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2012417定稿).doc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8814729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2012417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2012417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2012417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2012417定稿).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的到来,微博的迅猛发展,任何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广泛散播,网络舆情危机随时随刻都可能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在公共管理上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置也随之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媒体过程中的不当方式,以及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不当处置,另到公安机关经常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角。公安机关如何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问题上改变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化“危”为“机”,是现阶段和以后很长一段时期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对涉警网

2、络舆情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特点以及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同时阐述了公安机关进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置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沿海*市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的H创业园事件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建议。SummaryAs the information age is coming, the blog is developing fast. Any affairs will spread in the firs

3、t second after it happens. The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s on internet may take place any time. Therefore reading the public opinions on internet becomes the important and compulsory work f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 Dealing with relevant internet crisis definitely significant, however, it is not easy

4、to handle it. The unacceptable way conducted by basic officials, the uncomfortab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rass-root officials and media people and some inappropriate solution to the related crisis with public security organs push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How do govern

5、ment change the role of passive into active one and the crisis replace by chance is the key duty for us to impact and to be discussed in long term. This paper explores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 related with police theoret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sis management. It illustrates the circumsta

6、nces,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 of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 related with police. At the meantime, it also depicts the importance of coping and dealing with it. By quoting a successful case of dealing with the crisis happened in the south this paper also menti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poli

7、ce in cop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issues. In addition, it analyses many existing problems of coping with the issue from. 目 录摘 要2第1章 绪 论6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6研究的背景6研究的目的7研究的意义8国内外研究综述8国外研究综述8国内研究综述9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13研究框架13研究方法14第2章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理论分析15核心概念15舆情15网络舆情16涉警网络舆情17涉警网络舆情危机172.2 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构成要件18涉警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18当

8、前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的突出特点19涉警网络舆情的构成要件20正确应对涉警舆情危机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22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24我国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分析25第3章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个案描述:H创业园事件273.1 H创业园事件的背景273.2 H创业园事件的发展过程28第4章 H创业园事件中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问题与原因31 H创业园事件中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成功经验314.2 H创业园事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4.3 H创业园事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34第5章 加强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建议355.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3

9、55.1.1 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的重点把握,预防第一355.1.2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沟通375.1.3 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力度375.2 建立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快速反应机制385.2.1 把握危机化解的“黄金三小时”规律385.2.2 第一时间将事件准确定性385.2.3 建立健全开放的信息发布机制395.2.4 用证据还原案件事实真相40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40摒弃特权思想,由“被人求”到“求别人”40及时发布信息,化“被动”为“主动”41站在网民和媒体角度,考虑双方利益41密切沟通,实现合作共赢415.3.5 加大对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425.4 注重加强公安机关自身建设42加强公安

10、队伍素质建设42树立良好的公安形象435.4.3 加强专兼职网络维稳队伍建设43增强应对媒体、抗干扰的能力43慎用强制手段、强化问责制445.5 充分发挥微博在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重要作用44尽早开通警务微博455.5.2 警务微博的准确定位45将警务微博建成化解涉警舆情危机的重要阵地46结束语46参考文献48第1章 绪 论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我国的资讯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更是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显而易见,庞大规模的网络群体决

11、定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互联网毋庸置疑地成为能够对我国公众最能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重要媒体。同时,网络舆论对公安机关和执法民警的活动更加关注,既有正面的宣传报道,也有负面的批评报道,特别是当有的公安机关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处置不当、信息披露不充分时,部分网络开始大肆炒作,从而导致公众对公安机关乃至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到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从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从杭州“欺实码”到巴东“邓玉娇案”,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的社会危机事件使得公安机关,无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成为了新闻的看点、关注的焦点、炒作的热点和监督的

12、重点,承受着网络媒体的持续重压,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思想上的疏忽、体制上的缺陷、方法上的失当等诸如此类的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而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警方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加剧了社会公共管理危机。因此,在社会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公安机关如何应对、处置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避免其升级为群体性事件进而产生社会公共管理危机,已然成为公安机关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同时,加强涉警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对于重塑警方正面形象、建构和谐警民关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的目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的行政生态,也形塑着公众的“数字化生存”状态。

13、公众围绕某些自身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由此形成网络舆情。各级政府如果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便能使社会公共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发生后能有效应对之;相反,各级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那虚拟世界的舆情往往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共危机的导火索或催化剂。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网络舆情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公安机关的工作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公安机关在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和对策机制研究方面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而现实生活中,公安机关在受到网络舆情强烈关注时,却往往缺乏应对网络新媒体的正确方式。公安机关在

14、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常态的应对机制,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执法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有三点:1、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网络舆情产生原因和特点。运用危机管理和网络舆情监管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网络舆情产生。通过一般舆情与网络舆情的比较,透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概念特点,探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2、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以案例形式分析网络舆情危机原因和发展过程。通过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正反案例,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究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公安机关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公机关正

15、确认识网络舆情危机,正确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奠定基础。3、分析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置中的不足,探究有效应对、处置舆情危机的思路及对策。通过案例分析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的现状,查找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的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探讨公安机关开展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今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指导和规范。研究的意义从案例分析出发,基于公安机关的角度,以危机管理的视野,探究我国公安机关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虽然我国有关网络舆情传播和监管的研究不少,但基于公安机关的角度,结合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网

16、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还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2、现实意义。研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的特殊性,在于揭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对近几年涉警网络舆情典型事件的案例剖析,探究应对涉警网络舆情事件的策略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一方面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避免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引发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及社会动荡,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不辱人民警察对于国家的神圣使命。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研究综述由于“舆情”一词具有浓厚的中国话语特色,在国外没有完全与这个词等同的词,较为相近的包括公意、舆论、民意,所以从国外的研究状况来看,而对于网络舆情,国外没有直

17、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只有一些对网络论坛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国外关于舆情方面的研究最早是从对民意的研究开始的,卢梭首次提出了公众意见(Opinion publique)的概念,之后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一词才出现在牛津英语大词典里。西方研究民意的最早著作要数洛威尔的民意与民治及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给舆论下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民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 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年版,第21页。韩念西()认为,民意是一群特定的人,针对具

18、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务,所表达出来的各种不同看法的总和。 .Public Opinion ,Belmont,Wadswoeth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0,p24-25.杜伯(Leonard Doob)研究民意和宣传,提出了内在和隐性的民意,而网络舆情更是具有网络虚拟性的特点,这可以从网络社区的相关研究中看出,约翰哈格尔(John Hagen)和阿瑟阿姆斯特朗(ArhurG Arlnstroog)在他们的网络利益一书中首先把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加以突出,他们认为所谓“虚拟社区”,就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它通过网络以在线方式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舆

19、情、民意都是民众多刺激性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德国新闻传播学者诺尔纽曼认为民意在观念上属于社会系统的层次,突出了民意的社会心理层面。国内研究综述在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近年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显示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联系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是现实舆情的晴雨表。社会生活的多元复杂决定了网络舆情多元多样,也为网络舆情研究的多元视野提供了可能。从现有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传播学、图书情报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1、网络舆情的传播学研究视野。有的学者从传播学的视野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学研究视野主要从网络舆情的主体、传播形式、形成机制、发展过

20、程、表现特征及新旧传媒形式变化带来的舆情特征变化及应对策略等角度阐释。王来华在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一文中,通过比较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异同来把握网络舆情内涵,提出了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的途径。 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毕宏音在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一文中,主要研究了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并指出了网民表现出的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

21、情;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关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周如俊在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一文中指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12-15.张勇锋在则认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张勇锋.对旅游新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J.今传媒,2008(9):44-46.姜胜洪则研究了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

22、展过程,他认为: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李俊逢在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一文中也阐述了网络舆情发生演变的一般规律:网络舆情以网络舆情热点为起始、持续高涨、“波浪起伏”、淡化或消落四个阶段。关于网络舆情的特征,刘毅认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徐晓日在网

23、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一文中则认为网络舆情有以下特点:其一,网络舆情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其二,网络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其三,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其四,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其五,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 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陈缨红则认为网络舆情具有主体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复杂性发布、发布时效性、沟通双向性、数量的快增性和监管难控性的特点。丘盘连等从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的互动角度,研究网络舆情的社会服务作用,他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监督舆论,引导舆情,化解社会矛盾;巧妙针对网上热炒

24、,澄清是非,弘扬正气;网络与报纸互动,网民与记者交流,实现传播效果最佳化。“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汤晓寒在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一文中,亦认为传统媒体要“关注网络,为我所用;以快治快,抢夺话语权;以公信力赢得市场”,从而获得发展。 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2、网络舆情的政治学研究视野。有的学者从政治学视野研究网络舆情,政治学研究视野主要从网络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参与、民主意识的培养等角度亦以阐述。 张丽红在认为网络舆情通过网民政治参与从而影响网络民主,网络舆情对政治参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主

25、体的网络政治参与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网络舆情主体政治参与的低成本,大大加速了网络民主化的进程;网络舆情主体的参政质量决定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网络舆情扩展了民主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监督,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 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而刘毅则认为网络舆情将促使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一方面,互联网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另一方面,政府了解公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舆情,从而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

26、6(10):140-143.胡同新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网络硬件条件、网络的技术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局限性,使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能力和兴趣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成为网络舆情主体。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求实,2005(5):7375.刘泽西在科学面对网络舆情一文中指出网络舆情是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工具,更是社会心理的风向标,要通过网络舆情直面民意。因此,现代政府需要科学面对网络舆情,把握民意,汇聚民智,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3、网络舆情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视野。有的学者从

27、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研究网络舆情,公共管理学研究视野主要涉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应急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舆情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方面,舒刚在社会转型背景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其路径优化一文中指出:完善基于网络监测系统的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建立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将会有力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对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舒刚.社会转型背景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其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1(12):2530汪寅在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一文中亦认为: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方

28、式、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因此,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要做好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网络平台建设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民道德自律机制、网络规范化等方面的建设。 汪寅.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19221.姜胜洪在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一文中认为:应该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姜胜洪.网络舆

29、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在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方面,陶建杰提出:要建立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应通过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在网络舆情监测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在网络舆情预警方面要做到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逐层推进的工作体制,共同促进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党政论坛

30、,2007(9):28-30.徐晓日则提出了建立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包括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完善舆情响应机制,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强化整体协调机制,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完善相关司法制度,规范网络空间;发挥政府网络媒体的作用,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在政府实践方面,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的舆情信息工作概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阐述了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基本途径和方式方法。其中涉及网上舆情的分析汇集内容,为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分

31、析、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建议。2009年2月,该部门又编著了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一书,该书主要论述了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要求,网络舆情信息的发现和研判,网络舆情调查等。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正确了解、研判、处理网络舆情提供了系列的意见和参考。在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处置方面,易承志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一文中指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四个阶段,在上述整个过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网络舆情的启动机制、驱动机制、变动机制和阻动机制分别在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在探明群体性

3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基础上,增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12):6-12.黄金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一文中认为,网络舆情给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带来了包括从控制到自由所促成的话语霸权的解构、从精英到草根所促成的公民社会的兴起、从垂直到水平所促成的权力流动的转向,以及从封闭到开放所促成的治理逻辑的擅变,等挑战。因此,政府应通过舆情管道的构建来对社会压力进行释放、通过意见领袖的培育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通过议程设置的改变来对权威话语进行争夺、通过信息把关的加强来对不良信息进行控制、通过政府治理的变革来对社

33、会矛盾进行消弥等路径走出治理困境。在高校舆情管理方面,刘燕等人探讨了大学生中的不良网络舆情形成的诱因:一是由社会矛盾诱发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经网络等途径形成群体舆情;二是个人意见由意见领袖借助论坛、集会等手段扩展形成“聚议量”;三是偶发事件的激发。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郑恒毅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安全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必须具备“防”、“控”、“导”、“查”、“研”五方面的能力防范有害信息渗透的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调查网络案件的能力;辅助思政工作课题研究的能力。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

34、.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220224.综上所述,现有的文献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学科的视角,主要包括传播学、情报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视角,每一学科视角下又有具体的研究方向,但是关于涉警网络舆情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涉警网络舆情”为题进行搜索,只有10篇文章,且这些文章的质量均不高。所以,涉警网络舆情的研究在目前来说还比较薄弱,这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研究价值。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本研究以广东省“南方某镇村民围攻工业园”作为主要的研究载体,通过对目前涉警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现实问题、对策路径等方面的理论梳理

35、,分析“南方某镇村民围攻工业园”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机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事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案例的定性研究方法,本论文拟采取理论探究、实地考察、个案分析、战略思考四位一体的做法,既将逻辑演绎、历史回顾和比较分析相互结合,又将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各学科贯通融汇,以形成一种整体、有机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提高本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主要运用的是文献法。本研究在两方面

36、运用了文献法。一是通过互联网、书籍、期刊以及其他出版物收集和梳理舆情、网络舆情等相关概念的缘起、内涵等;二是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以及其他出版物广泛收集学者对于我国网络舆情问题,特别是关于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等相关方面的研究。2.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了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尽管个案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调查资料难以量化、结论的客观性不够强、普遍的适用性难以检验等。然而,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可以对一个或几个个案的生成机制、发展过程、运作方式及功能上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论文以“南方某镇村民围攻工业园”为研究个案,展开研究探讨,通过个案研究,可以较深入的从社会环境、制度背景与实际情况中对涉

37、警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第2章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理论分析核心概念 我国的舆情思想由来已久,从朴素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目前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充斥着民情的重要理念,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越来越普遍、直接、具体地反映着民情的变化,并以“第四媒体”的力量影响政府的政策及回应性。舆情 中国古代对舆情二字早有论述,说文解字对“舆”这个字有过记载,“舆,车舆也”,是指车厢的意思。刘玉堂认为,从古至今人们对“舆”的解释可以分为四种:一曰即众。但在此前提下又分两说,其一谓:“舆,众也,佐皂举众事也。”。其二谓:“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

38、者”。二曰“是一种临时职业,其中也有是农人被征为役徒者鸣。三曰“民”,“舆应放在民众或平民之列,而不能排除在外。四曰“奴隶”。 刘玉堂. 楚国宗法制度与等级构成兼析楚国的社会性质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63-68.在本文的语境下,“舆”字取众这个意思,所谓“舆人”,就是众人,“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晋书王沉传)。“舆情”二字的出现相对较晚,据现有文字记载,“舆情”一词的使用是在唐朝时才开始出现的。 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舆与情连用,指的是民众的情绪、态度、意愿、意见等,辞源把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而新华字

39、典则把舆情看作是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对舆情这一概念,当代学者提出了不少有代表性的观点。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这一定义比较具体地概括了舆情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舆情发生的核心要素“中介性社会事项”,以及作为舆情发生场所的社会空间和作为舆情表现形式的“社会政治态度”。但这一概念把舆情看作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并不能完全涵盖舆情的内涵,舆情的发生不一定是民众社会政

40、治态度的聚集和宣泄,它可以是基于利益或兴趣的情绪宣泄;张克生认为, 舆情可以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这个概念从狭义上来定义舆论,它把舆情看作是社情民意,但事实上民意是比舆情更小的一个概念,舆情既包括显性的,又包括隐性的,而民意更多的是显性的。王建龙认为,

41、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 、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 王建龙,把握社会舆情J.瞭望,2002.20.这一定义正确地指出了社会舆情是群众的主观反映,但是这一主观反映所指向的是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包括方方面面,而只有社会公共事务才能引起民众的共同反响,才能形成舆情。所以,我们认为舆情是指民众在特有的情境中围绕社会公共事务,对自己所关注的事项所产生的情绪、态度、意见、意愿的总和。2.1.2网络舆情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带来了人们意愿表达的扁平化、时空传导的无限化、身份认可的

42、虚拟化、沟通路径的多样化、互动关系的平等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网络和现实的一体化,这使得网络成为了舆情的重要阵地。舆情是指民众在特有的情境中围绕社会公共事务,对自己所关注的事项所产生的情绪、态度、意见、意愿的总和,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这里的特有情境就是指网络空间。网络舆情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舆情不一定是媒体上的信息,也不一定是完全依靠媒体上的思想或意见信息,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是多样化的。第二,网络舆情较一般舆情更加强调其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构成特点,除此之外网络舆情还强调研究民众的意见等所包含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后果,而一般舆情研究不强调这方面。第三,网络舆情侧重于民众对

43、社会各种具体事务的情绪、意见、价值判断和愿望等,它所涉及的中介性事件既可以是公共事务,又可以是非公共事务,如网上经常曝光的“炫富”事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热议,并可能最终演化成公共事件。而一般舆情所针对的是公共事务,是民众围绕公共事务所形成的情绪、态度、意见、意愿的总和。所以,网络舆情是指民众在网络空间内,围绕着自己所关注的各种具体事务所产生的情绪、态度、意见、意愿的总和。2.1.3涉警网络舆情涉警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公安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具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与警察组织和个体所引发的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警问题和公安工作产生和持有的情绪、态度

44、、意见、意愿的总和。具体说,涉警网络舆情是指互联网对公安机关治安执法,刑事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和权力腐败等方面热点和焦点在网上形成舆论,通过网络表达观点,竞相传播。涉警舆情就是公安舆情,公安舆情作为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公安之间的不断变动的利益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公安机关之间依存与对立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心理活动。因此民众对公安机关的情绪、态度、意见、意愿是公安机关更好的履行职责,科学决策、服务人民的重要依据和标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所谓“危机”, 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有突发

45、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影响广泛等特点,危机事件常常会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虽然暴露的问题对推进社会进步有一定作用,但是导致的负面影响,造成的混乱影响着社会稳定,要及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指出:“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钱治疗。”孔子曾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任何事情只要事先有周密的准备就能办成,没有准备就办不成。事先预防,事半功倍。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是与公安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即网民针对涉警事件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一个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潮的“潮头”直

46、接扑向事件刺激方(通常是各级公安机关),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的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应,最终与事件刺激方或事件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的情况。2.2 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构成要件涉警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1、政治敏感性。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之一。公安机关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代表公权力,具有行政和司法的强制力。所以公安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涉警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较为敏感,关系重大,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引发普遍性。涉警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大多是警察在执法过程中

47、或刑事案件的侦查或治安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涉及公民人身生命、健康、人格尊严和财产利益相关等重大事项。这些普遍而重大的事项关乎群众的利益,受到群众的关注,公安机关对此类事项的处理容易引起群众的共同反应,使民众意见趋同化,最终形成涉警网络舆情事件。3、对象非理性。目前的中国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矛盾叠加在一起,但民众诉求渠道不完善、不畅通,这使得民众不得不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认识,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直接性,使得各种言论、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其中各种非理性、偏激的言论更是极易引起民众的反响,在涉及到官与民相冲突的事件时,往往是一边倒地“挺民倒官”,而不去深究事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造成网络民粹主义盛行的现象。4、易转化为危机事件。公安机关直接站在社会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在一起,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民众的评价。涉警事件往往社会影响比较大,受到群众的普遍关注,一经网络传播,事件的细节会无限制地放大,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可能就会形成集体性的共鸣,直至形成网络舆情。 当前我国涉警网络舆情的突出特点 图-1:2010年上半年政法舆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