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810363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1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Fe SO4分解反应并检验反应产物(加热及加持装置略)。下列有关Fe S04分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I中固体变为红棕色,说明反应生成了 Fe2O3B.I中反应需持续加热,说 明 Fe SO4分解是吸热反应C.1 1 中品红溶液颜色褪去,说明反应生成了 SO2D.I l l 中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反应未生成SO32 .已知化学反应A 2(g)+B 2(g)=2 A 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悔 量/kJ1 mol A2(g)+1 mol B0 反应过袭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

2、当生成1 m o l 气 态 AB时,吸 收等kJ 能量D.断 裂 ImolA-A键 和 I m o l B B键共放出(a -b)kj能量3 .自然界中金属硫化物之间存在原电池反应。如图所示装置中电极I为方铅矿(P b S),电极 I I 为含有方铅矿的硫铁矿,当有电解质溶液按如图所示方向流经该装置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若 电 极 I I 质量不断减少,a处溶液中加入K S C N 溶液未出现红色,加 入 C u SO4溶液未出现黑色沉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r-电极I 电极n流量计A.工业上利用该原理富集铁B.电 极 H 作正极C.溶液流经该装置后p H 增大D.该装置负极反应式为Fe S

3、2-1 5 e-+8H2O =Fe3+2 S 0/+1 6 H+4.下图是2 s()3(g)U 2 s 02(g)+02(g)的能量变化图,据图得出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V。a|2 m o l SO:(g)I I m o l O 4 8)|2 n I S07 g)n 反应历程A.该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能量的吸收又有能量的释放B.2 SO3(g)W 2 SO2(g)+O2(g)AH=-(a -b)kj/m o lC.1 m o l SO2的能量比l m o l S O 3 的能量高D.若某容器内有2 m o i S O 3 充分反应,吸 收(a -b)kj热量5.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我国自行设计、自

4、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给某潜水器提供动力的电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Zn电极发生了还原反应B.电池中的cr向 P t 电极移动C.P t 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 0H-D.电子从Zn电极沿导线流向P t 电极,再经溶液回到Zn电极6.锂海水电池常用在海上浮标等助航设备中,其示意图如图所示。电 池 反 应 为 2 L i +2 H 2。=2 L i O H +&T。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锂作负极 B.电子从锂电极经导线流向银电极C.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 D.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7.锌一空气燃料电池有比能量高、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等

5、优点,可用作电动车动力电源,电 池 的 电 解 质 溶 液 为 K O H 溶 液,放 电 时 发 生 反 应:2Zn+O2+4OH-+2H2O=2Zn(0H)4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隔膜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Zn+40H-2e-=Zn(OH)42-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增大C.放电时,当 0.1 mol Z n 完全溶解时,流经电解质溶液的电子个数约为1.204 x 1()23D.采用多孔炭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8.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

6、氢气是一种高效而又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能是一级能源 B.太阳能是二级能源C.煤、石油、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水煤气、干福煤气是一级能源9.某电池以K2FeO4和 Z n 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为 2FeO仁+10H+6e-=Fe2O3+5H2OB.Z n 为电池的负极C.电池工作时O F T 向正极迁移D.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10.LED产品的使用为城市增添色彩。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 发光的一种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 处通入氧气,b 处通入氢气B.通 入

7、 H2的电极发生反应:H2-2e-=2H+C.通 入。2 的电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D.该装置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11.实验室欲快速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应该用A.纯锌和稀硫酸反应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C.粗锌(含铅、铜等杂质)与稀硫酸反应D.粗锌与稀硝酸反应1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B.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C.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反应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13.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

8、阳离子交换膜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 i-)减小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D.阴阳离子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14.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 与 0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状茶n T 一 +一 一 八,反应过程 表小C。表小0 叨力力力表水催化剂A.C O 和 0 生 成 C0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 O 断键形成C 和 0C.C O 和 0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02D.状 态 1 t状 态 III表 示 C O 与 02反应的过

9、程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C.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D.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16.根据如下能量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C(s)与 1 mol 02(g)的能量之和为 393.5 kJB.由 C f C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s)+02(g)=2CO(g)AH=-221.2 kj/molC.反 应 2CO(g)+O2(g)=2CO2(g)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将 Im olC(s)磨成粉末后,反应更加剧烈,说明粉碎可以改变AH17.下面有关电化学的

10、图示,完全正确的是A.Cu-Z n 原电池B.粗铜的精炼C心ZnZrCb溶 液铁片镀锌验 证 NaCl溶 液(含酚献)电解产物二、综 合 题(共 6 题)18.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电能。图 AII图 B(I)图 A 所示装置中,锌片是(填“正极”或“负极(2)图 A 所示装置可将一(写化学方程式)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证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有气泡产生、一。(3)燃料电池已经开始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某氢氧燃料电池的原理如图B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填序号)。氧气是正极反应物总反应为2H2+。2=2H2。电池工作时,其 中H+定向移动19.已知单质硫在通常条件下

11、以S8(斜方硫)的形式存在,其结构如图所示:在一定条件下,S8(s)和。2出)发生反应依次转化为SO2(g)和SO3(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可用下图简单表示(图中的4 H表示生成lm o l产物的数据)。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S8:(冠状)(1)写出表示S8(s)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 出SO3分解生成SO2和02的热化学方程式。(3)若已知硫氧键的键能为d k j/m o l,氧氧键的键能为e k j/m o l,则S8分子中硫硫键的键能为一。20.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三套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

12、应的是_ _ _ _ (填装置序号)。(2)某同学选用装置I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U形 管 中 可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说明该反应属于(填“吸热”或“放热”)反 应。(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I I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i若 M 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一;i i 若观察到烧杯中产生气泡,则 说 明 M 溶于水(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或可能是放热反应”);iii若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 M 可能是一。(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 K O2

13、 +2 H 2 O=4 K OH +3 O2 T)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选择上述装置一(填T“H”或“in”)进行实验;方法: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憎水,片刻后,若观察到脱脂棉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 1.能源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某研究人员对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曾作如下预测:11850 1900 1950 2000 2050 年(1)上图化石能源中属于较清洁的能源的是一。(2)下图是氢能的制备及利用的途径之一Hj燃料电池车 贮外i 涉及能量转化方式有。(填代号)a.光 能 一 化学能b.电 能 t

14、化学能C.化学能T 电能i i与汽油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一(至少答出两点)。(3)“开源节流”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下列做法有助于能源“开源节流”的是(填字母)。a.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b.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c.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d.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再生22.X、Y、Z、M、Q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可形成最常用溶剂;X、Y、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Y、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86 g/L,请回答下列问题:

15、(1)Y、Z、Q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用离子符号表示)(2)X、Y、Q三种元素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电子式为一。(3)写出能证明Q比M非金属性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4)Z2Y2的电子式为;将该化合物加入到酚配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5)X2Y2溶 液 和M的氢化物可发生反应,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利用下列装置可将化合物MY2转化为重要化工原科X2MY4,催 化 剂a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3.C、S i是构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元素。(1)S 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o(2)为比较C、S i的非金属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中盛放的试剂

16、是一,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SiC是一种重要的高温耐磨材料。SiC中,C元素显(填“正”或“负”)化合价,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是O1.D【解析】A.I 中固体变为红棕色,说 明 FeS04分解生成了红棕色的Fe2O3,故 A 正确;B.I 中反应需持续加热,说 明 FeSO4分解反应本身不放热,需要不断提供热量,说明FeSO4分解是吸热反应,故B 正确;C.S0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 H 中品红溶液颜色褪去,说 明 FeSO4分解生成了 S02,故 C 正确;D.S03是酸性氧化物,易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使S03被完全吸收,没 有 so3进入氯化钢溶

17、液中,则 I I I 中未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反应未生成so3,故D 错误;故选:D。2.C【解析】由题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B 错误;该反应的A H=断裂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化学键所放出能量,所以AH=+(a-6)kJ/m ol,则当生成1 m ol气 态 A B 时,吸收 k J 能量,C 正确;由题图可知,断 裂 Im o lA-A 键 和 Im o lB-B 键吸收a k J 能量,D 错误。3.A【解析】电 极 11质量不断减少,说明电极I I 为负极,a 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未出现红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3+,加 入 C

18、uSO4溶液未出现黑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存在S2-,则在该原电池中硫铁矿溶解生成Fe2+和 SO。根据上述分析,通过该装置,硫铁矿溶解生成Fe2+,可以富集铁,故 A 正确;根据上述分析,电 极 I I 作负极,故 B 错误;该装置负极反应式为FeS2-14e-+8H2O=Fe2+2SO+16H+,若正极上H+得电子,每 转 移 14 mol e-,消 耗 14 moi H+,则总反应生成H+,溶液流经该装置后p H 减小,故 C、D 错误。4.A5.C【解析】Z n 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 A 错误:P t 电极为正极,得到电子,电子带负电,故电池中的c r 向反方向移动,即 向 Z

19、n 电极方向移动,故 B 错误:P t 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 0 H-,故 C 正确;电子从Z n 电极沿导线流向P t 电极,不进入溶液,溶液中为离子的移动,故 D错误。6.D7.C【解析】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 n+4 0 H-2 e-=Z n(OH)42-,A项正确;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增大,B项正确;由电极反应:Z n+4 0 -2 e-=Z n(OH)4 1 2-可知,放电时,当 0.1 m o l Zn 完全溶解时,流经外电路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 o l,个数 约 为 1.2 0 4 x 1 0 2 3,但电子不能流经电解

20、质溶液,C项错误;采用多孔炭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D项正确。8.C9.B1 0.C【解析】方法一:由图中信息可知,装置中左侧为氢氧燃料电池,根据右侧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 a 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所 以 a 处通入氢气,电 极 反 应 为 电-2 e-+2 OH-=2 H 2。;b 电极为正极,b 处通氧气,电极反应为O2+4 e-+2 H2O=4 O H-,左侧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右侧电能转化为光能,故 C正确;故选C。方法二:根 据 L E D 发光二极管中电子移动方向知,b 是正极、a 是负极,A.燃料电池中,负极上通入燃料、正极上通入氧化

21、剂,b 是正极,应该通入氧气,故 A错误;B.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2 e-+2 OH-=2 H2O,故 B错误;C.通过以上分析知,b 为正极,通 入 02的电极发生反应:。2+4 e-+2 H 2。=40H1故C正确;D.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通过L E D 发光二极管,则电能最终转化为光能,部分还转化为热能,故 D错误;故选C。1 1.C【解析】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锌和氢气,反应速率较慢,选项A 错误;B.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不能与Z n 等比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选项B 错误;C.粗锌(含铝、铜等杂质)与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

22、,使制取氢气的反应速率大大加快,因此是最好的制取氢气的方法,选项C 正确;D.粗锌与稀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选项D 错误。12.D【解析】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A 不选;B.化学反应时元素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等,则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B 不选;C.化学键的断裂时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C 不选;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发生反应时向环境放出能量,D 选;答案选D。13.C【解析】A.由图象可知,该原电池反应式为:Zn+Cu2+=Zn2+Cu,

23、Z n 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u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 A 错误;B.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故两池中c(S0f)不变,故 B 错误;C.甲池中的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乙池中发生反应:Cu2+2e-=Cu,保持溶液呈电中性,进入乙池的Zn2+与放电的Cu2+的物质的量相等,而 Z n 的摩尔质量大于 Cu,故乙池溶液总质量增大,故 C 正确;D.甲池中的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以保持溶液电荷守恒,阴离子不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故 D 错误,14.C15.D16.B17.D【解析】A、由图可知,金属性Z n C u,则原电池中Zn作负极,故 A错误;B、与电

24、源负极相连的为阴极,粗铜的精炼中粗铜作阳极,由图可知,粗铜作阴极,故 B错误;C、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为阴极,铁片镀锌,铁片应作阴极,由图可知,铁片作阳极,故 C错误:D、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由图可知,碳棒为阳极,电解食盐水在阳极生成氯气,氯气与碘化钾淀粉溶液反应使溶液变蓝,在阴极生成氢气,溶液变红,故 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共6 题)1 8.(1)负极(2)Z n +H 2 s O4 =Z n S O4+H2 T;电流表指针偏转(3)【解析】(1)图 A 所示装置中,Zn失去电子作负极,Cu电 极 H+得到电子作正极,故锌片是负极;(2)图 A 所示装置为原电池,可将反应Z n +H2S

25、O4=Z n S 04+H2 T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装 置 中 Zn失去电子作负极,锌片溶解,Cu电 极 H+得到电子作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产生电流,电流表指针偏转;(3)图 B 为氢氧燃料电池,氧气作正极得到电子,氢气作负极失去电子,总反应为2 H2+O2=2 H2O,电池在工作时,阳 离 子(H+)向正极定向移动,均正确,故答案选。1 9.(1)S8(s)+8 O2(g)=8 S 02(g)AH=-8 a k j/m o l(2)2 S O3(g)=2 S O2(g)+O2(g)AH=+2b k j/m o l(3)(2d a e)k j/m o l【解析】(1)根据燃烧热的定义

26、先写出化学方程式,又由于题干中给出的熔变是指生成l m o l 产物的数据,因此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8(s)+8 0 2(g)=8 s 0 2(g)AH=-8a k j/m o l。(2)可根据题图直接写出热化学方程式。(3)设 S8分子中硫硫键的键能为x k j/m o b 由于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结 合(1)可 得 8 x +8 e -1 6 d =-8 a,解 得 x =2 d-a-e。2 0.(1)H I(2)左端红墨水液面降低,右端红墨水液面升高;放热(3)i 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中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i i 可能是放热反应i i i

27、 NH 4 NO3 (合理答案即可)(4)1或 H;放热【解析】(1)题图中装置I可 通 过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装 置 I I 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装 置 I I I 不能证明Cu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 致 U 形管左端红黑水液面降低,右端红黑水液面升高。(3)i 若 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题图装置I I 的乙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

28、所以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中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ii若观察到装置I I 的烧杯中产生气泡,说 明 M溶于水可能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过程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 以 M溶于水可能是放热反应。i i i 若观察到装置1 1 的烧杯中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n 的乙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则 M可能是硝酸镂等镀盐,镂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使装 置 I I 中乙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4)方法是选择装置I (或 I I)进行实验,装 置 1右 边 U形管中左端红黑水液面降低,右端红墨水液面升高(或装置I I 的烧杯中导管有气泡放出),证

29、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方法是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脱脂棉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 1.(1)天然气(2)i ai i 污染小、可再生、资源丰富(合理即可)(3)acd22.(1)r(Na+)r(02-)r(Cl-)(2)(3)Cl2+H2S=2HC1+S 或 Cl?+Na2S=2NaCl+S 1(4)Na卜N a;有气体产生,溶液先变红,后褪色(5)4H2。2+H2s=H2sO4+4H2O(6)SO2+2%0-2 e-=S0+4H+【解析】(1)X、Y、Z、M、Q 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 可形成最常

30、用溶剂,则 X 为 H 元素、Y 为 0 元素:X、Y、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1 一6=1,则 Z 为 Na:Y、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86 g/L,该气态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22.4 L/mol x 2.86 g/L=64 g/m o L 则 M 为 S 元素,Q 只能为C l,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钠离子、氧负离子、氯离子中氯离子三个电子层,半径最大,所以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r(Na+)r(02-)r(C r)(2)X、Y、Q 三种元素形成的三原子分子是次氯酸,氧 是-2 价,所以一个氧原子 形成两

31、个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3)氯气能将硫置换出来说明C 1 比 s非金属性强,则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C12+H2S=2HC1+S(或 Cl2+Na2S=2NaCl+S i).(4)Z2Y2是过氧化钠,其电子式为N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显碱性,所以溶液变红,但是过氧化钠有漂白性,所以后来溶液又变为无色。(5)X2Y2溶液是过氧化氢和M 的氢化物为硫化氢发生反应,当氧化剂过氧化氢和还原剂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时,根据得失电子守恒,-2 价的硫被氧化成+6 价,所以反应的方程式为4H2O2+H2s=H2sO4+4H2O。(6)利用如图装置可将化合物S02转化为重要化工

32、原料H2s。4,由电子移动方向可知,催 化 剂 a 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 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SO2+2H2O-2e-=S0+4H+。23.(1)第三周期IVA族(2)饱和 NaHCO3 溶液;C02+H20+SiO1=H2SiO3 1+C01(3)负;C、S i 均 位 于 IVA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非金属减弱【解析】(1)S i是 1 4 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IV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IVA族。(2)要为比较C、S i 的非金属性,可以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可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装置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02 4-H20+SiO=H2SiO3 1+C O -,故答案为饱和 NaHCO3 溶液;C02+H20+SiO=H2SiO3 i+C01-,(3)S iC 是一种重要的高温耐磨材料。在 S iC 中,C、S i均 位 于 1VA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非金属减弱,C 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显负化合价,故答案为C、S i均 位 于 1VA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非金属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