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类和框架.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818332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类和框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类和框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类和框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类和框架.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议论文写作议论文的主旨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的种种现象、问题或思潮,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说理,从而表明作者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立场、观点和见解,达到明辨是非、抨击时弊、弘扬正气、说服读者和教育社会的目的。成功的议论文的共同特点是:论点鲜明准确;论据充分有力;论证合情合理、逻辑性强,即在客观上以理服人,在主观上以情动人。此外,无论以何种手法开篇,议论文一般总在开头交待清楚要议论的主题和作者的基本立场、论点,有时要点明下文的写作重心。根据议论文的出题特点、要求和写作重心、手法、目的等可以将其归纳为六大类:1.分析建议类2.原因分析类3.对比分析类4.批驳分析类5.各杆己见类6.理由陈述类

2、作者可以根据出题特点等,使将要写的议论文先对号入座地归到某一类中,再按照此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典型套旬,结合自己对所议论主题的认识和看法,写出一篇论点突出、论据有力,层次分明的文章,从而杜绝因作者的思维零乱导致作文偏题的现象。一、分析建议类出题特点1.(分析)某一事物(问题/现象)的重要性(必要性/根源/好处或危害性/副作用/带来的问题等)。2.(我/你是)怎样对待(解决/实现等)(的)?出题者常常选择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物(问题/现象)为议论分析的主题,要求考生分析所议主题的性质(即客观性、重要性、优越性或危害性、荒谬性等),并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从自身的经历(体会)或视角出发,就如何对待所议的主

3、题向读者和社会提出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合理建议。写作重心1.分析主题的性质(即重要性、危害性等)。2.提出建议(或通过现身说法或从作者自身视角出发).分析所议事物的性质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分析论证该事物的利或弊、优或劣等,才能使读者非常信服地接受作者的做法和建议。写作模式(Sentence-8,Paragraph,Para.)Para.I (主题引入)S(l)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2)Illustration(specific)S(3)Transition(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topi

4、c)Para.D (主题分析)S(4)ThesisS(56)Analysis 1 and detailS(78)Analysis I and detailPara.H (建议陈述)S(9)General advice(either by citing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or from his angle of view)S(1011)Specific statementsS(12)Conclusion第一段:S(l)通过背景(或正面或反面或具体数据)介绍引入主题S(2)进一步阐明主题(或举例或提供相关情况)S(3)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用于表明作者的基本态度或

5、提示下文议论的重心第二段:S(4)是作者对所分析主题的概述,即段首句S(56)是具体分析I 和佐证S(78)是具体分析1 和佐证第三段:S(9)是作者对主题是提倡还是反对的总体建议SU011)是具体建议的陈述S(12)是结论性意见上述三段式结构是此类作文的一般性模式。考生还可以根据出题要求和写作重心的变化进行局部调整。二、原因分析类出题特点1.某一现象/问题的原因2.(分 析/说明)其前景/后果/影响出题者以某一社会现象、问题或趋势力议论对象,要求考生就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客观的解释,并从考生自身的视角出发对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前景、后果或影响做出结论性分析或预测。写作重心:1.解释/分析所议

6、主题产生的原因。2.分析/预测其影响或前景。从客观上充分解释分析该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此类作文的写作重心,要做到立论有据、论证相依、理论有力。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出题要求从上文的原因中推理出其影响或走向,使读者从推理分析中受到启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深思。写作模式Para,I(主题引入)S1)Background&.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2)Illustration(specific)S(3)Transition(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topic)Para.I(原因解释)S(4)Thesis(general)S(56

7、)Cause I and detailS(78)Cause U and detailPara.口(推理分析S(9)General analysis of its effects or its prospectsS(1011)Specific analysesS(12)Conclusion第一段:S(l)通过背景介绍引入主题S(2)进一步阐明主题(或举例或更详尽说明)(注:S。)和S(2)的顺序可根据需要对换SC3)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作者可根据自己采用的开篇手法遣用与下文相关且能表明作者基本态度的句式和内容)第二段:S是作者对产生该现象(问题 的原因的概述,即段首句(若 S(3)已表明本段的主

8、题和内容,S(4)可用于具体原因解释)5(56)是第一个原因和具体解释S(78)为第二个原因和具体解释(若原因有三,可将S(48)压缩调整,也可将S(910)调至此段用于原因三和具体解释)第三段;S(9)是作者按主题要求就所议现象(问题)的前景、影响等进行概述性分析,为此段的主题句S(10II)是具体的分析或预测SC 12)是总结句,一般用于表示作者的建议、预见和忠告。三、对比分析类出题特点1.两个事物(方式、方法、对 策 等)2.两者比较起来,我认为它要求考生就内容提要中涉及的两个事物,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段阐明各自最显著的优点和最严重的缺陷,进而表明作者自己的选择倾向。写作重心1 .客观性比较

9、法:作者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先分析对比A和 B两种事物各自突出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作者表明个人的取舍和理由或更趋合理的见解。2 .倾向性比较法;作者在开篇阶段就亮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选择倾向,使 A和 B两种事物从一开始就处于优与劣不相等的地位.故此.文章的写作重心调整为:条式对比一一拿作者所选中事物B的优点与另一事物A的缺点进行逐条比较,即 B l A l,B 2 A 2,B 3 A 3)(或 A l B l,A 2 B 2,A 3-B 3);或块式对比一一先揭示未选中事物A的严重缺点,即A 1 A 2 A 3,再针对A之缺点阐述选中事物B的相应优点,即 B 1B 2 B 3,反之亦然

10、。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作者的取台倾向非常鲜明,未被看中的事物A 仍有可取的一面,而被选中的事物B也有它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第二段的开头,宜采用让步的手法,表 明 A 事物的最大优点。在此带有鲜明倾向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应在第三段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主张、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写作模式(Sentence=S Paragraph=Para.)客观性比较模式:Para.I(主题引入)S(l)Background&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S(2)Two things(A and B)to be comparedPara.I(对比分析)S(34)As advantages

11、I and 5S(5)As disadvantageS(6)Transition&Bs advantage 1S(7)B*s advantage IS(8)Bs disadvantagePara.迎(结论)S(9)Your preference for B over A(or A over B)S(10ll)Grounds for your choiceS(12)Conclusion第一段:S(l)通过背景介绍引人要讨论的主题S(2)引出要比较的两个事物(A和B)第二段:S(34)A事物的主要优点I和IS5)该事物的主要缺点S(6)转折过渡并阐述B事物相对于A事物缺点的相应优 点IS(7)B事

12、物的主要优点IS(8)B事物的主要缺点第三段:S O)表明作者的观点,即赞同哪一个SQ011)阐述作者选择的依据和主张S(12)结论倾向性比较模式:Para.I(主题引入)S(l)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topicS(2)Two things(A and B)to be comparedS(3)Your preference for B over APara.I(分析对比)S(4)Concede As advantageS(5)But As disadvantage IS(6)As disadvantage IS(7)As disadvantage HS(8)B*s

13、 advantage IS9)Bs advantage I5(10)Bs advantage IPara.B I(结论)S(ll)ConclusionS(12)Deepening of the authors standnomtA -第一段;S(l)通过背景介绍引人要讨论的主题S(2)引出要比较的两个事物(A和B)S(3)作者的观点:赞成哪-个,反对哪一个第二段:S(4)先承认所反对事物之优点S(5)转而揭示其缺点】S(6)缺 点IS(7)缺点瓜S(8)转入阐述所赞成的事物的优点IS(9)优 点HS(i o)优 点H第三段:s n)总结句,重申自己的观点S(12)深化作者的主张第二段还可调整为

14、:Para.I(分析对比)S(4)Concede A s advantageS(5)But A s disadvantage IS(6)Bs corresponding advantage IS(7)As disadvantage DS(8)B*s corresponding advantage HS(9)As disadvantage H FS(10)Bs corresponding advantage E第二段:S(4)先退一步承认所反对事物之优点S(5)转 而 揭 示 其 缺 点IS(6)写所赞成事物的相应优点IS(7)所反对事物的缺点IS(8)所赞成事物的优点IS(9)所反对事物的缺点

15、MS(I O)所赞成事物的优点皿四、批驳分析类出题特点此类作文在各类测试题中,多是给出一些有争议的做法、看法或是观点,由作者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和驳斥;对错误观念的批驳与分析是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树立正确的认识,或者是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命题特点为:1.有 人(普 遍)认 为 (错误观点与做法)2.(我)正确的态度(或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此类作文要求学生能充分地揭示有争议观点或做法的背景、存在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等,亦即确立批驳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可靠的论据予以驳斥和分析,指出其危害性;最后,表 明“个人态度”。批驳分析类作文批驳的力度取决于立论的逻辑性是否严密;“立论一批驳一正确态度”这三

16、个层次必须保持前后照应,即围绕有争议观点的一至两个方面予以分析或批驳,应避免求多、求全。写 作 重 心批驳分析类作文命题的特点,决定了在写作技巧上与其他类型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应围绕以下重心展开:1.确定批驳对象。2.分析其错误所在并给出正确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错误的观点、看法或做法,其存在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所以,在确立批驳对象时,应着眼于更具普遍性或更易写明白的方面,为下文分析与批驳设定一个清晰的“靶子”。为了加强驳斥力度,学生应力求把“我的看法”融入“正确的态度”或“解决的办法”中去,用“自己”(第一人称)的态度去写正确的观点,能使作文命题的是非分明,达到深化主题意义的目的。

17、写 作 模 式(Sentence=S Paragraph=Para.)Para.I(主题引入)S(1)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S(2)The issue to be argued aboutS(3)Thesis;My proper attitude to the issuePara.H (立论分析与批驳)S(4)A general account of others arguments on the issueS(56)Detailed grounds for their argumentsS7)My objection to the arguments in g

18、eneralS89 或 10)Supporting sentencesPara.1(作者个人观点正确的态度或建议)S(10 或 11)My opinion of the issueS(12)Conclusion第一段:S(D 介绍并引出有争议的观点、做法存在的背景,设定全文议论的范围S(2)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证或习惯做法,具体形象地写出命题要求的错误做法、看法或观点5(3)点明全文的主题,即对上述看法、做法等的正确认识第二段:S(4)对批驳对象进行概括,亦即对S(2)中问题的普遍性进一步综述S(5 6)就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复杂性或严重性等展开叙述S(7)以事实或现状为依据指明S(4)的观点的错

19、误所在S(89 或 10)以论据为基础,对错误观点的具体内容予以驳斥,并交待澄清错误观念应采取的措施第三段:S(10或 11)写作者个人的态度,也就是将正确态度或应采取的措施具体化S12)结论句,给出个人对此命题的认识及启示,或者给出建议等五、各抒己见类出题特点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及研究生考试的写作题目中,各抒己见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题型;通常,其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论题的中心可以是由某一社会现象引起的,在公众中广为流传的不同看法,或是围绕菜一观念在公众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甚至相背的态度、做法等。其命题特点为:1 .(对某一现象、观念等)有人认为2 .(而同时,对此)也有人认为3.

20、我的态度(观点、看法等)此类命题侧重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和生活,从中提炼出公众对某些现象、观念甚至是某些新的提法、做法在认识上的共性和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作者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并树立正确观念的目的。写作中,学生应能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出题目所设定的不同看法、态度;同时,在写自己的观点时应有概括性和独特性,使主题在“我的态度”中得以升华,让读者对命题有新的感悟,使文章获得教育人的效果。写作重心1 .概括并阐述相互矛盾的或不同看法的双方观点。2 .作者提炼出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在阐述矛盾或不同看法的双方观点时、不应加人作者自己的任何个人评述,只是客观地叙述双方各自的主张

21、、做法及其背景依据和推论;而此类作文的落脚点在于: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此类作文通常围绕以下重心展开。1)概括并阐述相互矛盾的或不同看法的双方观点。2)作者提炼出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在阐述矛盾或不同看法的双方观点时,不应加入作者自己的任何个人评述,只是客观地叙述双方各自的主张、做法及其背景依据和推论;而此类作文的落脚点在于: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是否能够恰当地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把握主题,把各方观点加以提炼以出新意,达到超越所谓“普遍的”、“流行的”看法、做法,使读者读后有所启发。写作模式(Sentence=S Paragraph-Para.)Para.I(主题引入)S(l)Backgro

22、und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2)Transition:general statements of different attitudesPara.I(双方对立观点的客观阐述)S(3)One sides attitude on the topicS(45)Details or Supporting argumentsS(6)TransitionS(7)The other sides attitude on the topicS(89)Details or Supporting argumentsPara.0(作者个人态度:升华主题)S(10)Writer

23、s opinionS(ll)Specific statementS(12)Conclusion第一段:S(l)以某一现象或观念出现或引起的背景引出全文论述的中心S(2)是段落过渡句,既是写所论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又为下文内容明确了重心第二段:S(3)从总体上写出题目设定的一方的观点S(45)具体写出此观点存在的形式、依据S(6)为过渡句,引出另一方的不同看法S(7)客观地陈述另一方的观点S(89)具体写其表现、做法、依据等第三段:S(I 0概括地表述作者自己对主题的态度,也是全文的主题句S Paragr a ph=Pa ra.)Para.1 (主题引入)S(l)Introduction of t

24、he topicS(2)Interpretation/ReasoningS(3)Transition(the central ideas of what follows)Para.R (举例说明)S(4)One case in pointS(5)Obstacles to be overcomeS(67)Specific expositionS(8)Conclusive expositionPara I.(举例说明)S(9)Another case in pointS(10ll)Specific expositionS(12)Conclusive exposition第一段;S C I)引入要阐

25、述的主题S(2)进一步阐明主题(解释或推理)S(3)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引出下文的写作重心)第二段:S(4)引出例证1S(5)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S(67)具体说明主题的可行性或真实性3(8)得出与主题相呼应的结论性说明第三段:S(9)引出例证IS(101 1)具体说明主题在此事例中的可行性或真实性S(1 2)得出与主题相呼应的结论性说明(注:可以将两个事例并在第二段中阐述,将第三段用于结论性说明)二、知识性说明文出题特点1.中的变化规律/问题/忧虑/困惑/素质2.这些说明了什么?或怎样(解释/消除)?出题者常以图表形式或选择富有知识内涵的话题,如How to overcome the diffi

26、culties indoing”,Ways to.”,“Secrets of.”等,要求考生就所议话题提供知识性说明,达到开导、启发读者的目的。写作重心这类作文的重心在于提供知识与信息。考生要按照出题要求先介绍与主题有关的普遍性知识或信息,然后再在结尾段着重介绍关键性或特殊性或值得强调的知识或信息。所提供的知识性说明应按照由次到主、由一般到特殊、由轻到重的顺序组织,使读者读后有所悟、有所思,收到通达所议事物机理的效果。写作模式(Sentence=S,Paragraph=Para.)Para.I(主题引入)S(1)Background&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2)I

27、llustrationS Transition(a link between the above and the below)Para.I(一般性说明)S(4)General expositionS(56)Specific exposition I and detailsS 78)Specific exposition 1 and detailsPara.D (特定说明)S(9)Special expositionS(10ll)Specific exposition and detailsS(12)Conclusion第一段:S(l)引入要说明的主题S(2)进一步阐述主题(举例或详尽说明)S(

28、3)过渡句(承上启下,也可将S(4 的内容并入此句,成为下文的中心意思句)第二段:S(4)概括说明与主题要求相关的知识、经验、道理或信息S(56)知识说明I 的阐述及细节S(7 8)知识说明I 的阐述及细节(注:若知识点较多,且都与主题关系密切,可采用一个句子阐明一个知识点的方式组织段落)第三段;S(9)特别值得注意的知识、经验、道理或信息S(1011)具体阐述S(12)结论性说明(以启发式或警示性结论最为常见)三、对比说明文出题特点出题者常把欲说明的事物置于同一背景或不同背景下,或置于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中,要求考生运用对比(comparison and contrast)手段加以说明。1.

29、某一事物倍受关注/某两种事物并存。2.对比说明通过对比说明突出所论事物的特征,如优与劣、利与弊、是与非等。常见题目有“Pureand Applied Science*Virtues against Different Backgrounds,a A and B:A Study in Contrasts,*A Close look at sth.等。写作重心此类作文的写作重心应放在欲论说事物与参照物的相似比较(comparison)和相异对比(contrast)上。写作时可采用两种对比方法:1.逐点对比法。当可对比点较多且一两句话就能说明问题时,要采用逐点对比的方法,说明在某一细节或局部上对比双

30、方各自的特征或情况。2.逐段对比法。对比点不多时;可采用一整段写完对比的一方,再用另一段写完对比的另一方。作者所选用的对比方法要取决于出题要求、作者对此事物的理解和对比点的多少等因素。写作模式(Sentence=S,Paragraph-Para.)Para.I(主题引入)S(l)Background&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S(2)IllustrationS(3)Transition(a link between the above and the below)Para.I(对比说明逐点对比)S(45)Comparison or contrast IS(67)Comp

31、arison or contrast IS(89)Comparision or contrast I(对比说明 一-逐段对比)S(4)One thing in comparison/contrastS(57)Its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contrast with the otherPara.I(对比说明逐点对比的特别说明)S(10)Special comparison/contrastS(ll)Specific expositionS(12)Conclusion(对比说明逐段对比)S(8)The other thing in co

32、mparison/contrastS(911)Its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in companson/con-trast with the thing above.S(12)Conclusion第一段:S(l)引人要说明的主题S(2)进一步阐述主题S(3)过渡句(承上启下)第二段:(逐点对比)S(45)对比说明I及细节S(67)对比说明f l及细节S(89)对比说明,及细节(逐段对比)S(4)对比双方中的一方S(57)与另一方相似或相异之处第三段:(逐点对比特别说明)S(10)特别值得一提的对比说明S11)具体说明S(12)结论性说明(逐段对比)S(8)对比双

33、方中的另一方S(911)与前者相似或相异之处S(12)结论性说明四、定义说明文出题特点出题者常选择有关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抽象概念,如“Virtue and Vice”,“On Ambition,“Wisdom”等,或世间任何具有界说必要性的事物为主题,要求考生进行定义说明,其出题特点为:1.什么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理解。2.对于而言,其涵义是/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应是界说要准确全面,语言运用要科学严谨,指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和具体内涵。写作重心此类作文的写作重心是给所说明事物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说明其本质与特点。由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是一个艰难的认知过程,将认识转化成语言又同样艰难,所以此类

34、说明文较之其他更难写。给某一事物下一个定义并不难,我们常用的字典或词典的条目解释就是一种定义。写一篇说明文来界定某一事物则有所不同,它是在扩展这一定义,使读者能全面地认识该事物。扩展定义的方法有多种,考生可以来用同义释义、举例释义类比释义、反义释义和功能释义等。因此,写作时要把握两点:1.给所写的事物用文字下一个确切的定义。2.采用有效方法推展此定义。写作模式(Sentence=S,Paragraph Para.)Para.I(主题引入)S1)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2)InterpretationS(3)Transition a link between the

35、 above and the below)Para.I(界定说明)S(45)Definition 1 and expositionS(67)Definition I and expositionS(89)Definition I and exposition或:S(4)Definition IS(57)Illustration with examplesS(8)Conclusive expositionPara.3(定义说明特定说明)5(9 或 10)Special definitionSCIO11)Specific expositionS(12)Conclusion或:S(9)Definit

36、ion ES(1011)Illustration with examplesS(12)Conclusion.第一段:S(l)引入主题S(2)释义或说明S3)过渡句(承上启下,也可移至第二段段首确立下文的中心意思)W二段:S(45)S(3)已点明本段写作中心的前提下,这两句可直接用于具体定义I及说明S(67)具体定义。及说明S(89)具体定义m及说明(注:若具体定义分类较多,可采用一句一个定义的方式,如本节范例1)或:S4)具体定义iS(57)举例释义或功能释义等S(8)结论性说明第三段:S(9或10)特别定义SC10-11)具体说明(如举例释义)S(12)紧扣主题的结论性说明或:S或)具 体 定 义IS(1 0-ll)举例释义或其他方法释义等SC12)结论性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