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1月月考试题1(无答案) 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1月月考试题1(无答案) 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浙江省瑞安市高楼镇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1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选择下列划线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畸 (q) 形 诘 (j) 责 文绉绉(zhu) 藏污纳垢油光可签B绯( fi)红 黝 (yu) 黑 颔 (hn) 首 广褒无垠 抑扬顿挫C直戳(chu) 解剖(pu) 譬(b)如 粗制烂造 深恶痛疾D禁锢(g) 炽(ch)热 稽(q)首 冥思遐想 杳无消息2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他们应该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改句: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B原句:难道日本福岛核泄漏只是偶然事件吗? 改句:日本福岛核泄漏是偶然
2、事件。C原句: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改句: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D原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改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女子单打冠军被李娜夺得。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迥异(jing)虬枝(qi)迸溅(bng)拈轻怕重(nin)B、玛瑙(lo)匀称(chn)连亘(gn)势不可当(dng)C、翡翠(fi)臆度(du)胸襟(jng)坦荡如砥(d)D、解剖(pu)充沛(pi)宽宥(yu)无边无垠(yn)4选择出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记
3、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苏轼,这篇短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B.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沦陷地人民对祖国无限的眷念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C.泊秦准的作者杜牧,就是指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诗句中的“杜”。D.人琴俱亡选自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表达了子敬和子猷的手足情深。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伊拉克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痛不欲生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和破坏。B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国一大批高科技医疗设备应运而生,如红外线测温仪、隔离式救护车、护士助手机器人等。C杨凡今年数学奥赛夺得全国一等奖,真是骇人听闻。D学
4、习上遇到了问题,我们一定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请教。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B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她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C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D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食品安全更令人担忧,这两个问题相得益彰,令各级政府倍感肩上的胆子沉重。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焕然一新 遍稽群籍 美轮美奂 睡眼惺忪 沧海桑田B张惶失措 诚惶诚恐 众目睽睽 不可思议 不容置疑C合辙押韵 粗制滥造 锋芒必露 略胜一筹 莫衷一是D郑重其
5、是 巧妙绝伦 一视同仁 龙吟凤哕 芸芸众生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把“讨论并听取”改为“听取并讨论”)B. 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删除“使”)C.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把“改革”改为“提高”)D. 昨天上午,我等了他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把“整整”改为“足足”)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说明他能力太低。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来的关爱?A采用 鉴赏 无微不至 B采
6、用 鉴赏 无所不至C沿用 鉴定 无所不至 D沿用 鉴定 无微不至 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闽东商人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B、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国疾控部门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C、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衣柜等运动器材。D、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主题的广州亚运会,既要彰显广州特有的文化魅力,又要弘扬奥林匹克。二、阅读理解:你见过一个能炒一盘菜的巨型青椒吗?你尝过长1米、重1500克的特大黄瓜吗?你听说过一亩地能产一吨优质稻谷吗?这些农作物并非神话而是事实,它们的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过太空之旅后
7、而变得神奇无比。到太空中去培育更多更好的良种成为人类的新希望。空间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这一希望奠定了基础。在太空,物体的重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状态,生物极易发生遗传变异,对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的培养十分有利。太空还剥去了大气层的“外衣”,太阳光辐射比地面强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极其丰富,将使种子、微生物等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发生有益突变,产生新物种。另外太空环境近似真空,没有污染。专家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这些环境条件,为发展新材料、新物种、新医药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和生产基地。在太空环境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万倍。率先提出空间植物和微生物变异理论的美
8、、俄科学家,多年来却与航天育种这一领域失之交臂,捷足先登的是“太空俱乐部”的后来者中国。我国返回式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为空间育种和生物学科研提供了契机。早在1986年,王大珩教授就提出运用航天搭载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建议。1987年我国首次利用卫星进行了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材料的搭载试验,它拉开了我国航天育种研究的序幕。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9颗卫星和两艘宇宙飞船上搭载了500多种植物、微生物等,培育出一批生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源。我国的空间育种成果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美、俄、保加利亚等国科学家们纷纷表示了要求合作的愿望。1996年10月,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精选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被放入
9、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修炼”了15天后返回地球。这些种子在海南繁育基地种植了44987株。经实验分析发现,一些水稻发生了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植株的性状分离变异率高达12,比用射线辐射变异率高100倍,比自然变异率高数万倍。如今这批航天水稻已经进入第六代,形成了新品种,单季亩产达到800公斤。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空间育种的总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2第段划线的“这些环境条件”具体指哪些?13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14文章开头划线的部分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5说说画线句中使用什么说明方法?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
10、一篇文章,完成小题。芦花开在故乡里苇迪是秋天了。 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
11、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
12、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
13、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可我,怎能放下
14、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原文有删减)1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芦花开在故乡里”的理解。2文章第段为什么从城里看不到芦花写起?3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进了城后见到的其他几种花?4作者在第节中写到“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份独到之情?5阅读第段,仿照示例,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示例: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
15、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斯妤简洁精纯的1文段一北京的庙会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豆汁、灌肠、驴打滚等,还有民间技艺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拉洋片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各寺院庙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俱陈而闻名”,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是
16、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为主要活动。2.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说北京庙会的特点。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
17、,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
18、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3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4第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
19、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
20、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1960年
21、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22、。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
23、。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通读全文,说说文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中的“放飞”一词是什么意思。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母亲放飞“我”的前两次内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示例):“我”在北京任教,母亲希望我生活小事自己解决。3选文二、三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儿时哺育的往事。你能从下列做法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母亲极重视“我”的饮食,想方设法要“我”吃好三顿饭,反对“我”吃零食。母亲对衣着和家中摆设毫不讲究,
24、却给“我”订了几十种报刊。4第5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位母亲在“爱子”方面的共同特点。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噓嘘的泪如泉涌的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
25、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1)至于负者歌于途 (2)伛偻提携(3)泉香而酒洌 (4)弈者胜2用现代汉语翻译“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上文中第一段共四句话,每句话用三个字概括其内容。答:(1);(2);(3);(4)4具体说说“然
26、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其乐也。”是用什么方法来突出 “太守之乐”的?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2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写进( )里。(每小题0.5分,共3分)项为之强 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 兴正浓 方出神 驱之别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3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景象;二是“_” 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文中能体现课文主旨的句子是:“_”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语言简朴、自然,所以文章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B、本文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C、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
28、童趣”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D、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记趣”。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注释: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9、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枉于法,则免于相 恃人不如自恃也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阅读下面选文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捕蛇者说选自,作者是。2解释选文中的加点的词。(1)蹙: (2)犯: (3)弛然: (4)齿: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 而乡邻之生日蹙C.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君将哀而生之乎?(2)谨食之,时而献焉。5选文让你了解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现
31、实?(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焙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
32、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注】秦熺:秦桧之子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谮:诬陷。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祭以尉首 B不以物喜
33、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以土砾凸者为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寻兼光禄寺丞( ) 户部不敢诘( ) 上是其言( ) 以此见忌于众( ) 4翻译下列句子。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答: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