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劝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8815851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劝学》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3、熟悉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会本文充分运用比方进展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方的含义以及比方与比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比方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谈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地”,谢

2、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知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会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性中

3、的“恶”,因此,他特殊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

4、师范读课文。学生订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争论、分析全文的思路构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就是学习不行以停顿,不行以放松,不行以半途而废。 2、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行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绽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其次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擅长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缺乏,证明“学

5、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专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意积存、持之以恒、用心致志半途停顿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胜利,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构造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局部: 第一局部: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当”。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当(可以、能

6、够)停顿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由于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顿;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顿学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青”2:形容词。“于”1:从“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

7、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说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符合(木匠拉直的)墨线,假设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行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用了五个比方()。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方“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方学生超过教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方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比,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方人们经过学习,

8、其思想、道德的境地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兴旺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肯定的变化,还可以转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方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顾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方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转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

9、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其次局部: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构造一样,“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成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其次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方。 这五个比方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10、”。 (2)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方,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缺乏,到达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缺乏,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终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养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

11、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方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由于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由于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缺乏,到达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缺乏。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

12、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殊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很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当利用和制造有利条件,努力克制缺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学不行以已()木直中()绳使之然()也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写出以下句子中通假字。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翻译以下句子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已:停顿。中:符合。然:这样。疾:

13、强。假:借助。绝:渡过。有-又暴-曝知-智生-性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三局部、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局部: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善的品德和最高的才智;“得意”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存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善的品德和最高的才智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

14、褒义的比方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方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颜色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别的单纯双音词。“专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缘由的介词,译作“由于、由于”、“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原因)。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方论证外还采纳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存、恒心、专

15、注,以及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长:积存、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寻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育和增加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现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舞学生英勇说出自己的缺乏,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拟好的方面,进而鼓励学生不断增加熟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士气和信念,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用了十个比方。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存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存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存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存。 面就

16、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存。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打算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存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存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存(1)积土、积水积善(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 专一(3)蚓无专心一也;(正面) 蟹六专心躁也。(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

17、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存,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其次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学问必需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专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实的唯物主义理论为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日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

18、象清爽、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方说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亮)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方,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详细、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简单承受。比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一样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状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亮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方,单说比方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索,如“青出于蓝”“

19、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方,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方,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方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敏捷(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敏捷,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其次、三段是先行论证,最终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敏捷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构造采纳“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楚) 4、语言特点

20、: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过失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谈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方) 学习的意义 转变自己(3个比方)喻证 学不行以已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5个比方)道理明白 积存(4个比方)详细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恒心(4个比方)比照深入浅出 用心(2个比方)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1、3、特别句式 (1)推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构造状语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2)专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灵敏,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锋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

22、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才智,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方说明事理,学生根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留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熟悉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根底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学问的把握上有肯定的难度。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见。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方把抽象的道理说得详细、明白、生动的写法。 3、

2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方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或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或许我们有的同学成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日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知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知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盼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24、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进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方。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

25、、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解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行以已。(已,停顿,学习不行以停顿,不行以放松,不行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提醒了题旨。 第2段,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方,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2)木直中(符合)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符合)规。虽有(

26、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进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才智,提高品德修养。) 正由于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行以已”。 第3段: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方,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27、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比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比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晰)。(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方,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

28、(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利用学得的学问和本事,擅长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缺乏,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由于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行以已”,不行放松。 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需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得意(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育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

29、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比照,说明学习必需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比照,朽木与金石比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专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专心躁(急躁不专)也。(蚓蟹比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终归结到“专心一”。层层递进,说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

30、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行以已”,不行松散,不行半途而废。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问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拟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构造”,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3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争论,教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大量运用比方说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方能使抽象道理明白详细,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承受,提高表达效果。其次段用了五个比方,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方,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方,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方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状况相比照,如“

32、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方说理明白透彻,深入详细,使人信服。 论证方法敏捷,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其次、三段是先行论证,最终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敏捷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概充足,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过失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谈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积存和把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方论证的方

33、法和比照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方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表达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规律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舞。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精确。先划分节奏,

34、订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教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实行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比方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方的角度有何不同?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其次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此节依旧实行比方论证,立刻一节不同的是,他实行了一组比方。 争论:分析、归纳这些比方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构造上起到怎样作用?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35、 2、文理分析: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次运用比方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从哪几个方面来绽开论证的? 其次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比照?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比照? 最终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争论,进一步思索:比方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行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方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需 1、擅长积存: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专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