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哲理诗鉴赏学案(共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哲理诗鉴赏学案(共6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一、导入:人生哲理诗句1.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哲理诗概念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三 哲理诗分类(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二)按所写内容分类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
3、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4、花”(已亥杂诗)等。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四 鉴赏哲理诗(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
5、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
6、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诫子弟 清 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
7、,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五、实践练习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观书有感(二)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 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题竹石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
8、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六 高考链接1(2012北京卷)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问: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11、【答案】
9、略【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2(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
10、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_元词之情趣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乐余高中高三语文诗歌专题之哲理诗【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
11、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专题解说】“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解读指津】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
12、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附丽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而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理解诗的哲理美。3、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古典诗歌中“哲理”之表现形态一种可谓是直议明“理”:哲理直接通过
13、词语来显现自身,即直接以“理语”入诗、用议论明“理”,让“哲理”之光在诗篇中毫无掩饰的直接透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是曲折寓“理”:哲理不直接呈示出来,而是蕴涵寄寓在诗歌描绘的景象、意象、事象中(要么依景明“理”要么叙事明“理”要么咏史明“理”要么托物明“理”)3【鉴赏举隅】登鹳雀楼 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分析:(1)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2)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阅读下面这首诗与王之涣的诗,比较其同与异。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参考答案】(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一侧重表达不断向上、不断发现新境界的进取精神。一侧重表现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