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题审题立意模拟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题审题立意模拟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模拟作文题审题立意模拟练习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
3、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写作时,首先应该“就事论事”。结合历代
4、诗人诗作谈严羽诗论所展示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由诗歌(或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层进式特点,作深入思考,分析探讨特定的文学现象。能确切对“本事”作证明与推演。然后,再“由此及彼”地进行多方面思考,如谈人生成长、人(国)际交往、处理事务的阶段性等,体现严羽诗论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带来的启示。如谈自己的学习,可谈我们在初期需要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不要让自己腹中空空。但是,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能力独立学习或创作时,就不能满足于模仿,而是要开始转变思路,积极思考。若我们思考多了,相信终有一天,自会领悟学习的窍门。参考立意(1)做足积累才有创新的资本;(2)起于模仿,立于原创,终于顿悟;(3)
5、独立自主才是民族富强复兴之路。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并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
6、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文的写作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引用了马克思对幸福三个层次的划分理论,说明最高层次的幸福是“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据此可以得出文章立意,并围绕立意组织材料。参考立意:1.要为人类的共
7、同幸福而努力2.什么样的幸福值得我们追求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年轻时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恤。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上述材料能给正在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学子以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欧阳修的话重点阐述了“读书
8、”“立学”“立身”之间的关系,“读书”是“立学”“立身”的基础和前提。曾国藩的话,重在阐述“士人读书”应当恪守的原则:读书首先应树立远大的“志向”;然后还要有“见识”,不满足于一己之学;除此之外,还要有“恒心”。欧阳修强调读书的意义,读书对于个人学识的增加、修养的提升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立身之本的奠基都意义重大。读书的意义属于老生常谈,但读书对青年的影响可能很多人、尤其是青年本身并没有真正思考、领悟过,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价值多元,诱惑颇多,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扎牢人生的根基?我想读书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曾国藩则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志”“识”“恒”三则缺一不可,而这也正是当代某些青年所缺乏
9、的读书方法。读书贵在有志向、有恒心、能坚持;更需要有见识、有远见,能识别书籍的高下,不以小得而自足。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好好理解并践行这些读书的真理,为自己的成长打好基础。写作时可以就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综合理解,围绕“读书”谈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抛开材料的内涵,另起炉灶。比如采用层进式结构,先谈读书的意义,再谈读书的方法,最后谈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才能践行这些读书的要义。参考立意:1. 读书是立学、立身的基础。2. 从读书到修身,做筑梦新青年。3. 持修身明义之志,读书才能行且远。4. 志、识、恒,是当代青年读书应备三要素。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围棋选手小柯1
10、8岁那年就曾连夺三项世界冠军,被誉为中国围棋界的“希望之星”。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某次世界大赛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此事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了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提出了质疑;也有人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成绩固然可喜,可如此年少轻狂却不可取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围绕对小柯的看法审题立意。作文题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小柯的骄人战绩与其鲜明的个性惹人
11、争议。对此,棋迷的态度与看法大相径庭,有支持的,有质疑的,也有持中立态度的。小柯的个案其实反映了年轻一代的普遍状况:更具有个性,更乐于展示和张扬个性。同学们应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思考个性与任性、自信与自负、张扬和内敛等的关系,考察利弊,辨析事理,来得出自己对小柯行为的看法。对于小柯狂傲的表现,由棋迷可以推及到所有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自信率真的表现,毕竟“艺高人胆大”,“没有五山斧,不砍六山柴”“没得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敢口出狂言。同时在赛场上,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这是小柯智慧的表现,当然这种战术和智慧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赛场上,小柯口出狂
12、言,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常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赢了金牌,丢了人品”,也会被人所不齿。尊重规则,尊重对手是比赛的前提。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才是大众心中真正的王者。注意题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也就是议论文。我们可以从棋迷的不同立场出发考虑审题立意,如认为年轻就该有飞扬的个性和自信;或觉得成绩固然傲人,低调更是美德等等。写作时还应结合个性与任性、自信与自负、狂傲与谦虚等进行辩证思考,才能体现深度而非平面化的思维。参考立意:1.自古英雄多率性。2.尊重对手才能赢得尊重。3.自信不是狂傲,低调永远是美德。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
13、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一、哲学阐释:“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是对事理总结得到的精华,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二、二者关系:“爱提问”源自年少时期对世界的好奇心,是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动力之一;“重结论”是成长路上人越来越成熟和务实的标志,是人越来越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成果的依据。一味注重提问,便会忽略对结论的关注,削减了发起“提问”的意
14、义;一味注重结论,则会局限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究更丰富可能的机会。因此,最佳的结论是在成长过程中,“爱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三、审题:试题既然刻意强调“发问”和“结论”的对立,那么两者就应该有互斥性,也就是说,“发问”并不包括求知努力以及最终获结论。材料列举了两个年龄阶段“小时候”与“长大后”,突出这两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喜欢发问”与“注重结论”。整段材料表现出;思维发展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爱提问”反映的是童真时期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是激发自我不断探索与挑战的潜在动力;“重结论”是成熟的标志,是在经历了探索之后懂得如何利用规律、创造成果。参考立意:1.尊重规律. 世问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通过事情的结果来体现。因此,应当在好奇探索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务实求证,获得深刻的认识。2.过程与结果。看重起点的好奇,可以享受探索的过程;看重终点的结论,能够体会发展的规律。发问与结论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将两者融合,而不只拘泥于其中一点,才能充分释放自我成长发展的空间。3.有思之问,问而有果;勇于探究,关注过程;重视结论保持好奇心,伟大的真理始于探究;结论基于探究而产生,探究方可获得结论,等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