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1、理解积存:把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把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详细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索领悟:领悟“仁”的详细思想内涵,正确熟悉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领悟“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 正确熟悉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爱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见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 康德曾说过:理
2、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群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颜色。 那么孔子的温度表达在哪里?在今日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消失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
3、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 南怀瑾论语别裁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华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慧,擅长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顺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爱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鄙视。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立刻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抱负,立刻也会想到帮忙别人实现抱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方法。(PPT) 于丹论语心得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日的话说,就是关怀人,爱惜人,爱护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详细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闻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 章。 (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5.26章)思索: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索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
5、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低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表达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抱负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地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
6、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 (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群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群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心信任他们,不正是表达了对人性的敬重,对人的爱护、关爱、和怜悯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一般的动物或
7、牲畜,而是财宝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一般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常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宝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有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
8、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发动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把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财宝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抱负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共性的鲜亮表达。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
9、个根底,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提醒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根底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熟悉。) 明确:马厩失火,假如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状况下,孔子仅仅只关怀人,不理睬珍贵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亮地表达了孔子轻财、博爱的宏大品行。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表达在遇到突然大事之后不假思考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肯定是下人,而不是仆人;在当时状况下,一匹马的价值特别高。马棚失火,假如仆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状况,
10、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固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状况下,理所固然应当先关怀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表达。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表达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 不吃饱饭确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由于体会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固然,我们今日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与
11、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索: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识的环境中,肯定步履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心,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底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详细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表达“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12、。假如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布满怜悯心,走路时提示他留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表达、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敬重、体谅、关怀人、特殊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典范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表达之中的“春秋笔法”。假如改用其他,难以到达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索: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由于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
13、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殊严厉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怜悯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由于别人在进展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当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气氛。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厉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怜悯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恳求别的师兄弟帮助。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教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
14、牟尼说:这是我应当做的。一个修行者,假如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 8、倾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索: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和善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比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四、学习了论语中的“仁”,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仁”?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现实生活中的“仁”:抗击暴风雪、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