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悉了一位勇于抵抗、喜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表达黄道婆勇于抵抗、喜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打算冲出牢笼。 “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由于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
2、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打算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抵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经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困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受交错在一起。形容感受许多,心情简单。)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情愿想起往事;二是究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特别贫困,人们劳作特别艰辛,假如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喜爱家乡、喜爱人民的
3、情感。)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渐渐提高。她急躁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讨论并制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喜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赞扬、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喜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制造下
4、,图案生动、颜色鲜亮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著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进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进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根底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筑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设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叙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掌握在一分
5、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叙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叙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鄙视。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识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 2、留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
6、于他们的哪些事情? 2、沟通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遗忘,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事。 二、选定“熟识”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受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局部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识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展概括。 2、沟通: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留意:几件事不能相互冲突。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详细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
7、事例,再详细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比照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熟悉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详细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觉问题,准时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始终为批阅作文而感到“苦痛”。这苦痛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假如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圆满的是,我很少进
8、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苦痛”,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教导。 1、教学方面的缘由 首先是大局部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开心,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根底较差。 2、社会方面的缘由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承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与劳动,生活积存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积存,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
9、,运用语言文字,写作力量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需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藏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把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表达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熟悉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忙学生熟悉“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
10、解“嫉妒、军令状、拖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熟悉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根底上,熟悉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缘由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照应的作用。 教学预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把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构造。 4、介绍文章的背
11、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局部,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帮助周瑜统率
12、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见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慧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教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诞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4 乌塔一课,叙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单独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表达的事情是详细清晰,提醒的主题耐人寻味。依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展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根底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
13、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力量和自主的精神,激发喜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熟悉。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索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担当起进展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详细的要求是: 1、仔细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
14、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根底。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根底上,学生比拟简单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单独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一般,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索,鼓舞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悟内容提出熟悉做了预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单独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单独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熟悉。结果
15、,正方观点鲜亮简练,认为单独出行能培育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忧单独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吵不下时,应留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对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忧,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担心全啊!正方反对: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急和困难时恳求帮忙。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对:乌塔为这次旅行预备了整整三年,读了许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
16、南,对比看着,就像教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觉,原来自己的担忧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受告知了我们,小孩子单独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展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固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便的说。而是亲密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学问点,形式新奇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确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舞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爱护学生发言的乐观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
17、提升,提高熟悉 剧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熟悉,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熟悉世界总不完善。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留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肯定要像乌塔一样单独外出,而应当首先克制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力量。当你具备了肯定的根底和力量,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力量,而培育这种力量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单独出行
18、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教师同时参与,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预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完毕,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叙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构造特点。 3、结合详细事例学习,理解“与人便利,与己便利”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享受”
19、,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终一节直接告知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终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便利,与己便利”,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
20、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假如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假如做到了,你就能。 (4)小结:这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1)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相互沟通,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 (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板书:老夫妇邻居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随机指导“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4)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 (5)小结内容,引读三件事: 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
21、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觉。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邻居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2)媒体出示第1,2小节,沟通。 (3)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早晨。而每天路过老
22、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邻居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师:假如以邻居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觉。 学生沟通,教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承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其次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
23、3,4节,圈划理解,组内沟通。 (2)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留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忙,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引读:可我却很圆满无法向他说声感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圆满。 质疑问难 争论,紧扣“圆满”一词“圆满什么?怎么弥补的?” 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圆满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头的担心到
24、心安) 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沟通“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3)小结:此时,知道可能永久不会熟悉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盼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承受别人为他带来的便利,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稳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由于(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日,我们学了一篇美丽的文章,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但愿
25、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欢乐。假如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妙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特别美妙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开心。那时你就会感到全部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久比拿开心”。 3、了解文章构造。 (1)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是通过亲身经受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这样表达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根据这样的挨次表达吗? (3)沟通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圆满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设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觉留下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便利,与己便利”的理念传下去呢?绽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邻居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