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ppt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 古古代代诗诗歌歌三三首首抢答:判断下列诗句中有关传统节日习俗或神话传说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此生此也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一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二 再读诗歌,借助注释,把握诗歌大意l用下列句式对诗歌大意进行概括:当作者_时,他联想到了_的故事,他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_,这幅画面让人感到_。三 结合传说,感受情感牛郎织女的传说三 结合传说,感受情感A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tio)迢:遥远的样子。皎(jio)皎:形容很白很亮。河汉女:指织女星。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银河。
2、“互文见义”。所谓互文见义,是指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中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三 结合传说,感受情感l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l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1.擢(zhu):伸出。2.素:白皙。3.札札(zh):织机发出的响声。4.弄:摆弄。5.机杼(zh):织机。杼,梭子。6.章:花纹。7.涕:眼泪。8.零:掉落。织女此时的心思在织布上吗?她在想什么呢?三 结合传说,感受情感l河 汉 清 且 浅,相 去 复 几 许。l盈 盈 一 水 间,脉 脉 不 得 语。去:距离。几许:多少。盈盈:清澈的样子。脉(m)脉:相视无言的样子。小结l诗中的
3、织女是怎样的形象?l织女为何会“泣涕零如雨”?四 借助联想,思考主题l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l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文选时,从许多无名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在一起,用古诗十九首冠名,列在“杂诗”类之首。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文人。由于这些诗歌的题目散佚,人们习惯以每首诗的首句作为标题。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五言诗影响很大,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诗歌主旨这首诗是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悲剧故事最早最完整的记录。诗歌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抒发了游子、思妇的哀伤。自读探究:寒
4、食与十五夜望月回顾旧知:品读古诗的方法一读读准字音、节奏01二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02三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03四读借助作者生平、背景知识、写作手法等,把握诗歌主旨04一读 读准字音与节奏寒食唐韩翃(h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知识点: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近体诗创作时期(一般)唐代以前(一般)唐代以后句数没有特殊要求,比较自由绝句:4句律诗:8句字数字数不固定,比较自由五言或七言押韵不要求押韵一韵到底绝句:2/4句必须押韵律诗:
5、首句可以不入韵,2/4/6/8句必须入韵对仗不要求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判断下列诗作的体裁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读 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寒食唐韩翃(h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
6、/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积极富丽生机盎然消极忧愁思念三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城: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宫里的柳树。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三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十 五 夜 望 月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今 夜 月 明 人 尽
7、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十五夜:中庭:地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即庭中,庭院中。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四读 借助作者生平、背景知识、写作手法等,把握诗歌主旨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
8、“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的习俗l古代习俗要禁火,只吃冷食。l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插柳等风俗。l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再读诗歌,回答问题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散入五侯家。1.寒食节是在什么季节?哪个词可以看出来?2.诗歌中体现了寒食节的哪些习俗?3.寒食节那天的京城有哪些美景?是一幅怎样的景象?4.前两句哪些地方还能体现“风”之所在?白描vs工笔细描寒食
9、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散入五侯家。1.寒食节禁火,为什么汉宫可以传蜡烛?蜡烛要传到哪里去?2.既然蜡烛是天子所赐,写成“日暮汉宫赐蜡烛”不是更好?3.有人说,这里是在表现作者对权贵豪门的讽刺,反衬出当时贫寒之家的孤苦,对此,你的看法是?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前两句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一个词来概括。2.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小结这是一首_(体裁),诗人描绘了一幅月光澄澈、静谧冷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_的气氛,表达了作者_之情。寂寥、冷清望月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