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宋书刘穆之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宋书刘穆之传》.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训练-宋书刘穆之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即驰信召焉。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
2、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号穆之曰文宣
3、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庙
4、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B方丈,文中指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C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D谥号,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穆之少年有才,恰逢其会。他年轻时喜好书传,博览精通群书,高祖攻克京城时,急需一位府主簿,经何无忌举荐来到高祖身边而被任命。B刘穆之依据形势,立改颓政。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司马元显政令有错,桓玄所定的法令繁密,因此民不聊生,穆之相机改正,不到十五天,已见效果。C刘穆之忠于君主,巧化时艰。对高祖的行为举止,他都
5、加以规范,并积极荐举良臣,巧妙劝慰有反叛之心的诸葛长民,为高祖返回除逆赢得了时间。D刘穆之性格豪奢,受君恩宠。他一个人吃饭,常需做出十人吃的饭;他自认为除用度稍大之外,没有其他对不起君主的地方;他生前死后极见恩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2)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穆之,字道和,东莞莒人也。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日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日无过刘道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亲立定并移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
6、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驰,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后征广固,还拒庐循,常居幕中划策,决断众事。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闾里言戏,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人或讥之,穆之日:“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日:“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稍复留意。”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善举,然不举不善。”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无不拥滞。 性奢豪,好宾客,未尝
7、独食,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日:“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诏日:“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忧,肇基王迹,勋造大业,诚实匪躬,可进南康郡公,邑三千户。”(节选自宋书刘穆之列传)注高祖:指宋武帝刘裕,世称“刘公”。5下列对文中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日/无过/刘道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B问何无忌日/急
8、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日/无过刘道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C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日/无过刘道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D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儒家“四书”之一。B高祖,宋武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C受禅,也叫“受嬗”, 封建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D三千户,指古代臣子所受封地内有
9、三千户居民,受封人享受居民的赋税。7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穆之年少爱读书,深受赏识。年少时他喜爱并广泛阅读书传等典籍,多所贯通,被济阳江敳所看重,之后被何无忌极力推荐给高祖。B刘穆之精于政事,决断如流。他一生追随宋高祖,出征时居账中出谋划策,帮助高祖决断大事,矫正不良风俗,在内总管朝政,在外供给军粮。C刘穆之忠心耿耿,深得信任。他对高祖毫无隐瞒,除了亲近人的短处外其余都禀告,并举荐贤能,高祖把重要的任务都委任他,行动都征求他的意见。D刘穆之性情奢豪,好交宾客。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吃饭,饭菜都非常丰盛,喜欢与宾客交游,座上客人常满:同时,他也利用交游获取民间信息。
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闾里言戏,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2)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稍复留意。参考答案:1、A句意: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自从受到您的信任,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虽每存约损”中“存”是动词“念、想”,“约损”作“存”的宾语,即想节约用度。这样来看,就应在“约损”后断开,故排除BC。“自此以外”是固定的介宾短语,除这个以外的意思,其后应断开。“一毫不以负公”中“一毫”是“不以负公”的主语,即一
11、丁点的东西也没有辜负您的地方,即应在“自此以外”后断开,排除D。2B“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不当。原文为“性奢豪,食必方丈”,“方丈”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指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桌上摆满了食物,形容吃得阔气。而不是指屋子大小。3B“不到十五天”错,原文是“不盈旬日”,“旬日”是十天,“不盈旬日”即不到十天。4(1)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发动起义),正到了艰难的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2)刘毅等人嫉恨刘穆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仗他。参考译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年少时喜欢书、传,刘穆之通
12、览广博。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没有超过刘穆之的。”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高祖对穆之说:“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正到了艰难的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高祖笑着说:“你屈尊亲自担当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当时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百姓穷困,无地存身。再加上司马元显政令腐败,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随时加以矫正,不到十天,风俗顿时为之改观。穆之跟
13、随高祖征伐广固,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刘毅等人嫉恨刘穆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仗他。高祖的行为举止,穆之都加以规范。凡穆之所推举的,高祖不接受,穆之就不甘休。穆之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推举贤才,但我不推举不才之人。”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总管后方一切,高祖怀疑长民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长民果然有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于是私下偷偷对穆之说:“外面谣传,都说太尉与我不平等,什么原因才闹成这样?”穆之说:“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民心
14、中才稍稍安定。高祖回来,长民伏法。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自从受到您的信任,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义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探问穆之病情。十一月刘穆之去世,时年五十八岁。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高祖庙享受香火。5、B原句翻译为,(高祖)问何无忌:“我急需一名府主簿,怎
15、样才能得到这样一个人呢?”无忌答:“没有比刘道和更合适的人了。”刘穆之跟随高祖收复了京邑。高祖刚到,各类大的决定,都是仓促间和穆之商定的,高祖把穆之当作心腹。根据文意,“主簿”作上一句的宾语,且“何”是疑问代词,常置于疑问句句首,故“主簿”和“何”之间应该断开,排除答案A、D;“无过刘道和”是对上一句的回答,独立成句,且“从平京邑”的省略主语是“刘穆之”,该句独立成句,二者之间应该断开,排除答案C。6A“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儒家四书之一”表述错误。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另,尚书不是儒家“四书”之一,儒家“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16、子这四种儒家经典。7C“除了亲近人的短处外其余都禀告”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亲近的人的行为,刘穆之也都陈奏给高祖而毫不隐瞒”。8(1)刘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都会禀告高祖,即便是街巷间的玩笑之言,路上发生的小事,也都告诉高祖一些。(2)高祖书法一向不高明,穆之说:“这虽是件小事,但字迹会被四处传开,愿您稍加留意。”参考译文:刘穆之,字道和,东莞莒地人。年青时喜好书传,博览而精通群书,济阳江敳很了解他。待高祖攻克京城,问何无忌:“我急需一名府主簿,怎样才能得到这样一个人呢?”无忌答:“没有比刘道和更合适的人了。”刘穆之跟随高祖收复了京
17、邑。高祖刚到,各类大的决定,都是仓促间和穆之商定的,高祖把穆之当作心腹,大小事情都向穆之请教。穆之也尽忠尽力,一无隐瞒遗漏。当时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权豪贵族,仗势横行,百姓穷困,无地存身。穆之斟酌时机,加以改正,不到十余天,风气顿改。后来刘穆之跟随高祖征伐广固,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刘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都会禀告高祖,刘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都会禀告高祖,即便是街巷间的玩笑之言,路上发生的小事,也都告诉高祖一些。刘穆之又喜欢宾客,家中坐客常满,安插耳目观察打听,所以朝廷内外各种观点,刘穆之没有不知道的。即使是亲近的人的行为,刘穆之也都陈奏给
18、高祖而毫不隐瞒。有的人讥笑他,他却说:“以公的明察秋毫,将来自己也会知道,我受公之恩,理应不加隐讳。”高祖的行为举止,穆之都加以规范。高祖书法一向不高明,穆之说:“这虽是件小事,但字迹会被四处传开,愿您稍加留意。”凡刘穆之所推举的,高祖不接受,刘穆之就不甘休。刘穆之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推举好的,但我不推举不好的。” 刘穆之在内总理朝政,在外管理军旅事务,解决问题有条不紊,任何事情都不被耽误。他性格豪放,喜欢宾客,从未一个人单独吃饭,每到吃饭之时,都会有十多位客人,营帐中按常规安排伙食,以此为正常之事。他曾对高祖说:“穆之的家中本来贫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自从我跟随您以来,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多了一些,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义熙十三年,穆之病转沉重,十一月,穆之去世,享年五十八岁。高祖此时在长安,听到此消息大吃一惊,悲痛异常,哀伤惋叹数日。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下诏书说:“已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虑,为王业打下基础,功劳卓著,诚实勤劳,可以加封他为南康郡公,食邑三千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