,你们国家可要遭殃了。(2)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我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7.“与臣而将四矣”中“臣”指谁?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指唐雎。 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8、如“士之怒”和“天子之怒”发生时,会各有怎样的情形出现?(用语段原句回答)“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9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
14、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11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12、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13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愤怒 - 威胁 - 害怕(色挠)1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15、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或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外交家周总理机智美国记者的刁难等言之有据即可。隆中对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每自此于管仲、乐毅(常常 )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 )谓为信然(确实这样 )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2、下
16、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D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 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4、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7、。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 亲自 ,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躬 。二、课文理解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诸葛亮吟诵梁父吟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
18、详细介绍?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6、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7、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8、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19、?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20、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12、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13对4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
21、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出师表 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二、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选拔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三、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22、: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五、词类活用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 (时候,时刻)。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3、猥自枉屈 猥 这里指:降低身份4、此皆良实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5、庶竭驽钝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四、一词多义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2)深追先帝遗(y)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五、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
23、耕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8、出师
24、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
25、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六、课文内容理解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为了汉室之隆3.这第五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用_对比的方法,论述了“_亲贤远佞_”的重要性,第三句对陛下提出了应亲信“贞良死节之臣”的希望,并追述先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其作用是_增强第一句的说服力_ 4、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
26、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6、7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你从文中6、7段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7、这6、7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
27、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8、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9文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1)五月渡泸,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0、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
28、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11、本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忠君报国,深谋远虑。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 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
29、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1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15.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
30、物及对应的事例。唐朝大将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或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公输1、填空(1)墨子,_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是_学派的创始人。他同情劳动人民,主张“_”;反对统治阶级发动战争,主张“_”。本文叙述了_的故事,具体反映了墨子反对侵略、扶助幼小的思想,表现了他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一段墨子运用了_ 和 的修辞手法,使说理更具气势,语言斩钉截铁,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公输盘“_”的虚伪。四、课文理解1、请用
31、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2、文中,(1)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_(2)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3、墨子见公输盘是因为_。4、墨子要求公输盘帮助自己杀人是为了引出公输盘的“_”这句话;这句话在随后墨子说理时两次被用到,请写出这两处句子(1) _(2) _(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知而不争: 不可谓知类: 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分)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9翻译下面句子夫子何命焉为?10(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
32、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二) 于是见公输盘。-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20.用现代汉语
3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21.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三)【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34、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C怀怒未发,休
35、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
36、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四)(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
37、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解释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
38、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池非不深也( ) 委而去之( ) 故君子有不战(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
39、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4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5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是(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7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0、(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1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